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羅康瑞:沉默的時代領跑者(1 / 3)

“審時”和“度勢”是常常連用的一句成語,也是他獨到的本事,運籌規劃中去運“勢”、駕“時”、使“術”,從而使策劃想精彩的戲劇一樣,充滿迷人的魅力。

父傳子繼

現年52歲的羅康瑞,出生在一個富裕殷實的家庭祖籍廣東潮州,父親羅鷹石老先生,是一位自食其力,艱苦拚博而創業成功的老一代華人實業家,他於20世紀30年代攜家眷從泰國遷移香港定居,改入房地產行業獲得成功,老人膝下6兒3女,他自己雖然隻有中學程度,卻勤於督導子女們的學業,甚至假期作業完成的情況,也一一過問,以防兒子貪玩鬆懈,他本不懂英文,但為了子女,決心學好英文,他外當學生,內當教師教授子女,這件事,一直令羅康瑞感動,羅康瑞在澳大利亞留學6年期間,隻有一次獲父親允許返港,目的是借此給他機會鍛煉,在這個假期裏,父親總是主動帶他乘電車或公共汽車去上班,甚至徒步走一程。他要給兒子機會接觸基層,休驗“打工”的真實生活,並使他懂得每一分錢都是要付出心血才能獲得,因此要懂得如伺使用它。

老人家教育子女的宗旨非常明確,要他們自幼就養成勤儉,刻苦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他認為隻有“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子女們才能具備將來在社會上拚搏創業的真正本領。

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良好的教有,尤其是父親的言傳身教,使羅康瑞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塑造成自己特有的性格與價值。他認為:磨練,並不是負擔,而是獲得智慧的代價。

有一次,他隨父親外出,路邊一個乞丐向父親伸手,等待施舍,父親在給乞丐錢時,不慎將一枚硬幣掉在地上,隻見老人家立即彎腰拾起,放入那人手中,當父親麵對兒子困感的眼神時,隻說了一句“乞丐也是人!對人要尊重。”生活中有些事過眼煙雲,轉瞬即逝,而有些事卻刻骨銘心,永不會忘,甚至融入其靈魂,結出精神的果實,羅康瑞對父親的回憶,就深含這種精神力量的碩果,影晌他在人生道路的成長和日臻成熟。

羅康瑞在羅家子女中排行老六,他於1969年自澳大利亞留學返港,準備投入家族生意,當時羅康石老先生已是香港知名的地產商——鷹石集團董事長,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參與家族的經營管理,為了發展事業,他有意開設一間紗廠。但是,先安排羅康瑞到一家友人的紗廠當練習生,每天一早5點起床,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培訓6個月後。父親帶著羅康瑞赴台灣考察,準備核定開紗廠而訂購的機械設備,再做決定。羅康瑞根據實踐體驗和市場商情的認識,首次在事業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認為開紗廠的前景並不理想。在得到大家的認同後,他轉到父親的地產公司工作。

在一年多的實踐中,羅康瑞感到親戚同在一個公司於個人發展不利,也難以適應,並再次提出:到另一家公司求職,鍛煉自立,他的意向明確表達出來,母親就向他父親提出建議,“不如給康瑞一筆錢,讓他自己獨立闖闖也好,”父奈也認為,兒子決心自立創業,不失為有誌氣的表現,當然願意從旁扶持,就借給他10萬港元,並建議他開設一家建築公司,自己可以把手裏適合的工程合約分包給兒子去鍛煉。

為什麼要強調借款呢?了解羅鷹石為人的都很清楚,他從不允許兒女們有依賴,或是不勞而獲的思想或行為。另一方麵,父親也在向子女表明:他對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子女,都一視同仁。因此言明:康瑞的借款其實是要‘還本付息’的,羅康瑞創建瑞安建築有限公司在創業最初的兩年裏,仍依靠父親的支持和照顧,獲得工程合約,使新生的公司站住了腳。

放飛磨練,增長才幹

羅康瑞21歲踏上事業之旅。1971年,他用向父親借來的10萬元港幣招聘幾名職員就這樣起家了。經過29年的拚搏,他的當初不起眼的瑞安建築公司,已成為獲得香港特區承建商第一名冊內所有類別工程的丙組執照,有資格承建任何不限合同款額的公共工程的公司,其業務範圍廣泛,遍及香港、內地、加拿大,年總經營額逾40億港元。

29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一瞬,羅康瑞作為自已命運的“建築師,”在營造龐大企業之園的同時,也構造和完善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回想當初創業的日子,羅康瑞說:十萬元港幣,就顯得不夠,怎樣猜打細算,也常會有‘捉襟見肘’的困難出現。加之企業初創,技術、質量等方麵的難題接踵而至,便己窮於招架。

羅康瑞在那六七年裏,幾乎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常常是以麵包當餐打發過去。直至今日,他還是經常要一份三明治當午餐,為的是使自已利用午餐這一個小時去安靜地再處理幾份文件,或是翻閱報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