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的基本結構有關節麵、關節囊、關節腔三部分。還有一些輔助結構,如韌帶。
關節麵是相鄰兩骨(也就是被關節連結的兩個骨)的接觸麵,其中一個略凸或呈球形,叫關節頭;另一個略凹,叫關節窩。關節頭覆蓋一層光滑的軟骨,有減少兩骨摩擦和減輕兩骨撞擊的作用,就好像兩拳頭對碰總有些痛,而帶一層手套就大大減輕了這種傷害。
關節囊是由結締組織構成的囊,它附著在關節麵的周緣上,包圍著整個關節。關節囊內層為滑膜層,能分泌滑液,以潤滑關節麵和關節囊,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關節囊外麵一層是纖維層,較厚而且有韌性。關節囊外還有一些堅韌的韌帶把兩骨更牢固地聯係起來。
關節腔是關節囊內兩個關節麵之間密封的空隙,腔內含有少量滑液,並且呈負壓狀態,因而能使關節的穩固性和柔韌性增強。
現在請同學們借助下麵的操作想象一下關節的大體構造:取一個運動時常用的“護腕”,再取兩根粗一些的樹枝,把兩根樹枝一端相對,用護腕包在相連處,現在護腕就好像關節囊,而樹枝相對的一端是關節麵,護腕中的空間是關節腔。試一下,兩根樹枝是不是可以在護腕的包繞下改變夾角,進行伸展或轉動?當然,這隻是請同學們想象關節的大體形式,實際上中關節連結骨頭可比護腕連結樹枝連得牢固、靈活且長久得多!
現在我們知道,由於關節有具有彈性的關節軟骨,關節腔還有滑液,關節囊鬆弛柔韌,所以關節連結骨頭就能保護骨與骨之間在穩固不可分的前提下,同時做出較大範圍的活動,像旋轉、屈伸等等。
當然,關節連結骨頭,並不能說關節帶動骨頭運動,它隻是為骨頭的“活動”提供了條件,至於動力來自何處,後麵一部分馬上就會為大家介紹。
少年兒童的關節,其關節軟骨較厚,關節囊和韌帶的伸展性大,因此關節活動的範圍比成年人大一些,所以有些人小時候練兩腿“劈叉”比較容易而長大後卻再難做出這個動作,但同時少年兒童關節的牢固性也稍差,有時候用力過猛或不慎跌倒,可能使關節頭從關節窩裏脫出,這叫做脫臼。碰到這種情況也不要緊張,趕快請醫生治療,使關節複位,慢慢就會恢複的。脫臼後,脫臼部位往往出現腫脹、疼痛,並失去運動功能。這種情況下最好不要再讓受傷部位活動,以免加重病勢。避免脫臼的好辦法,就是在進行劇烈的運動或勞動之前,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每次體育課前,體育老師都會帶領同學們做準備活動,活動手腕、腳腕、膝關節、肘關節,其用意主要就在於不讓同學們受傷。
此外,關節不穩固性和靈活性,並不是天生決定,要達到很理想的狀態,往往離不開適當的鍛煉和練習。像運動員、舞蹈演員的關節柔韌性,比普通人強許多,就是鍛煉的結果。
人體的運動及骨骼肌
骨連結把零落的骨一塊塊連結起來,成為一幅堅實的骨骼係統,但隻有這些,人依然還不能站立、行走、跑動。科學的認識是,人體運動,除了骨骼和骨連結,還必須有骨骼肌的“加盟”。每一個運動動作都必須有這三方麵的協作,而這三方麵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
骨骼肌附著在骨頭表麵上,它的兩端是白色肌腱,必定分別固定在不同的骨頭上。骨骼肌的功能就是在神經係統的調節下,發生伸展或收縮從而拉動骨骼,產生各種動作,所以說骨骼肌是運動的發動機,是動力來源。在運動中,骨起著杠杆作用,關節是運動的樞紐,骨骼肌收縮或舒展,就有了動作。就好像一根橡皮繩的兩端固定在不同的棍上,當橡皮繩收縮時,棍就作出“收”的形態。如果橡皮繩兩端都附在一節木棍上,或者兩節棍的連結處固定得牢不可移,或者橡皮繩不能伸或縮,隻要有一種情況發生,兩節棍都無法“活動”
。
所以說,運動是骨、骨連結、骨骼肌在神經係統“指揮”下共同協作的結果,它們三者共同成為“運動的執行員”。
大體掌握了運動是怎麼進行,我們再來看看骨骼肌的情況。
人體骨骼肌共有600餘塊,約占體重的40%。
每一塊骨骼肌都包括肌腱、肌腹兩部分。肌腱是骨骼肌兩端附著在骨頭上的部分,前麵講了,一般骨骼肌兩端的肌腱固定在不同的骨頭上。骨骼肌的中間部分是肌腹。骨骼肌裏分布著許多血管和神經。
骨骼肌與平滑肌、心肌雖然同屬肌肉,都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但它受人的意誌的控製,也就是說,它聽我們的“指揮”,而平滑肌和心肌均不受意誌的控製,它們被稱作不隨意肌,你聽說過誰在腦子裏念“心髒停跳”結果成功的嗎?
骨骼肌按部位可分為頭頸肌、軀幹肌和四肢肌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