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黃光裕:轟然倒地的前富豪(3 / 3)

自那天起到2007年8月3l日,*ST金泰(600385.SH)連續拉出42個漲停,赫然成為中國股市18年來漲停時間最長的一隻。“劉芳”正是因在此次42個漲停中受益最大而出名,“42個漲停並不正常。”東方證券分析師陳剛說,在A股牛市中,因為優質資產注人出現十幾個漲停,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ST金泰的表現的確有點過了,當時就被股民懷疑其中有人在背後操縱。黃光裕兄弟也一度在被懷疑之列。深圳私募界人士認為,*ST金泰被操縱的跡象太明顯,監管層不可能注意不到。

2007年9月,證監會聯合山東省證監局對*ST金泰進行調查,*ST金泰開始連續跌停,“10大流通股東”中,多數都沒能高位套現,“劉芳”也在今年第二季度以7-8元完成了套現。

“國美電器”香港上市之後,黃光裕轉而開始大手筆進軍房地產業,即在鵬潤地產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明天地產、國美置業和尊爵地產,房地產迅速上升為黃光裕商業帝國的的一大支柱產業。而黃光裕的更大野心在於,通過左手(地產業)倒右手(零售業)的資本市場遊戲實現地產價值的幾何般升值。

觀察發現,在國美係的資本拚圖上,中關村一直被定位成房地產運營的市場平台。2006年4月,鵬泰投資出資1.55億元購入中關村29.58%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而對於黃光裕來說,接手中關村隻是為了變現旗下的地產資產。在黃光裕看來,隻有對對上市公司控股才能控製其股價,同時降低重組成本。於是,黃光裕從香港通過地下錢莊洗進了3億元資金準備在二級市場買進中關村股票。然而,資金一下子進入中關村,動靜太大,必須打壓洗盤,將股價打壓到低位時,掩護該筆資金進場。於是,從2007年5月開始,中關村股票一路持續下跌。至6月26日跌到當時最低價位,3億元資金陸續進場。第二天,中關村和鵬泰投資簽訂了《資產重組協議》,次日,中關村股票均告漲停,隨後,中關村股價連續飆漲,一個月漲幅超過80%。

將中關村股價拉到相當高度的黃光裕這時已經在考慮3億元資金的套現和撤離,但中關村股價的異動也引起了深交所的高度關注。在深交所發出了征詢函並要求對股價異動作出說明的情況下,黃光裕當時已經感覺到了相當大的壓力。為了引開監管部門的調查視線,黃光裕決定對對中關村進行停牌。

3億元資金始終沒有撤離讓黃光裕寢室難安。因此,為了製造進一步套現的機會,停牌之後的中關村發布了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即公司擬向控股股東鵬泰投資及一致行動人定向增發12.27億股,一次收購其合並持有的價值180億元的鵬潤控股100%股權。重組方案發布當天,黃光裕開始拉高出貨,兩個交易日內將3億元資金陸續撤離,第三天,中關村股價開始暴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此時中國監管層已經緊緊盯住了中關村二級市場中的香港資金來源,更將黃光裕的一舉一動納入到了嚴密的監控之中。

然而,此時的黃光裕不斷沒有收手,而且還更加高調地進入到了另一場資本市場的遊戲。由於三聯集團拖欠中信濟南分行錢款,濟南分行要求法院公開拍賣三聯集團持有的三聯商社2700萬股限售股份,2008年2月14日,國美電器最終通過山東龍脊島以每股19.90元的價格拍下了這部分股權。由於這一股份占三聯商社總股本的10.67%,國美電器搖身變為了三聯商社的控股股東。而在二級市場上,複牌後的三聯商社股價從9.68元連續六個漲停,最高收於17.68元。但此事迅速進入到了剛成立不久的證監會稽查總隊視線。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信息表明,自2007年9月以後,黃光裕開始分批在二級市場買入三聯商社股票。而黃光裕的操盤手則來自與山東龍脊島,並且龍脊島的法人代表與中信濟南分行負責人關係極為密切。通過在三聯商社設局,代理人獲得“中介費”2500萬元,黃光裕通過代理人的關係找到中信濟南分行負責人,製造了“拍賣三聯”的那場大戲。

