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紅蛋白呈紅色,這也是血液出現紅色的原因。血紅蛋白有個特性:到了氧多的地方,就容易跟氧結合,到了氧少的地方,又容易與氧分離開。這樣紅細胞就能借助血紅蛋白這個特性把氧從多的地方、濃度高的地方運到少的、濃度低的地方。另外,血紅蛋白還可通過類似方式來運輸二氧化碳。

紅細胞的壽命也有限,最短的為40天,最長的可達200天,平均約為120天,也就是說200天內,我們身體內的所有紅細胞至少換過了一遍。有的甚至已換了好幾代。紅細胞的誕生源是骨內的紅骨髓,它不斷產生新的紅細胞,補充到血液中去。

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或者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過少,就導致貧血的發生。病人會表現出麵色蒼白、呼吸急促、四肢無力、頭暈、耳鳴等現象。這是由於紅細胞過少或血紅蛋白過少導致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下降,無法保證人體各器官正常生理活動對用氧的需求。對貧血要查明原因,針對病因因病施治。

(二)白細胞

白細胞有細胞核,形體一般比紅細胞大,無色。但含量比紅細胞少得多。

白細胞種類較多。它們在血細胞中的分工並不是運輸,而是消滅侵入人體的病菌,頗像到處流浪行俠仗義的大俠。當病菌進入人體,遇到適宜條件,就會安營紮寨,大肆繁殖,人體該部分就發生了炎症。流經此處的血液中的眾多白細胞就會作變形運動,從血管細胞間隙遊出,頗像俠客搖身一變毅然跳出血管,向病菌的“基地”進攻,並吞噬和消滅病菌。白細胞吞噬了大量病菌後,自己也會死亡。

同學們有時腿上摔傷過一會兒傷口流出膿液,其中除了壞死的組織、細菌外,就有“英勇戰死”的白細胞們的屍體。

白細胞種類不同,壽命長短也有差別。壽命短的活不過一天,壽命長的可以活幾年。白細胞死亡,紅骨髓等處不斷會生產新的白細胞補充進血液。

(三)血小板

血小板呈圓盤形或橢圓形,體積很小,直徑隻有2~4微米。人體處於正常狀態時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10萬~30萬個。飯後、組織損傷和大量出血以後,血小板的數量均會比正常時有增加。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止血時,血小板能在出血創口處聚集成團,同時還釋放出一些物質促進血液凝固成塊,這些血小板團和凝血塊能將創口堵塞而止血。所以說,血小板就好比大江決堤時用身體堵住決口處的“勇士”。

血小板壽命不長,平均壽命約10天。新的血小板也“出生”在紅骨髓。

四通八達的運輸管道——血管

血管是血液在人體內流通的管道,它在人體內形成遍布周身、密閉的管道網,血液流動於其中。

人體血管可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類。

動脈是把血液從心髒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它們大多處於身體較深的部位。動脈血管一般管壁較厚、彈性大,管內血流速度較快。

靜脈是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運到心髒的血管。它有的分布在身體淺層,有的分布在身體較深部位。有的處在淺層部位的靜脈,從體表可以看到,如手臂上一條條“青筋”。

毛細血管遍布身體各器官組織,它溝通著小動脈和小靜脈。這種血管比毛發還細,血管內徑隻有八九微米,管壁很薄,隻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通透性強。毛細血管數量最大,管內血液流動速度很慢。有人曾計算過,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如果把他全身肌肉(不包括其他部位)中的毛細血管連成一根長管子,總長度可以繞地球一圈。

血管從心髒出發,由粗到細,由長變短,變成肉眼看不清的毛細血管,這許許多多的毛細血管分布在各器官組織,它們從四處彙集起來,逐漸由短到長,由細到粗,又返回了心髒,這樣就形成了遍布全身的運輸管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