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在生活、學習中都需要做出成千上萬個動作。
聽到鬧鍾聲,我們起床穿衣;坐到飯桌前,我們端起飯碗用筷子向嘴中送飯;走在上學路上,我們大踏步雄赳赳地前進;體育課上,我們更是生龍活虎,跑、跳、投……所有這些動作之所以能做出,是因為有運動係統執行了我們大腦發出的“要做動作”的指令。運動係統就是人體運動的執行係統。
同學們見過“提線木偶”嗎?“木偶”的腿、胳膊都是一節一節聯結在一起的,每一節上的一端穿上線繩,線繩的末端套在操縱者的手指上。當操縱者想讓木偶作出抬手拍頭這一動作時,就會提起相應的線繩,拉動木偶的手伸向頭部。如果操縱者操作熟練,做得精細的木偶(它的身上往往牽出許多條線)可以做出跳、蹦、拳打腳踢等很多模仿人的動作,甚至還能做出哭、叫的表情呢。人體的運動係統有些像“提線木偶”,也是由一節一節被稱作骨節的東西聯結而成,做動作也是有力量在拉動骨骼伸展移動,但不同的是,這些拉動力量的發出並不來自外界的繩線,而來自骨頭上的肌肉,發出拉動力量與否也不受外在命令的支配,而是人自己大腦通過神經加以操縱。
下麵,我們就看一看人體的運動係統是怎麼組成的,以及它為什麼能做出如此多的複雜的動作。
運動係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我們為大家一一介紹。
人體的堅實框架——骨
正如萬丈高樓需要有鋼筋水泥框架才能巍然聳立,我們的軀體也需要有一套堅實的“框架”來支撐。這個“框架”就是一副結構完備的骨骼。我們身體的長高,我們做出千姿百態的動作和表情,都離不開這副骨骼的參與。
一套完備的人體骨骼,分成頭骨、軀幹骨和四肢骨三個部分,由206塊獨立的骨頭聯結而成。①頭骨,包括顱骨、麵骨、聽骨和舌骨,大大小小共有29塊。顱骨非常堅固抗打擊,主要職能是保護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腦,還協助咀嚼食物、發音和收聽聲音。②軀幹骨,俗稱脊梁骨。它包括由26塊椎骨相互連結而成的脊柱,縱貫身體胸部、腰部直至骶部。脊柱在胸部與肋骨、胸骨相互組合形成胸廓,用以保護心、肺等重要髒器,如果沒有胸廓的保護,沒準一個足球射到你胸前就會把心髒撞傷。脊柱的椎管內容納著白色、粗約1.3厘米的脊髓,脊髓就像是傳輸信息、命令的“通訊電纜”,負責上下傳送信息和指揮簡單的反射活動,它屬於神經係統,受到脊柱的嚴密保護。脊柱的主要功能是在人做各種動作時支撐身體的大部分重量。人的體重有幾十甚至上百公斤,並不粗壯的脊柱是怎麼承載這麼重的重量的?這有賴於它的兩個生理構造特點:一個是椎骨與椎骨之間配備著叫做椎間盤的緩衝墊,像柔韌、富有彈性的橡皮墊,可以大大緩衝椎骨間的撞壓,也可以大大減少脊椎骨之間的摩擦。另一個特點是生理彎曲。從側麵看,脊柱在頸、胸、腰、骶段部位各出現一個弧狀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有了這種體形結構,人筆直站立或跑、走、跳時對脊柱產生的震動,可以得到相當的緩解。對了,脊柱的生理特點還導致了人的身高早上高晚上矮的有趣現象。每一個脊柱骨之間要承受約45千克的震蕩壓力,在長時間直立中椎間盤一直受到體重擠壓。一天下來,長約70厘米的背柱會變短2~3厘米,於是人的身高也相應變矮。③四肢骨。它分為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分為指骨、掌骨、腕骨、尺骨、橈骨、肱骨,下肢骨分為趾骨、跗骨、腓骨、脛骨、股骨等。
人體的206塊骨頭雖然都被稱作骨頭,但按形態、作用一般可分為4種不同類型: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長骨與短骨主要存在於人的四肢骨中。長骨的長與寬比例相差在5~10倍以上,上肢骨中的尺骨、橈骨,下肢骨中的股骨都屬於這一類型。短骨的長與寬比較接近,上肢骨中的腕骨,下肢骨中的跗骨都是典型的短骨。扁骨形狀扁扁的,有的扁而曲,有的扁而長,扁骨在人體中分布最廣,頭部的顱骨、胸部的肩胛骨和肋骨等都屬此類。
還有一類叫不規則骨,它們的形狀沒有統一規律,在體內分布並不多,但卻是一些發揮著重要而巧妙作用的地方。如組成脊柱的脊椎骨,如耳朵裏發揮著放大振動和傳導振動作用的3塊靈巧奇特的聽小骨。
骨能造血嗎
開始已經給大家介紹了人體骨骼的構成和骨的種類,讓我們再看看骨的內部結構。
骨由骨膜、骨質和骨髓構成。如果我們取一塊新鮮的長骨進行觀察,可以用肉眼看到,骨的最外麵有一層結締組織膜,這叫做骨膜,骨膜內豐富的血管為骨提供營養。再把長骨縱向鋸開,從剖麵上觀察骨的內部,能看到兩種骨質:位於長骨兩端,結構疏鬆,呈蜂窩狀的是骨鬆質;集中在長骨骨幹、致密堅硬的是骨密質。骨的中央是骨髓腔,骨髓腔和骨鬆質的網眼裏充滿骨髓。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也都包括這三種構成部分,隻是分布與長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