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注意飲食規律。消化器官的活動與身體其他器官一樣,是有規律的。吃飯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以免破壞消化器官的活動規律。如果經常食無定時,過冷過熱,或一次吃得過多,就很容易引起胃腸病。

多參加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我們知道運動員有著強健的體魄,也知道許多百歲老人一生都堅持勞動,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的確能促進消化係統的功能,增進食欲。但是,從事體育鍛煉也有一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因為,體育運動和消化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例如,飯後立即從事劇烈運動對人體消化有抑製作用。因為在運動過程中,由於適應性調節,肌肉內的血液流量增大,流經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就會減少,結果胃腸蠕動減弱,消化腺的分泌能力降低,從而影響消化。經常這樣做,會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腸疾病。因此,飯後不宜進行劇烈運動。一般飯後休息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再進行體育活動較為合適。進行較長時間的劇烈運動,要休息20~30分鍾再吃飯。

預防便秘。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吸收過多,糞便幹燥,這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如果經常對“便意”加以抑製,直腸對糞便壓力刺激就會逐漸失去敏感性,加上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失去過多。逐漸變成幹糞球,這樣就會引起排便的困難。長此以往,還會造成習慣性便秘。長期便秘的人,常因幹硬的糞便壓迫直腸,造成痔靜脈回流受阻,使靜脈叢淤血護張而形成痔瘡。習慣性便秘的害處很多,不僅會引起痔瘡,還會出現頭痛、頭昏等症狀。為了克服習慣性便秘,必須做到,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不要忽視便意,有了便意就要排泄;上課過程中有便意可向老師請假;要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粗糧等,要經常喝水,防止大便幹硬。

要注意營養充分和均衡。一提到營養,有人就認為應該多吃雞鴨魚肉;也有人認為食品越純越精越好,把富強粉和白米當作上乘佳品,從來不吃粗糧糙米;也有人以為粗糧營養最好,於是頓頓粗茶淡飯,不吃魚肉。顯然,這些看法都是不全麵的,這樣的飲食也是不利於健康的。全麵搭配食物,對青少年尤為重要。青少年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長身體時營養需求量大大增加,對各種營養物質有特殊的要求。

人從12~13歲開始,進入青春期,這時應特別注意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因為我們的身體中,除水以外,蛋白質的含量最多,約占17%左右。

蛋白質是組成身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補的重要原料。

有資料顯示,13~16歲的青少年,男性每日需要蛋白質的量為85克,女性為80克。如果飲食不注意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將會影響健康。同樣,青春期也是一個對鈣的需求量達到最高數值的階段。我們知道,骨的生長一刻也不能離開鈣的供給,人體內的鈣有99%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根據資料介紹,13~16歲的青少年,每日鈣需求量為1200毫克,這時如果鈣的供給量明顯不足,就會影響骨的生長。在冬天,由於日曬機會減少,由皮膚中的一種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的量隨之下降,而維生素D能調節鈣的代謝,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因此,在冬季應該注意多補充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肝油、蛋黃,以滿足身體對鈣的需要。

此外,在青春期,身體對B族維生素和鐵的需求量相應也有所增加。對於B族維生素,可以多吃一些糙米、雜糧等粗製食物,因為這類食物既提供大量熱能,又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可以一舉兩得。對於鐵的補充,可以在飲食中注意多吃豬肝、黃豆等含鐵量多的食物,這樣不僅能滿足人體對鐵的需要,還有助於預防缺鐵性貧血。13~16歲的青少年,男性每日需鐵量為15毫克,女性為18毫克。如果有條件,可以在兩餐之間適當吃點水果、點心,使身體獲得多種營養,不僅有利於青少年健康地生長發育,同時還能避免患皮膚病、便秘、體重過輕、貧血和齲齒等疾病。合理搭配食物,絕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此外,還要注意預防消化道傳染病。吃了帶有病菌、寄生蟲卵或被汙染的食物,就容易得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蟲病等消化道傳染病或食物中毒。因此,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要把食物保管好,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還要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