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往裏是鼓室。鼓室位於鼓膜和內耳之間,是一個含有氣體的小腔,容積大約有1立方厘米,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組成部分,裏麵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三塊聽小骨之間由韌帶和關節銜接,組成為聽骨鏈,當聲波從外耳道傳來,空氣的振動衝擊著鼓膜,使鼓膜隨之向內微微隆起,產生不同頻率的振動。這種隆起振動也許隻有十億分之一厘米的位移,但完全能夠將這種振動傳給聽小骨。三塊聽小骨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把鼓膜的細微位移放大數十倍,另一個作用是將振動原原本本地傳給內耳。

內耳才是真正的聽覺器官。內耳位於顳骨內,由很複雜的管道組成。內耳也稱為迷路,由耳蝸、前庭和半規管組成。內耳置身於一個城堡似的洞穴裏。這個洞穴位於身體最堅硬的骨頭中,裏麵含有淋巴液。耳蝸的形狀像蝸牛,是一條螺旋盤繞的管道,螺旋形的內部布滿成千上萬個毛發狀聽覺細胞,這些毛發狀聽覺細胞非常小,隻有憑借顯微鏡才能看清,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

前庭和半規管內有位覺感受器,這和身體的姿勢平衡有關。前庭可以感受到頭部位置的變化和直線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半規管可以感覺到頭部的旋轉,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樞以後,就會導致一係列反射來維持身體的平衡,所以耳朵既是聽覺器官,又是位覺器官。

同學們一定想知道聽覺是怎麼形成的吧?下麵讓我們看一下耳朵聽到聲音的過程:外界的聲音由耳廓收集後,由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振動的頻率和聲波的振動頻率完全一致。聲音越響,鼓膜的振動幅度就越大。鼓膜的振動會引起三塊聽小骨的振動,這三塊聽小骨振動的頻率也和鼓膜振動的頻率相同。振動傳到聽小骨以後,由於聽骨鏈的作用,大大加強了振動力量,這樣就起到了擴音的作用。聽骨鏈的振動引起耳蝸內淋巴液的振動,刺激內耳的聽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興奮後所產生的神經沿著位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氣味分辨儀——鼻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氣息的世界裏。各種各樣的氣味,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我們靠什麼辨別空氣中的各種氣味呢?對了,就是守衛呼吸道大門的鼻子。

鼻子是嗅覺器官。在鼻腔頂部的黏膜中有許許多多的感受細胞。鼻腔頂部一塊比普通郵票還小的地方,竟然隱藏著1000萬個感受細胞,每個感受細胞又分別向鼻腔空氣中伸出6~8根微小的感覺毛。

外界空氣中的各種氣味,如牛奶的香味,鮮花的芳香,橡膠被燒焦的氣味,甚至糞便的臭味,某些化學藥物的刺鼻味道等各種各樣的氣味分子,隨著空氣的流動飄到鼻腔中,嗅覺感受細胞立刻就能產生興奮,並且通過神經衝動將興奮傳至大腦,使人一一分辨出是什麼氣味。

普通人一般能辨別約200種不同的氣味,經過訓練或有嗅覺特質功能的人,居然能夠分辨4萬至10萬種不同的氣味。你相信嗎,隻要1升空氣中含有4萬分之一毫克濃度的紫羅蘭酮,人就能聞到。

人的嗅覺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適應性。接觸同樣一種氣味,氣味的濃度也基本相同,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就會覺得氣味不像開始那麼明顯,甚至感覺不到它。人走到一個充滿氣味的環境中,如皮革廠、膠水廠、染房、或者一間充滿煙味的屋子,起初對氣味感覺很強烈,不一會兒就習以為常,聞不出來了。所以說嗅覺的適應性其實也就是嗅覺是容易覺得疲勞的。

味道檢驗官——舌

舌頭是人體對味道的“檢驗器”。以液體為媒介,用舌頭品嚐,這叫做味覺。我們對酸、甜、苦、辣、鹹的味道的感覺都是通過舌頭進行的。

在舌頭上有許多小疙瘩,這些疙瘩上有能專門辨別味道的結構,這種結構形狀像非常微小的花蕾,因此人們稱它“味蕾”。

人的舌頭大約有9000個味蕾。它是一種橢圓形結構,外麵是一層蓋細胞,裏麵是細長的味覺細胞。在味覺細胞上分布著感覺神經,這種神經能把味覺細胞產生的興奮傳達到大的味覺中樞。

味蕾的結構雖然相同,但卻能分辨出不同的味道。除了“酸、甜、苦、鹹”四種味覺外,其他“澀、辣”等味覺則是由這四種味覺觸合而成。因為味覺細胞有四種類型,每一種味覺細胞隻感受一種味覺刺激。並且,在人的舌頭上,感受酸味的味蕾多分布在舌的兩側後半部位;感受甜味的味蕾大多分布在舌尖部位;感受苦味的分布在舌的根部,感受鹹味的分布在舌尖和舌尖兩側的前半部位。

舌頭不僅能分辨各種味道,也是人體內髒健康狀況的一麵鏡子。中醫看病總是讓病人伸出舌頭,對舌頭的觀察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病情。中醫稱之為“舌診”。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肝、脾、腎與舌相連。看舌質可以看出髒腑的虛實,望舌苔可以觀察病的程度和胃氣的強弱。因為舌頭上皮細胞代謝比較旺盛,細胞分裂也比較快,它可以反映出人體代謝的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