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肌中,有最善於表達我們感情的表情肌,它們多數一端附著在顱骨,另一端附著於皮膚。有的呈環形分布,有的呈輻射狀,它們收縮時能改變口、眼的形狀,並產生麵部的皺紋,從而呈現出喜怒哀樂等表情。咀嚼肌收縮可以產生咀嚼動作,由於我們早已習慣吃煮熟加熱易嚼的食物,我們的咀嚼肌與我們的祖先相比,越來越不發達。還有一種收縮舒張十分靈巧的肌肉叫舌肌,它們的伸縮使舌頭上下翻動,拉長收短,時粗時細,或卷曲成筒,十分靈活。
軀幹肌包括胸部肌群、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中最顯著的是胸大肌,它們的收縮產生上肢運動。腹部肌群中有腹直肌、腹外斜肌等,收縮時能提高腹壓,幫助呼吸和排便。背部肌群中主要的是斜方肌和背闊肌。斜方肌有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等功能,背闊肌有使臂產生向後、向內轉動的功能。
四肢肌分為上肢肌和下肢肌。上肢肌肌肉形狀細小,但數量較多,能使我們的雙臂雙手作出靈活複雜的動作。下肢肌主要用於支持體重、進行行走,粗大有力,數目較少。其中小腿肌是人體肌肉中最有力也最辛苦的,大家留心注意周圍那些往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同學,尤其在田徑運動會上取得優秀成績的運動員,他們的小腿肌一般都比較發達。臀大肌有伸大腿的作用,碰到同學們生病需要打針時,臀大肌往往被選為注射部位。
偉人少年時——強身勵誌
古往今來,許多誌向遠大、信念堅定並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認識到,追求事業成功實現鴻鵠之誌離不開忘我地投入工作,必須具備健壯的體魄才能為這種體力精力的超常支出提供持久堅實的基礎。因此,他們從青少年時期起就非常重視體育鍛煉。
毛澤東,這位帶領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與富強的世紀偉人,就是這些耀眼的群星中最具光芒的一顆,他堅定的信仰,百折不撓的意誌,無私忘我的精神,大智大勇的膽略等等,都為後人所景仰,所效法。同樣,他青少年時期進行體育鍛煉的經曆也傳為佳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毛澤東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到鍛煉身體的重要性。12歲那年,他得了一場大病,身體變得十分虛弱,於是他開始鍛煉。經過兩年多在家中的體力勞動和身體鍛煉,他變得壯實起來。
後來,他離開家鄉到長沙求學,考入湖南第一師範。隨著使命感的不斷增強和視野的開闊,毛澤東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就不再停留在防病禦病上,他開始在理論上有了深入的探討。
他認為體育鍛煉有兩方麵的作用:強壯身體,磨礪意誌,主張“三育並重”、“身心並完”
。
當時師範學校中許多學生對體育鍛煉極不重視,結果身體虛弱,精神不振。與毛澤東同班的七名同學不幸染上傳染病去世。這些令毛澤東非常痛心。在學校召開的追悼會上,毛澤東特意寫了一幅挽聯:為何死了七個同學,隻因不習十分間操。希望喚起同學們都加強體育鍛煉,強健身體。
這件事促使毛澤東對體育作了深入思考,並發表了平生第一篇學術論文《體育之研究》,這是一篇長達7000字的論文,發表在當時在青年中有廣泛影響的進步刊物《新青年》上。
在文章中,毛澤東指出,體育可以強壯筋骨,可以使人由弱小變為強壯,“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並完。”今天,我們已經非常具體細致地明白體育對於運動係統、呼吸係統乃至小到關節、血細胞的益處,在毛澤東所處的時代,醫學還不發達,生理知識也不普及,他從許多事例和切身體驗中得出體育鍛煉對強身的作用,也是難能可貴的。
他還提出了體魄與精神的辯證關係,“近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如果)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
不僅如此,他還指出,體育可以增強意誌,成就事業。他認為,體育的主旨在於武勇。而猛烈、無畏、敢作敢當、耐久這些武勇的內容,也就是意誌的內含。所以勤於體育鍛煉,就是去磨煉意誌。他還舉例說,冷水浴堅持不輟,足以練習猛烈與無畏和敢作敢為,而各種運動堅持不斷,又都可以練習持久耐力,像長跑就可以練習耐久這種品質。“夫力拔山兮氣蓋世,猛烈而已;不斬樓蘭誓不還,不畏而已;舍家為國,敢為而已;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耐久而也”。這些成就事業必不可缺的意誌品質,都可以從日常的體育活動中不斷磨煉而成。
毛澤東不僅積極倡導體育活動,他還是當時一師最頑強的參加鍛煉的人。
毛澤東參加的鍛煉項目很多,有冷水浴、遊泳、爬山、遠足和六段操等。
冷水浴是毛澤東從他的恩師楊昌濟那裏學來的,在一師的幾年中,無論寒暑,他堅持不懈。
每天清晨同學們還在睡夢中時,毛澤東就起了床,一個人悄悄來到學校的一口水井旁,脫光上衣,吊上水,先用濕毛巾擦身體,擦得發紅發熱後,就一桶一桶水往身上澆,澆了擦,擦了再澆,一二十分鍾下來,全身發紅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