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鄭定平:大印象的第二次“革命”(3 / 3)

立誌創造中國人的“易泡茶”

談及為何會萌發生產“易泡茶”的想法,“大印象”總裁鄭定平先生拿出了兩份新聞稿的複印件,語帶義憤地打開了話匣子:2008年底,新華社發表了一篇題為“7萬茶廠不敵一個立頓”,的報道,那猶如給了中國傳統茶產業一記當頭棒: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本有理由為自己是茶葉之鄉而感到驕傲,但卻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茶品牌;中國每年產茶120萬噸,僅有30萬噸出日;中國雖產茶麵積世界第一,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卻較弱;中國每年茶產業產值為300億元人民幣,而立頓茶年產值逾2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茶產量的三分之二。

而2009年9月17日的《參考消息》,同樣針對英國《金融時報》9月15日的一篇文章一一為何外國人能在中國人自己的地盤上打敗中國茶商?而發表了評論性報道:中國茶為何難敵洋品牌?

這兩篇文章猶如兩記重錘砸在了鄭定平的心上,激起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也讓他深深思考。

國外的茶產品大都是經過工業化的,有固定的標準,例如每公斤裏農藥的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細菌指標和茶多酚等都有量化的指標。“立頓”的成功在於它開創了方便、快捷、經濟、衛生的茶業之路,在袋泡茶產業上逐漸做大,最終奠定了袋泡茶“土者”的地位。

“多年來我們通過對茶業的研究調查,發現中國的茶廠沒有創新,茶農在自己的區域裏各自為政,‘有名茶無名牌’,中國的茶業仍然足傳統的農副產品,沒有發展成為工業品。這種低端的銷售,在價格上比不過外國產品,一斤茶平均僅賣2美元。雖然產量第一,但進行的是低價的銷售”。鄭定平心痛地說道,“中國有幾千年的產茶曆史,中國的茶商竟然被洋品牌在自己的地盤上打敗了。於足我就決心要在茶葉創新工藝和銷售方而為中國人爭一日氣,和立頓一較高下!我們要生產出屬於自己的方便茶,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民族品牌!”

關於方便飲用的茶品,其突破性的構思,在2009年春季到來時,鄭定平己逐漸在腦中成型。他覺得,類似“立頓”生產的袋泡茶雖然方便,但細究起來,在操作上還存在著沒有“徹底方便”的硬傷,尤其是在人數眾多的會務、商務活動中,其衝泡過程並不省事:須準備大量的茶具與茶包,一一對應放好,一一衝泡,衝泡一杯茶至少需時數分鍾。而發明一種容易衝泡的茶品,則能將衝泡茶的過程大大簡便,能在極短的時間裏衝泡出一杯茶來,這可以說是摒棄茶業老傳統的一次革命。鄭定平認為,“易泡茶”的出現,將大大改變人們原來的喝茶方式,將成為一種生活新時尚,引領生活新潮流。

2009年的6月21日,大印象“易泡茶”開始試產,9月份進入生產階段,10月份開始正式投放市場。在10月6日的時候,鄭定平特地寫信並寄送“易泡茶”到新華社新聞總編輯室,通過媒體向全中國乃至世界宣告:英國有‘立頓’,中國有‘大印象’!中國人完全可以生產出屬於自己的、甚至超越洋品牌的方便茶!

相比袋泡茶,大印象“易泡茶”有以下幾個方而的優勢:

(1)衛生。喝袋泡茶的時候,要清洗杯子、消毒殺菌,很多時候人們還會擔心杯子洗小幹淨,會帶來病菌交叉感染。而“易泡茶”使用的是一次性紙杯,人手一杯,喝完就扔掉,十分衛生。據了解,大印象“易泡茶”的紙杯有著嚴格的生產標準,杯體小燙手、底部封茶包永不自動脫落,拋棄降解很環保;

(2)方便快捷。免去了重複清洗杯子的時間;在茶的浸泡工藝方而,“易泡茶”做了研究和改進,茶包需要花上數分鍾才能泡出一杯茶,而“易泡茶”卻僅需1分鍾,適合快節奏的生活人群;

(3)價格低廉。“易泡茶”用特殊濾紙把茶包封在紙杯底部,形成雙重過濾,使杯中內容物均勻釋放,形成多次衝泡,據測算,一杯“易泡茶”可以反複衝泡4至5次,比礦泉水還便宜。花1元錢就可以享受到可口且暖胃的熱茶,何樂而不為?

(4)多種日味。不同的人,口味小同,有的人喜歡喝龍井,有的人喜歡喝普洱,有的人喜歡喝茉莉,眾日難調。“易泡茶”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開發出了多種口味的茶,該係列目前己具有商務茶、會務茶、教師茶、兒童茶等功能分類,以及菊花茶、大紅袍、鐵觀音、等多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