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李亞鶴:行蹤成謎的深圳地產商(1 / 2)

他與深圳一起成長,像千萬特區建設者一樣,他把一生中的青春年華獻給這座新興城市;在二十幾年的拚搏中,他以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完成了從基層建設者到大型企業老板的驚人轉變。他作風穩健、出手大氣,用兩年時間打造出與國際接軌的樣板工程金光華廣場,在群英薈萃的國際大都市成為地產“黑馬”。他還是一位沉默的慈善家,在企業不斷成長中堅持自己的社會責任。

但是,社會不會容忍身上有任何汙點的人,也許對於李亞鶴來說,身上的汙點掩飾的不夠,同時也說明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國家的法律是不同侵犯的。對於李亞鶴來說,這一年非比尋常。

艱苦創業路

李亞鶴1965年出生,祖籍汕頭市潮南區。出身農民,家境清貧。李是家中長子,下有兩弟兩妹,1981年,年僅17歲的李亞鶴輟學,前往深圳的建築工地打工,像早期的建設者一樣,年輕的李亞鶴好不容易拿到了邊防證,隨鄰居來到深圳工地,早期做建築包工頭。

幾年後,李亞鶴開始承包一些項目。這位不足20歲的年輕人像深圳這座城市一樣充滿活力和幻想,他深感經驗和知識的不足,在艱苦創業的同時,他開始學習怎樣管理、怎樣用人。三年後,李亞鶴已經小有積累,工程隊也上了規模,這時他開始涉足貿易,多方麵同時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由於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房地產業落入困境之中,市場一片蕭條。正當其他開發商紛紛撤資之際,李亞鶴以超前的思維敏銳預見到隻要宏觀調控政策初見成效,房地產熱必將再度興起。於是,李亞鶴利用手中全部資金以較低的成本悄然完成了土地儲備。事實證明,正是由於對房地產市場發展準確的把握,才使得李亞鶴順利吹響了進軍房地產業的號角。

1996年,李亞鶴麾下企業中的旗艦——深圳市金光華實業(集閉)有限公司組建成立。從這一年開始,金光華集團便成為李亞鶴精心經營的品牌,成為他人生中一張最響亮的名片。

由於剛進入地產,李亞鶴十分謹慎,他決定從小做起,第一個樓盤隻有幾萬平方米,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光華園”。1998年開發了金園小區也沿襲了這一規模和思路。直到2003年,金光華相繼開發了10萬平方米的金城華庭和12萬平方米的新天地名居,才開始向大盤過渡。

在剛進入地產的那幾年裏,盡管開發的都是小盤,但李亞鶴從沒有放鬆對土地的關注。他利用這一時期經濟出現蕭條,部分地產商撤資歇業機會,集中資金以較低成本完成了土地儲備,這為金光華平均每兩年就推出一個新盤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十年磨一劍”。2005年3月,金光華在寶安龍華推出43萬平方米的“春華四季園”,一舉打破萬科對阪田板塊的壟斷局麵,震動深圳樓市。“春華四季園”是金光華開發的第一個大型住宅區,也是李亞鶴十年探索地產的傾情之作,它巧妙利用“三山兩穀”的原生地貌建設住宅新城。一推出即受到消費者歡迎,一度創造了一年價格翻一倍的奇跡。

金光華集團成立至今,已在深圳投資開發建設了一批高尚住宅小區項目,累計建築麵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由金光華集團投資興建的深圳市金光華商業廣場為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單體購物中心,建築麵積12萬平方米,為深圳市重點工程,總投資逾16億元。金光華商業廣場集購物、觀光、娛樂、餐飲、休閑為一體,與地鐵出入口無縫連接,成為深圳唯一的無縫連接超大型地鐵物業,所經營的商品均為國際及國內知名品牌。

試水商業地產

隨著地產項目的擴大,物業管理也越來越成熟,李亞鶴發現商業地產同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開始關注並尋找機會。恰好,進入21世紀後,深圳的城市規劃再次升級,目標直指國際化都市。深圳商業也麵臨著一次大的調整。深圳市政府準備投入巨資對火車站和羅湖口岸一帶進行改造,實施口岸經濟發展戰略。李亞鶴瞄準這一機會,搶先收購了已經沒落的“南國影院”。“當時深圳的商業比較零碎,沒有很大的綜合性購物廣場,我們看好這一板塊的市場潛力,並決定早下手,搶商機。”他說。項目成功與否,取決於最初的定位,經過長達3年的反複論證考察,“為深圳打造世界級的購物與休閑娛樂中心”,成為公司高層的共識。2002年李亞鶴聘請國際頂級建築裝飾巨頭美國的ARQUI和TECTONICA公司,投資15億元正式啟動了總麵積20萬平方米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金光華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