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借來的錢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家電零售企業要想立足並取勝,不走擴張的路是萬萬不行的,而擴張就意味著巨大的資金需求。黃光裕意識到,龐大的資金缺口和借債會對公司今後的現金流產生衝擊,要真正解決資金問題,必須選擇上市融資。
為此,他將目光投向了香港。
精密布局,曲折上市
曾被香港媒體列人“四大惡人”、有“潮州怒漢”之稱的詹忠培,以買殼、洗殼、賣殼聞名,其運作的殼據傳有多達20餘個,人稱“香港殼王”。
2000年,他與潮汕老鄉黃光裕相識,並幫助後者上演了著名的“左手倒右手”戲法,國美如願實現買殼上市。詹對黃的評價極高:“他頭腦極靈活,很多事情我一說他就懂。”而此前,看到許多大陸人懷揣上億元來香港證券市場“淘金”,詹常常感慨:“這些大陸人,真不知深淺。”
在詹黃的“精誠合作”下,二人相識兩年後,黃光裕成為京華自動化(0493.HK)控股方,而京華自動化彼時是一隻跌至以“毫”計價的“仙股”,黃後來把旗下地產業務漸漸注人其中,並將其更名為“中國鵬潤”。
此後,黃光裕對國美集團進行重組,分為國美A和國美B。其中,國美A裝的是比較優質的門店,黃光裕和“鵬潤億福”對其分別持有35%和65%股權,而後者的所有者也是黃本人。這看似沒有必要的股權分配,實際上是在為國美電器日後借殼上市做準備。“鵬潤億福”所擁有的國美A 65%的股份被其幾經轉手,最終讓英屬維京群島公司OceanTown買走,這是國美A向外資變身的第一步。
2004年6月,國美重組完成後,中國鵬潤(0493.HK)出資83億港元,從OceanTown手裏買下國美A的65%股份,“中國鵬潤”更名為“國美電器”。2004年9月28日,“國美電器”在香港首次公開配售股份,募集資金約12億港元。
國美買殼上市之時,全球家電零售業平均市盈率僅為14.3倍,而“國美電器”市盈率一度高達50倍。在這次資本運作中,黃光裕的投入是7.5億元的資產,包括一份物業、一塊土地、兩次現金增持、一次股權置換,而他的回報卻是市值80餘億元的上市公司,騰挪過程中他還套現了25億元現金。
這次買殼上市,正值香港銀行利息達曆史最低之時,投資者正尋求資金出路。此番交易給黃光裕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財富迅速躥升。通過發行可換股票據,市值僅2億元的“中國鵬潤”最後竟拿出88億元收購國美股份。此後幾年,黃光裕漸漸套現,將巨額紙麵財富變成了真金白銀:在“2007胡潤套現富豪榜”上,靠出售非上市公司股份給上市公司套現93億元的黃光裕成為套現最多的富豪。
2006年,黃光裕再次突破——“國美電器”實現了整體上市,它最終成功轉變為一家注冊地在英屬維京群島的“外資獨資企業”。
一切都如願以償,一切又似乎處理得順理成章。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是,正如一些媒體所稱,“黃光裕由此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蛻變——從喜歡投機的實業家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資本家。”這一“左手倒右手”的經典案例,也為黃光裕日後資本運作提供了核心思路。
沉迷於資本運作
談到高超的資本運作水平,黃光裕總是顯得很謙虛,常常強調專業機構的功勞,而自己隻是想專心做實業:“我不是資本市場的專業人士,許多重要的事情有專業機構幫我來做。他們的操作更專業、更規範、更符合法律,而我就是做好現在的買賣,以及從許多意見中選擇出正確的。”但據國美高層透露,黃光裕隨時都在關注美國股市行情,尤其對家電和房地產行業有非常透徹的研究。不僅如此,從初中課堂輟學的他還花了至少5年時間研究香港的資本市場,學習幾乎所有有關的法律。而對於一切與資本有關的事物,如:美國資本市場、石油期貨、人民幣彙率等,黃光裕都抱著極大興趣去鑽研。這個從1987年就開始與資本打交道的潮汕商人,確實已經深深迷戀於資本遊戲。
在鵬潤和國美總部顯眼位置,掛著一幅條幅,上寫:“商者無域,相容共生”。實際上,早在1996年,黃光裕就成立了鵬潤集團,並在其下成立了鵬潤房地產企業。黃光裕此舉,並不是看到房地產業有多麼賺錢,而是希望借多個產業的發展來實現產業間的互補互動。在他看來,建立了良性循環商業體係的潮汕老鄉李嘉誠代表了“互補互動”的最高境界。