然而,黃光裕看似高明的資本大法並沒有逃脫監管者的火眼金睛。拍賣會兩個月後,證監會正式立案調查“三聯商社二級市場股價異常波動”,黃光裕正式浮出水麵。按照證監會最終發布的結論,“黃光裕控製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在三聯商社和中關村重組、資產置換等重大事項過程中,有重大違法違規嫌疑。”司法部門在仔細審查了監管部門所提交的有關黃光裕犯罪事實的材料後,決定對其正式逮捕。

首富被拒的前因後果

黃光裕此次被拘查,引出了一連串的舊案。有媒體稱,黃光裕被調查的原因遠比操縱股價“複雜”,證監會隻是協助公安機關的“配合者”。

事實上,早在2006年,黃光裕兄弟就曾因涉嫌非法騙貸接受調查。雖然此事在當年不了了之,但回顧當時的新聞,仍不免讓人觸目驚心。

在當年國慶前不久,公安部就1997年發生的一次貸款案啟動了對黃俊欽“新恒基係”的立案調查,查封其全部資產;“新恒基係”最高層於星旺等人被逮捕。當年國慶前夕,本案重要角色之一、北京中行原行長牛忠光被逮捕,黃俊欽本人也一度進人公安部監控範圍。此前,包括黃氏兄弟在內的29人以及“兩係”旗下的39家公司,都被銀監會列人摸查名單。當時的官方調查顯示,至少有13億元問題貸款在黃光裕的鵬潤和黃俊欽的新恒基之間密切流動,最終流向境外。這些形跡可疑的資金恰恰是20世紀90年代黃氏兄弟創業的“第一桶金”,並在此後繼續支撐其擴張。

黃氏兄弟早年創業時就向北京中行進行了違規貸款,其後又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逾億元租金,後又通過虛假身份以房貸和車貸為由獲取貸款。由於貸款大多以看似不相關的公司名義出去的,而錢款又各有用途,調查13億元資金的去向的確是一件難事。“光是一個鵬潤,就開立了上百個賬戶,查賬就像走迷宮。”初步調查顯示,部分資金被打入多個證券賬戶,更多資金則被轉出境外。

如果說,違法貸款是黃氏兄弟致富“原罪”的間接體現,那麼,或許靠打通相關關節來實現無障礙的資本運作就是二人的慣用伎倆。有分析人士認為,黃光裕被拘查,真正的導火索可能是始於今年9月的商務部外資審批腐敗窩案在此案中,商務部條法司原巡視員(正司級)郭京毅因涉嫌受賄被“雙規”,北京思峰律師事務所原主任張玉棟亦牽涉其中。

在業內並不知名的思峰所,卻有多名律師直接參與了外資並購法規的起草。低調中散發出巨大能量的思峰所,其優勢在於“關係”。1996年,它由隸屬於原對外經貿部的長城所改製而來,有三名合夥人都曾在商務邵條法司工作。張玉棟本人和郭京毅是同寢室同學。有消息稱,在商務部外資審批腐敗窩案中,張玉棟充當了為政界和商界牽線搭橋的角色。

而黃光裕與張玉棟的關係不一般。張自1996年從商務部下海成立思峰時,就一直在鵬潤大廈辦公,直到近幾年才搬。實際上,黃、張二人早已不僅僅是房東和租客的關係,近幾年來,他們至少每隔兩周電話聯係或見麵一次。黃光裕很欣賞張的資本運作能力,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做PE、玩資本比賣家電賺錢快多了”。

事實表明,國美借殼上市的手段與張玉棟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或外資並購中國企業設計的方案幾乎一致:把國內最優質的資產裝到海外上市公司中去,幾經周折後,海外公司控股權仍回到國內公司部分高管手上。據傳,國美借殼上市中的一個關鍵性離島公司OceanTown,就有可能是張玉棟幫其注冊成立。有媒體稱,國務院曾因此批評過有關部門的不作為,致使國內資金外逃,甚至部分國有資產外流。張玉棟案發後,除郭京毅外,外資司前副司長鄧湛、工商總局外企注冊局前副局長劉偉等一批高官相繼落馬,引發出一個龐雜的政商關係網。

人們不禁由此回想,國美電器買殼上市後沒多久,就獲得商務部批準,允許其把母公司未上市那部分資產裝人香港上市公司,從而實現國美整體上市。但在外資持股比例有嚴格規定的當時,這一點應該不好實現。而那個時侯,郭京毅和鄧湛都還在任。這無法不令人產生諸多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