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由意誌絕對化的危害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誌自由是道德選擇的重要前提出發,但必須對意誌自由作具體的分析。在倫理思想史上,有一種觀點無限誇大意誌自由,認為自由就是沒有任何限製,就是可以超越一切,隨心所欲地去選擇。我國戰國時代莊子就很推崇這種自由。在他看來,任何受外物或內心限製的東西都不是自由的,大鵬展翅,“其翼若垂天之雲”,翱翔於天池南北,似乎很“逍遙”,但仍“有待”於風,所以並不是真正的自由,隻有至人、真人,能夠“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即順應萬物的本性,因循著六氣的變化,無始無終地遨遊於無邊無際的空間,才算是獲得了自由。
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唯心主義立場出發,在道德上宣揚理性的神聖性和意誌自由的絕對性,把意誌自由看作人之為人的本質,是道德的唯一前提。現代資產階級倫理學家從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出發,認為“道德境遇”是個人自己的,道德的選擇也完全取決於個人。法國存在主義者薩特從“存在先於本質”的前提出發,得出了人絕對自由的結論。他認為,“人之初,空無所有”,這時人的存在還隻是一種“潛在”,是一種可能性。至於這種可能性能否成為現實,以及成為怎樣的現實,就完全看個人如何設計自己,如何創造自己了。“除自己之外,無所謂其他的立法者。由於他(指個人)處在孤寂之中,他必須憑自己決定。”有這樣一個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曾經有一個學生這樣問薩特:“我是去上前線殺敵,抵抗德國法西斯入侵,抑或在家侍候老母,以盡孝心?”薩特答:“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選擇吧——這就是說,去發明吧,沒有任何普遍的道德準則能指定你應當怎樣做,世界上沒有任何天降的標誌。”薩特無限誇大人的意誌獨立性,主張人可以自我設計、任意設計,導致不少青少年學生走入選擇的誤區。
四、正確認識道德意誌的作用
意誌自由是主體在多種可能性中根據自己的需要、意誌、信念、理想和素質進行選擇的能力。意誌自由是個體人格力量的體現,它保證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認為喜歡和值得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來塑造自己的德性和價值。意誌是人所特有的。黑格爾曾說過,動物有衝動性但沒有意誌。
(一)意誌自由受社會條件的製約
馬克思主義揚棄了西方哲學家有關意誌的學說,在肯定自由意誌重要性的基礎上,指出:“意誌自由隻是借助於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意誌自由、道德自律的最終根源在社會生活的實踐,它受製於一定的社會關係及其道德規範,產生於對這些規範的把握。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意誌自由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和提高的。雖然在具體的選擇處境中,個人可以超越某些條件的限製,作出自己所認為正確的抉擇,但從整體上看,個人的選擇要受到社會提供的各種條件規定的可能性的製約。
第一,個人選擇的對象是由社會產生的,個人隻有在社會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之間進行選擇。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的,並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這些條件也決定了個人選擇的範圍,個人隻能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選擇,而無法超出這一範圍。
第二,個人選擇的方式要受到社會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的限製。在一定的社會時期,會產生特定的上層建築,嚴格限製人的選擇方式,以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對於超越這一界限的選擇,法律往往施之以懲罰,道德則施之以譴責。
第三,個人選擇的能力是在社會中發展起來的。由於人生活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個人努力程度等方麵的差異,人與人在選擇能力上會有很大不同。有的人在選擇中表現的自由度大些;有的人在選擇中就會不那麼得心應手。無論如何,個人的選擇能力要受製於社會條件的影響。
總之,絕對自由論者把社會條件與意誌自由絕對對立起來,並用後者否定前者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其根源在於未能正確把握必然與自由的辯證關係。
(二)堅持道德意誌的自主性、創造性
與絕對自由論者誇大意誌自由相反,宿命論者完全否定意誌的作用。宿命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不可抗拒的命運事先安排好的。人無法進行道德選擇。宿命論有兩種表現形態。宗教預定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等都是由神的意誌預先決定的。佛教中的“輪回報應說”即是一例。機械的環境決定論認為,人的行為選擇完全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人隻是環境的傀儡,隻能屈從於環境。一位學者對此還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環境好比一架巨大而轉動的水泥攪拌器,每個人隻是攪拌器中的一顆小石子或沙粒,它身不由己,隻能隨著攪拌器的轉動而轉動。這就是說,人隻能聽命於環境,無法自主地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