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要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和作用來選擇運動方式。不同的運動項目側重於鍛煉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技能。同學們的整個身體都處在生長發育期,進行鍛煉要注意選擇全麵發展整個身體的項目,比如遊泳。有些同學喜歡乒乓球、羽毛球運動,這挺好,但要注意這些項目都側重於發展單側身體機能,同時還要進行一些鍛煉另一側身體的運動,不然會造成兩邊身體發育不對稱。
體操運動(比如廣播體操)能使同學們體形健美、姿態優美,所以每天的課間運動,大家要認真做操。
各種球類(排球、足球等)、遊泳對身體的全麵發展有好處,有條件的話可以長期堅持。但這些項目運動劇烈,身體對抗性強,運動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中長距離跑步有利於增加耐力和力量,也可以適當參加一些。
如果有教練指導,練武習拳、耍刀弄棍,也很可取,可以強身健體,日久天長還有防身之功。
爬山、劃船、拔河既有趣味性,又有好的鍛煉效果,也都是很好的運動項目。
二、合理適度地安排運動時間和運動量
早間鍛煉,一般在起床之後,時間在20分鍾左右即可,運動量不宜太大,可以做做廣播操,進行慢跑,運動到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即可。
課外活動,一般在下午下課之後,時間較長,可以跑跑步,打打球。這種活動最好隔天進行一次。因為較長時間的運動會給同學們帶來疲勞,休息一天,疲勞消除後再進行下一次鍛煉,這樣效果最好。如果連續進行較大運動量的運動,身體得不到必要的休養,不僅鍛煉效果差,還有可能給同學們造成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運動損傷。而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隔幾天才鍛煉一次,那麼運動效果得不到積累,所以也不可取。
同學們參加運動安排多少運動量才合適,取決於鍛煉後的感覺、反應。運動量多少因人因時而宜,隻有進行事後判斷基礎上的調節。如果運動以後你感覺舒暢、精力旺盛、反應靈敏,沒有無精打采的表現,睡覺時入睡快,睡得香,醒後不疲乏,學習時精力集中,吃飯食欲增強,那就表明你運動適量,下次運動還可保持這個運動量或稍大。相反,如果運動過後感覺食欲不好,睡眠不佳,消化不良,上課時倦怠,精力不容易集中,那就有可能是運動過量,應稍事休息。
三、講究運動衛生
(一)立、走姿勢要正確
站立時,自然直立,抬頭,頸直,肩平,挺胸收腹,膝部伸直,兩臂自然下垂。不要一肩高一肩低,也不要兩肩聳起,不要含胸駝背,不要伸脖或縮脖。
行走時,兩臂前後自然擺動,膝蓋向著正前方,腳尖向著正前方,腳跟先著地,兩腿均勻邁步,重心隨兩腳交替前移,兩條腿的內側是在一條直線兩側。不要內八字(兩腳尖向內)或外八字(腳尖不向正前而向外側擺),兩肩不要歪斜,不要搖頭晃腦。
(二)切忌在水泥地等堅硬的地麵上反複
跑跳練習
同學們的身體落在堅硬的地麵上緩衝的能力比成人要差,如果長期在堅硬地麵上進行跑跳練習,會不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所以不要經常在水泥地等堅硬的地麵跑跳,也不要過多地做從高處向下跳的動作。
(三)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
做好準備活動,可以使神經係統處於興奮狀態,並使肌肉等組織進入運動狀態,避免劇烈運動時出現不應該發生的損傷。夏天遊泳池的水比池外溫度低,有些同學去遊泳,不做準備活動就下了水,容易發生肌肉“抽筋”的情況。
(四)運動後適當進行放鬆活動
同學們運動後出現疲勞,有些同學馬上停下來,就地一坐,甚至往床上一躺,這些都不可取,應該做些慢跑,使身體逐漸從運動的興奮中放鬆下來,所以運動會上參加了跑步項目的同學比賽結束後要做一做慢跑等放鬆活動。
(五)鍛煉出汗後怎樣補充水分
經常有同學參加完課外活動後,滿頭大汗地跑回教室,抱起杯子咕咚咕咚地喝上一肚子水。其實,鍛煉中出了大量汗,身體失去許多水分,應該補充水。但不要運動後馬上大量飲水,這會使同學們胃部脹滿不適,加重心髒負擔,得不到有效休息。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每次少量,多喝幾次。先稍喝一點,休息一會兒,再少喝一點,慢慢補充水分。水中可以稍微加點鹽,補充體內隨汗液流失的鹽分。
(六)不宜過早地從事過多、過重的力量練習
下肢過多過重的力量練習會影響同學們下肢的發育,甚至引起腿部變形,足弓高度下降,影響發育正常。因此,年齡小的同學不要過多地進行長跑、舉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