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上麵的講述,我們已經知道,神經元受到刺激後能產生興奮,並且能夠把這種興奮傳導出去。我們禁不住要問:神經衝動是怎樣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呢?這就要請突觸來幫忙了。

突觸就是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分。如果我們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後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這叫做突觸小體。這些突觸小體可以與多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相接觸,形成突觸。如果我們從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這種突觸是由三部分構成的: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三部分構成,突觸間隙是兩個神經元之間很狹小的空隙,這就告訴我們,這兩個神經元之間僅僅是互相接觸,它們的細胞質卻沒有連通。

在各個神經元之間,神經衝動的傳導是單方向傳導,即神經衝動隻能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導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導。當神經衝動通過軸突傳導到突觸小體時,突觸小體中的突觸小泡就會釋放出化學遞質到突觸間隙中,這些化學遞質起攜帶信息的作用,它能把前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下一個神經元上,使下一個神經元發生興奮或抑製。

突觸可以分為兩類:興奮性突觸和抑製性突觸。興奮類突觸的突觸小泡釋放興奮遞質(如乙酰膽堿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另一神經元興奮。抑製性突觸的突觸小泡釋放抑製性遞質,則引起另一個神經元抑製。

在人體任何的反射活動中,都是既有興奮過程,又有抑製過程。例如,手觸到燙的東西就縮回來,這是一個反射活動。在這個反射活動中,支配手臂屈肌的運動神經元是興奮的,而支配手臂伸肌的運動神經元是抑製的,這樣手才能夠回來。如果屈肌和伸肌同時興奮、收縮,手就不可能縮回來。

脊髓和脊神經

脊髓呈圓柱形,脊髓以上是腦幹的延髓,全長40~45厘米,脊髓的下端到達第一第二腰椎處。脊髓全長的粗細不等,有兩處比較膨大,一處在第5、第6領椎的水平,叫領膨大。另一處在12胸椎水平叫腰膨大。這兩處為什麼會出現膨大呢?因為我們人類的上肢和下肢活動較多,從這兩處發出到上肢、下肢的神經,神經細胞相應增多,所以這兩個地方有些膨大。脊髓的末端是沒有神經結構的終梢。脊髓是許多反射的低級中樞,同時也是一些上下傳導道路。

在脊髓的橫斷麵上可以看到,脊髓的中央部分有一個暗灰色的有點像蝴蝶形狀的結構,這叫做灰質。灰質是神經元細胞體集中的部位。在前麵的灰質叫前角。在後麵的灰質叫後角,前角是運動神經元的細胞體聚集的部位,患小兒麻痹症的時候,這個部位發生病變,會引起有關的肌肉癱瘓。後角是中間神經元的細胞體聚集的部位。中間神經元跟一部分傳入神經纖維發生突觸聯係,然後再發生軸突跟中樞神經元發生聯係。

脊髓灰質的周圍顏色比較白,叫做白質。白質是由神經纖維所構成的傳導束組成的。這些傳導束中有的上行,把傳入神經從軀幹、四肢和內髒等處傳來的神經衝動傳導到腦的各部分,有的下行,把從腦發出的神經衝動傳導到脊髓,支配脊髓的活動。

脊髓裏有許多反射活動的基本中樞,如膝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的基本中樞。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反射活動都是在腦的控製下進行的,比如,平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控製排尿和排便。如果由於外傷或其他原因,使脊髓在胸中完全截斷,這時在斷麵以下的脊髓就不再受腦的控製,排尿和排便等反射活動也就不再受意識的控製,因而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現象。

脊髓除了作為低級反射中樞,參與許多反射活動外,還具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傳導功能。組成脊髓白質的上行傳導束和下行傳導束,是腦和軀體、內髒之間的聯係通道。

有人很形象地把脊髓比作電話係統中的交換台,下麵讓我們看看這個交換台是怎樣工作的:來自人體大部分器官的神經衝動,先是沿脊神經進入脊髓,然後再沿上行傳導束傳達到腦;腦所要傳出的大部分神經衝動先是沿著下行傳導束傳達到骨髓,然後再由脊髓通過脊神經傳達到人體大部分器官,完成各種活動。例如,我們的手偶然接觸到針尖,手就會立刻縮回來,這是脊髓所控製的簡單的反射活動;在發生反射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是怎麼一回事,當反射發生後,才覺察到手是被針刺痛了。可見,來自手部皮膚感受器的神經衝動傳到骨髓以後,脊髓發出的神經衝動有一部分沿上行傳導束傳達到了腦。這個例子說明,脊髓白質存在著上行結導束。同樣道理,大腦能夠有意識地控製下部排便和排尿反射中樞的活動,說明脊髓白質存在著下行傳導束。

脊神經是從脊髓兩側發出的支配身體一定部位活動的成對神經。脊神經屬於外周神經,共有31對,其中包括領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脊神經是混合神經,因為它是由感覺神經纖維和運動神經纖維合成的。脊神經既可以將感受器產生的神經衝動傳到中樞,又可以將中樞產生的神經衝動傳到效應器。如果脊神經發生疾病或受到損傷,它所支配的器官,嚴重的會喪失感覺和運動功能,輕微的會出現感覺麻木或疼痛。所謂的“坐骨神經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由神經損傷引起的病,是由於人體中的坐骨神經發生損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