與多數地產項目運營商不同的是,黃光裕從介入地產界那天起就是為了上市,他要一步到位地成為地產資本投資者。他的目標不是賣房子,而是打進資本市場進行融資。黃光裕手下一位高層在一次采訪中說:“看中的土地,我們會不惜代價拿下來。這一點我們是按資本運作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買賣土地的方式做。拿下來之後,是我們在資本市場取得的第一場勝利。這不像房地產,如果成本100萬元,你賣200萬元,就是暴利,就是打擊的對象。但是1美元,在資本市場賣到2美元,不算什麼。和國際對接的資本市場,增值可以是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萬”。
在地產界,一般隻有擁有足夠的土地儲備才有上市的資格。為早日實現地產企業上市夢想,黃光裕組建了多家地產公司,由此可以各路出擊,更快地收購土地。他希望其地產王國也能以與國美電器同樣的方式借殼,最終被推向資本市場。
為此,他開始尋找合適的“殼”公司。
新“殼”便是中關村。2006年7月,在受讓北京住總集團中關村27.51%股權後,黃光裕控製的鵬泰投資成為中關村第一大股東。今年5月,中關村發布定向增發方案,表示將購買鵬潤係地產資產。代價是:以每股14.67元的價格,向鵬潤地產、鵬潤科技和黃秀虹(黃光裕的妹妹)定向增發12.27億股。這筆交易一旦實現,中關村將成為以住宅項目為主的房地產開發和建築施工企業,黃光裕由此可達到其地產資產上市的目的。
但這次沒有原先那麼順利了。就在黃光裕宣布將鵬潤地產資產注人中關村3個月後,中關村發布公告稱,放棄鵬潤地產注人其中,黃光裕的“地產借殼夢”宣告破滅。對此,中關村方麵的解釋是:“由於今年宏觀調控力度超出預期,緊縮貨幣政策對國內地產業務衝擊巨大,鵬潤控股擬注入中關村的房地產類資產盈利前景看淡。”實際上,有證監會人士認為其中另有原因:“今年4月28日,我們對中關村異常股票交易立案稽查。此後我們發現在重組、資產置換中,黃光裕控製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有重大違法違規嫌疑。”
有媒體調查發現,黃光裕有許多“工具型公司”,主要用於國內資本運作,還有些“殼”公司,是專為海外資本運作而設立。知情人士透露,在黃光裕名下,僅通過各種公告浮出水麵的工具公司數量就達到十多家。據估算,黃光裕用於資金與資本運作上的小公司至少有上百家。《經濟觀察報》報道稱,今年6月24日,在通州通胡大街11號,就誕生了5家谘詢公司,這些法人獨資公司都是以黃光裕為法人代表。從這天開始的約兩個月時間裏,同樣的地址下,至少注冊了9家公司,累計注冊資金達到1.45億元。
富不敵法
黃光裕曾經說過:“人的發展問題,看你是貪心多還是野心多,或者是霸氣多,再一個,看你有沒有那個膽量。”人有野心未必是壞事。隻是,黃光裕的大膽恐怕有些過頭。實際上,據有關媒體透露,在相關股價反複異常波動的情況下,公安部“盯梢”黃光裕已有兩年。
一位有著股市十幾年經驗的投行人士這樣評論:“在股市上做並購重組得了好處,偷著樂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光天化日明著炒作?這樣太過分,監管層不抓你不足以治理市場。”
在黃光裕被帶走調查前,曾經有諸多傳言,但最早公開披露其被拘查的理由是“涉嫌操縱*ST金泰股價”。*ST金泰,這隻被稱為“妖股”的股票,被股民們提及時,總是和一個叫“劉芳”的人聯係在一起,這個公開姓名為“劉芳”的人,被冠以“史上最牛散戶”之稱。2007年第一季度公告顯示,劉芳已在*ST金泰持有312萬股流通股,占總股數的2.11%,進人10大流通股東之列。
資料顯示,黃光裕之兄、新恒基集團創始人黃俊欽是*ST金泰的實際控製人。2001年,他通過自己掌控的北京新恒基投資管理集團和北京新恒基房地產集團收購*ST金泰,分別持股10%和1.92%。*ST金泰在2007年7月9日的公告中宣布資產重組,黃俊欽計劃將其9大地產項目注人*ST金泰,價值246億元。此前,包括“劉芳”在內的眾多炒家都已有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