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初,為節省開支,他不肯多聘職員,為了爭時間完成工作,羅康瑞完全不顧名人家庭身份的麵子,跑工地,跑采購······看到同齡朋友,在工餘時間娛樂、逍遙、約女友,他心裏也有過不平街。有人曾向他建議:你為何不去買股票,打一個電話就能賺取很多的利潤,你這樣忙碌值得嗎?麵對種種困難,矛盾和議論,他警告自己:你的工作效率能否滿足工作的要求,你在工作上的拚搏和忍受各種壓力的定力夠不夠?你堅持自立創業的信心是否有絲毫的動搖?令他欣慰和鼓舞的是,他得到了共事夥伴們的信任和支持,風雨同舟,短短數年間,隊伍壯大,組成了一支有實際經驗信得過,技術一流的千人隊伍。
到了1974年,瑞安建築有限公司首次獲得公開投標合約,承建香港島灣仔區高級寫字樓成功。羅康瑞異常興奮難忘,第一次感受到追求既定目標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喜悅!他把這件事看成是件大事,是不依賴家族的扶持,可以自己向外發展的轉折點。
公司發展了、壯大了,新的問題又擺在了麵前。企業應該選擇一條什麼樣發展的航道呢?作為兒子,羅康瑞從父母那裏應得的得到了,作為企業的“領航人”,應依靠自己來定位,這對尚未到而立之年的羅康瑞來說,既是最大壓力,也是最大挑戰,但必須做出回答。
他從書中擴大知識而充實自己。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讀到上市不久的一本短篇翻譯小說。小說的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介紹了一隻非同尋常的鳥——海鷗約納堂,它向往飛向高空,不斷對自己的飛行能力提出挑戰,它除了不斷自我改進外,更致力於推動整個鳥族類,迎著海風翱翔,追求至善至美。羅康瑞感到他在追求人生理想目標的信念和時間中,竟合海鷗約納堂如此的相象,他興奮、難忘、進而充滿信心。
小說中得到的啟迪,“航船”定向已成竹在胸。
他所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企業的發展定位於追求長遠,合理利潤的目標上,沿著“信譽、管理盡善創新”的航道前進。解決首要問題就涉及到“如何組織人力”的第二個問題。羅康瑞堅信:任人唯賢,就能拚搏創新,而絕不是家族式的任人唯親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企業。明確了指導思想,他從一開始,就大膽授權,充分信任每一位有才幹擔當管理職務的員工,使其有機會鍛煉獨立發揮創新才幹。同時有計劃地推行多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造就一批批管理人員,成為瑞安精神的一大特色和重要指導思想。
順應時勢 適應變化
羅康瑞因業務關係,常常乘飛機穿梭於世界各國,他養成每到一處,都注意對市場經濟進行分析與預測。90年代中期他看到被稱為“四小龍”的香港、南韓、台灣、新加坡取得長足的發展,但內地華南地區亦躍居“五小龍”的勢頭不可忽視,內地發展越來越好,即使在亞洲金融風暴過後,唯有中國內地的經濟在持續穩步地增長,香港過去以經濟強勢扶助中國內地脫貧的狀況已發生逆轉,如今變成依賴中國內地助其複蘇的香港,是到了重新開拓自己路向的時候了,他的經濟觀點是:放眼國際,內望神州。
97回歸前,香港哄炒樓市,高檔的樓宇每平方尺兩萬多港幣。一個大學生畢業後怎麼能有樓住?羅康瑞看不慣,就斷然放棄炒樓,他要追求的是長遠合理的利潤,其目標不變,他將投資的視點放在被譽為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此舉絕非偶然。
早在80年代初《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後的一段時間,香港發生移民潮,羅康瑞沒有隨流,隻是冷靜的思考而審時度勢。他認為,改革開放20年後的中國內地,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經商環境存在很多問題,但發展的商機大於存在的問題。就世界各國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人在中國內地,自己應留港建港。97香港一旦回歸,就把事業拓展到內地,若是配合服務好內地環境變化及發展的要求,認真做好投資服務的工作,一定會有回報。這不僅是港商的極好的機遇,也是應建立的思維方式,經過一番思索,考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後,於1985年首次在上海投資發展他的項目。到目前為止,已有一半的資產在內地,重點是上海,羅康瑞說他已順利完成新世紀發展戰略的調整。
“我相信環境與人是不斷在變,公司的經營戰略與公司機構,要與環境相適應而即使轉變,才可以發展。”如今,瑞安集團在內地的業務勢頭正旺,已由一個子公司壯大為一個獨立的經營係統,在上海淮海中路的瑞安廣場盡顯豪華氣派。它與中環廣場、新世紀中心比翼爭輝。上海人驚歎,淮海中路林立的高樓,已成為港資財團進軍上海的顯著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