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內容與培養

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傳統道德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指從先秦到辛亥革命時期,以儒墨道法各家倫理道德傳統為內容的倫理思想,以及道德實踐活動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

如何對待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這個問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曆了一個複雜、曲折的過程。五四運動前後,以“打倒孔家店”為主要目標的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倫理文化,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這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當時對於儒家文化,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缺乏辯證的、一分為二的科學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地指出了對待傳統文化及道德的態度和方法,即,既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的思潮,也反對“全盤複古”和無批判地繼承的保守思想。毛澤東在論述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時指出了對待傳統文化及道德的正確態度:“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對此,毛澤東作了一個極為深刻和形象的說明。“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因此,當前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的正確態度應當是: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

在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第一,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可以協調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第四,可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青少年學生應具備的良好道德品質

青少年學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學生個人身上的體現和凝結,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新一代青少年身上的繼承和弘揚,它是青少年學生在處理群己關係、人我關係所應表現出來的道德素質。

一、處理好群己關係

群己關係問題,也就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這突出表現在義利之辯上。義利關係有兩層含義。首先,就義利二字的字麵意義看,義是指道德、精神的原則,利是指物質利益和功利;義利關係就是指道德、精神的追求與功利的追求的關係。其次,義利關係也是指公利與私利的關係。因為,道德是利益的反映,一個社會裏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原則,也就是通常討論義利關係時所說的義,是這個社會公共利益的反映。在這個意義上,與義對立的利是指個人私利。

在義利關係上,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以義為上,以義製利。孔子認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應該受道義的節製,符合道義的就取,不符合道義的就不取。他要求人們“見利思義”,“義然後取”。並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把能否懂得見利思義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儒家的以義為上、以義製利,具體落實到行動有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應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見利思義”,“義然後取”。這是普通人的境界。第二,是把道義放在第一位,不計個人利害,自覺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這是有德君子的境界。第三,是為道義而自覺犧牲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即“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是最高層次的要求,是無私的境地、理想的境界。

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看待義利關係,傳統思想有沒有積極意義?市場經濟的特點是以利益為驅動。因此有人認為,利益的原則是市場經濟唯一的原則,不需要再講道德,傳統義利觀對市場經濟隻能起消極作用。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從市場經濟本身看,利益原則的確是重要原則,但不是唯一的原則,即使在經濟領域裏也是如此。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經濟,每一個生產者既是獨立的經營主體,也是整個社會經濟體係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獨立的經營主體,它要以追求私利為目的;作為社會經濟體係中的一部分,它必須服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必須遵守私利服從公利的原則。所以,隻要個人利益原則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滿足社會需要、服務於社會的原則。這兩者既對立又統一,關鍵是如何調節好兩者間的矛盾。

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不同的社會及曆史時期,人們的道德境界追求顯示出不同的整體狀況。在私有製社會,伴隨著一切為私的境界追求;公有製社會,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成為人們追求的理想。在當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由於人們在各自社會關係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由於個體自身努力程度及修養水平的差異,全社會的道德境界存在著不同的層次性,既有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也有先公後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作為與公有製社會相適應的道德境界,先公後私及大公無私理應成為社會中有覺悟的人士積極追求的理想。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明天的希望,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追求較高層次的道德理想,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每個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