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密集,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不僅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繁華方便的商場,進行生產的工廠企業,還必須有布滿大街小巷的下水道。如果沒有係統、完整的下水道,城市中的汙水就會隨處可見,美麗的城市也就變成了惡臭滿天的垃圾場了,對於我們人而言,每天喝進體內的水,體內產生的水,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以及體內的一些有害物質,如果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就會影響我們正常的生命活動。我們體內的排水係統就是泌尿係統。
泌尿係統由腎髒、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四個部分組成。腎髒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是排尿的通道,而膀胱還有暫時儲存尿液的作用。
腎髒
腎髒呈紅褐色,形狀像菜豆。腎髒的大小和本人的拳頭差不多。腎位於脊柱兩側,緊貼腹後壁,一左一右,左腎比右腎高。腎在民間俗稱“腰子”。知道“腰子”的人很多,但對腎的結構和生理功能有準確而完整的了解的人並不多,還有不少人隻知道它是產生尿的器官,那麼,尿是什麼東西形成的?尿是在腎髒的什麼部位形成的?怎麼形成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得首先了解腎髒的結構。
將腎髒左右縱切,可以看到腎髒分為腎實質和腎盂(即空腔)兩大部分。腎實質又可分為腎皮質和骨髓質兩部分。皮質位於腎實質的淺層,顏色比較深,主要由許多腎單位組成,它是過濾肮髒血液的地方,髓質位於腎實質的深層,顏色比較淺,這是重吸收,生成尿的地方。
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每個腎實質要有一百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與它相連的腎小管組成。腎小體分布在皮質內,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從結構上看,腎小球是一個動脈血管球,血液從一端沿著多次分支的毛細血管流入,再沿著彙合的血管從另一端流出,離開腎小球;外圍是腎小囊,腎小囊是管道盲端膨大並凹陷形成的雙層杯狀小囊,腎小囊分為內、外兩層壁,內層緊貼著血管球,外層與腎小管相連接,兩層壁之間為腎小囊腔。腎小管起始於腎小囊,在腎小體附近彎曲纏繞伸入髓質,然後又返回皮質,腎小管彎彎曲曲,但它的長度卻一定會令你大吃一驚:如果把腎小管展開拉直,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一個腎髒的總長大約有112千米。
輸尿管、膀胱與尿道
輸尿管是一對細長的肌性管道,上接腎盂,在腹後壁沿著脊柱兩側下行,再斜插入膀胱壁,並在膀胱底開口,膀胱位於盆腔內,是一個儲尿的肌性囊。成年人的膀胱一般可儲尿350~500毫升。膀胱壁的肌層為平滑肌,叫逼尿肌。膀胱底部有一個出口即尿道出口,尿道內口周圍的較厚的平滑肌就成為尿道的“守門員”,當它舒張時,尿道內口開放,膀胱內的尿液才能流入尿道;當它收縮時,尿道內口關閉,就能防止尿從膀胱中漏出。
從膀胱到尿道外口的是尿道,尿通過尿道從膀胱通向體外。男性尿道細長,長約20厘米。女性尿道直而短,長約3~5厘米。
尿的形成和排出
腎動脈是直接由腹主動脈垂直發出的。腎動脈的血液每分鍾的流量約有1000~1200毫升。這樣大的流量比心肌的血流量還大。不過如此大的血流量並不隻用來滿足腎髒自身代謝的需求,而主要是讓全身的血液在腎髒得到及時的淨化處理,否則,就難以維持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腎動脈進入腎門以後,作多次分支,分支又再分支,這樣就形成了許多縱行的小葉間動脈。
小葉間動脈向旁邊分出許多條小動脈,這些小動脈分別進入各自的腎小體。腎小體毛細血管裏的血液與腎小囊腔之間隻隔著薄薄的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壁,它是好像一種篩樣的濾過膜,血液中除了血漿蛋白和血細胞不能通過以外,水分和小分子溶質全都能通過。肮髒的血液在流過腎小球的時候,無機鹽和各種有機物如葡萄糖、蛋白質、鈉離子、尿酸、尿素、水分都流入腎小囊中,這就形成了原尿。
但是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還是很初步的,原尿中除了蛋白質含量明顯減少外,其他成分跟血漿並沒有什麼差別。再從數量看,我們人體的兩個腎髒每天通過腎小球濾過的原尿多達180升,相當於每分鍾有125毫升,但實際上正常人每天排出的尿量卻隻有15升,隻合每分鍾1毫升,這種量的懸殊差別充分說明從肮髒血液到原尿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尿生成的第二步是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腎小囊內的原尿在流經腎小管和集合管時,由於出球小動脈再一次分支為毛細血管網,反複纏繞於腎小管和集合管周圍,因而原尿中的絕大多數有用物質包括水的99%以上都被重新吸收而返回血液中,這時原尿變為終尿。
終尿的成分已和原尿大不相同。經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質、葡萄糖已經消失,鈉離子、鉀離子等從相對濃度上是增加了,但絕對含量卻大大減少了,雖然腎小管、集合管有相當強的重吸收能力,但這種重吸收能力也不是沒有限度的。以葡萄糖為例,如果血液中糖的濃度每100毫升接近或高於160毫克,腎小管就無法將其中的葡萄糖全部回收,這樣尿裏便會出現葡萄糖,形成“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