(三)誠實守信

古語說:“至誠可以格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招天下客”。《荀子》曰:“君養心莫善於誠,至誠則無他事矣。”即,做到真誠,就不用從事其他的養心方法了。誠實與守信二者有著密切的聯係誠實是守信的思想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外在表現,隻有內心誠實,待人誠懇真摯,做事才能講信用,有信譽。誠信,是做人之根本。孔子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即講信譽,才能立身於社會。宋代王安石說:“人無信不立。”宋代理學家程頤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故而孔子的學生把“信”作為“每日三省”的內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誠信,還是領導者取信於民的重要法寶。《韓非子》曰:“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即英明的君主在信用上積累聲譽。商鞅的變法成功與其講信用有很大的關係。開始時,群眾對商鞅的變法半信半疑,為了取信於民,商鞅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樹立在國都南門,聲稱誰將木杆移到北門,賞金十金。當時,許多人不敢相信,因為這是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後來,商鞅把賞金又提高到五十金。此時有一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依要求把木杆移到了目的地。商鞅馬上賞給他五十金。此事頃刻間轟動秦國朝野,百姓們認為商鞅是言而有信的人。立木為信商鞅的言行一致與取信於民,促使其變法獲得了成功。

青少年學生應當牢固樹立誠實正直、實事求是、“言而有信,無信不立”的觀念,自覺抵製“老實人吃虧”、“不說謊辦不成大事”等錯誤思想的影響,自覺養成以下良好的品行習慣:表裏如一,言行一致;與人交往要講信用,不失信於人;做人要誠實,不違反學校的規章製度,堅決抵製考試作弊等不良風氣。

(四)寬以待人

寬以待人指用寬宏大量的心胸、團結友愛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寬的含義包括容人之言及容人之行。首先考察容人之言。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往往逆耳,但於事業發展有益,故而應能以虛心態度接納它。另一種容人之言表現為對於一些無謂的責難,不去理會它,以寬宏胸懷處置。戰國時趙國廉頗、藺相如之交就是對於無謂責難能相容的典型案例。據《史記》記載,廉頗銀須飄飄,自以為勞苦功高,不把藺相如放在眼中。而藺相如明大義、識大局,巷中相遇而回車,上朝時不與爭鋒,處處謹慎從事,以保趙國政局穩定。後來,廉頗終於明白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廉頗不顧年邁和職位,負荊請罪,真誠地向藺相如道歉,以請懲罰。廉頗這種精神更加襯托出藺相如寬以待人的高風亮節,廉、藺的刎頸之交則傳為千古美談。

其次,考察容人之行。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能因為某人有一定的錯誤就否定其全部,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隻有“不責人小過,不念人舊惡”,容人之行,以德報怨,方能廣交四方朋友,構築事業成功大廈。春秋時,管仲與鮑叔牙之交就是容人之行的例子。開始時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在爭繼承權時,管仲曾幫公子糾射箭公子小白,未成功,落下一箭之仇。後來,公子小白即位,即齊桓公。公子糾死後,管仲被囚送給齊桓公。鮑叔牙力薦管仲於齊桓公,齊桓公也不計前嫌,委任管仲為相。終於,管鮑共同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番霸業。

良好品德的自我修養方法

一、從曆史角度看品德修養

人能否進行品德修養,怎樣進行品德修養?在中國古代,對這些問題的探討集中體現在關於人性的討論中。先秦時期形形色色的人性學說中,最重要的是三種: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和法家的性私論。孟子在與告子的辯論中提出了他的性善論。告子主張人性無所謂善惡,正如水可以向東流,也可以向西流。孟子反對告子的意見,他提出,人天生具有仁義禮智四種道德思想的萌芽。人心向善是天賦的本能。人之所以有惡,並非由於人的本性,而是由於後天外界的影響。從這樣的認識出發,他提出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重要結論。荀子反對性善論。他提出首先要區分先天的本性和後天的人為。人先天的本性是惡的,而禮儀則是由聖人人為製定的,辭讓、孝悌等道德品質隻有經過後天的教育才能具備。所以,荀子強調教育和社會風氣的作用,主張通過教育和習俗熏染,使人們化惡成善。法家對人性的基本認識,是認為人性是“自為”“好利惡害”。他們不相信人能夠改變這種惡的本性,因此治國不能依靠道德教化,隻能依靠暴力。

以上三種人性學說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傾向:儒家不論孟子還是荀子相信人們可以成善,隻要實施相應的道德教育即行;法家則以冷峻的眼光審視人們,不相信人們能夠向善。當然,法家嚴刑峻法的治國做法在一個短時期內能夠得到實行,從長遠來說,必然難以維持,因而影響深遠的是儒家的人可以為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