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大小同企業選址區域的交通狀況成正比例關係。企業選址區域交通狀況越優越,越有利於吸引客流,從而進一步擴大商圈。相反如果交通不便,遇有湖泊、河流或高速公路的阻礙,會大大影響商圈的擴大。
競爭者狀況對商圈有複雜的影響。在同一商圈內如果存在兩個以上的競爭者,則有利於擴大商圈,形成“紮堆”的聚集效應。而在不同商圈的競爭者,其商店之間的距離越大,則越有利於擴大其自身的商圈。
五、商圈的測定方法
1已建零售店商圈的測定方法
對已經建立的商場,可以根據對顧客進行抽樣調查、零售店店記錄等方法,具體測定商圈的地理範圍和形態。
2新建零售店商圈的測定
新建零售店由於沒有可借鑒的曆史資料,因此可根據城市選點位置、周圍居民人口分布、城市規劃、交通狀況,以及是否為城市商業中心區或區域性商業中心區、流動人口狀況等,進行綜合調查分析測定。比如,新建商店附近已建有同類型的商店,也可參考該店消費者客流狀況及購物距離進行類比調查分析,綜合測定。
在進行定性分析的同時,還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參考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美國威廉·雷利發現的零售引力法則,以及戴維·赫夫研究出來的商圈研究公式。
(1)零售引力法則。美國威廉·雷利用3年時間,調查了美國150個以上的都市,於1931年發表了他的“零售引力法則”。其中心觀點是:“現有零售中心的兩個城市,從位於它們中間的某一分界處,所吸引的交易量與各自城市的人口成正比,而與從分界點到市場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其公式如下:
Dy=Dxy÷(1+PxPy)
表達式中,Dy=X、Y兩城市之間的分界點D區距Y市的距離;Dxy=X、Y兩城市之間的距離;Px=X地區(人口較多城市)的人口數;Py=Y地區(人口較少城市)的人口數。
零售引力法則的應用有兩項假設前提條件:一是幾個城市之間交通條件相類似;二是幾個城市的零售經營水平大體相同。顧客之所以被吸引到人口較多的城鎮,是由於零售引力法則作用的結果。這一方法也可應用到同一城市的不同商業區之間進行商圈分析。
(2)赫夫模型。美國戴維·赫夫給商圈下的定義是:“按地區勾畫的區域,含有潛在的顧客,在這些顧客中,存在著購買由各個商店或各個商店群所提供的、一定等級的商品和商業性服務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認為,消費者與商店的距離與購物的概率成反比。
第二(節)零售賣場店址選擇操作規範
一、店址選擇的作用
(1)零售企業是一項需要大量資金的長期性投資,關係到企業的未來發展前途,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它不能像人、財、物等經營要素那樣,可以做相應調整,如搬遷、拆卸、移走。它具有長期性、固定性特點。因而在選址時必須做深入調查,收集各種資料,歸納分析,妥善規劃。
(2)店址選擇是否得當,是影響零售店經營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的店址選擇得當,就意味著其享有優越的地利優勢。不能否認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好的商店能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因而在選點時,不能貪圖租金的便宜而選擇人流少、交通不方便、位置偏僻和市場未成熟的地點。
(3)店址是零售店確定經營目標和製定經營策略的重要依據。不同的城市地區有不同的社會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狀況、收入水平、交通條件、市政規劃等特點,它們分別製約著其所在地區的零售店顧客來源及特點,同時對零售店在經營的商品、價格、促銷活動的選擇等產生反向製約。一般而言,經營日用品、日常生活品的商店,隻能是去適應經營所在地的特點,而很少能改變它。
二、分析客流量
客流量大小是一個零售店成功的關鍵因素。客流包括現有客流和潛在客流。商店選擇開設地點總是力圖處在潛在客流量多而集中的地點,以便多數人就近購買商品。但客流規模大,並不總是帶來相應的優勢,應對客流做具體分析。
1分析客流類型
一般依照顧客與本商店的關係,把客流分為以下3種類型。
(1)共享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