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的肌肉比較發達,由三層平滑肌構成,外層的平滑肌是縱行的,中層是環行的,內層則是斜行的。胃壁上發達的平滑肌收縮與舒張,使胃進行蠕動,這樣就可以把食物進一步的磨碎,充分與胃液混合,使食物變成像粥一樣的糊狀食品。在胃壁的內層是胃黏膜,當胃中沒有食物的時候形成許多黏膜皺壁。在胃的黏膜中,有許多種具有分泌功能的細胞,它們分泌出的液體就是胃液。

健康的人胃液是無色透明的強酸性液體,它的PH值為0.9~1.5,所以我們常常把胃比作酸性的大口袋,裏麵盛滿胃液。一個成年人每晝夜能夠分泌大約1.5~2.5升的胃液。胃液的主要成份是胃蛋白酶、鹽酸和黏液。

胃是我們人體內的重要器官,每日三餐,胃都在不停的工作,所以我們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定量、定時吃飯,不要暴飲暴食,少食入對胃黏膜有刺激的食品,以保證我們自己的胃始終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食糜由胃進入到十二指腸後,便開始了小腸消化的過程。小腸盤曲在腹腔裏,長約5~6米。

食糜在小腸內的消化是整個消化過程中最主要的階段。在這個地方,來自胃的食糜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許多營養物質都是在小腸這個部位被吸收,通過血液循環供給人體的各組織細胞利用的。

小腸盤曲在腹腔的中下部,大約有5~6米長,是消化道最長的一段。小腸可分為十二指腸、空腸與回腸三部分。十二指腸是小腸最上段,有十二個手指並攏在一起那麼長,故得名十二指腸。它的起始端與胃的幽門相接,是胃與腸管的交界處。十二指腸的內側壁上有一個膽總管和胰腺管共同開口,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髒分泌的膽汁就是這個口進入小腸的。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天大約分泌胰液1000~2000毫升,膽汁800~1000毫升。由十二指腸向下去,與它相接的是空腸,再往下就是回腸了。一個成年人空腸、回腸的長度大約有5米長,其中空腸占五分之二,回腸占五分之三。

在小腸的管壁裏,有能收縮和舒張的平滑肌,它使小腸不停地產生蠕動。在正常情況下,小腸蠕動時,推動著腸內呈現糊狀的食物和腸內的液體,能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在小腸的內壁上,是折疊成一環一環的黏膜皺壁,皺壁的表麵有400萬~500萬個突起的絨毛,如果我們用顯微鏡觀察小腸絨毛,它好像海底的珊瑚,形態十分壯觀。科學家們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又發現在小腸絨毛的頂端還長著數百顆更細的絨毛,叫做微絨毛。小腸的皺壁、絨毛和微絨毛,可以使小腸的表麵積在原基礎上擴大600倍,小腸的絨毛和微絨毛是小腸特有的結構。這些結構為食物的消化、吸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經基本結束。未經消化的食物殘渣,由小腸進入下一道工序—大腸。

大腸是消化係統的最後階段,它從回腸的末端開始,到直腸結束,全長1.5米。大腸在消化係統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一些水分,分泌黏液,使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

大腸可分為四個部分,即盲腸、結腸、直腸和肛門,它的口徑較粗,除了直腸、肛門和闌尾之外,大腸具有三個特點:在腸的表麵由於縱行的平滑肌增厚而形成的三條縱行的結腸帶;由於結腸帶的長度比腸管短,因而使腸管形成許多橫間隔開的囊狀突出,稱為結腸袋;在結腸帶的附近有許多脂肪突起,叫脂肪垂。大腸具備了這三個特點,我們就可以將大腸與小腸區別開來。在盲腸的下端,有一個很像蚯蚓的突起,約6~8厘米,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闌尾。如果食物的殘渣或寄生蟲等堵塞了闌尾口,很容易引起闌尾發炎,可能會引起闌尾炎。

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而剩下來的殘渣,在大腸內形成糞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

食物的消化

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就是通過牙齒的咀嚼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與消化液混合。化學性消化即通過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分解,變為可吸收的物質。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總是先進入人的口腔,然後經過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被切碎磨細並與唾液混合。因為唾液中含有唾液澱粉酶,能促使食物中的澱粉分解成麥芽糖,當我們仔細咀嚼澱粉類食物時,會覺得有股甜味,就是這個原因。食物在口腔內形成食團後,被吞咽下去,經過咽喉和食道進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