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以深入了解本企業的地理環境和交通狀況。
(4)可以決定怎樣進一步開設分店和連鎖店。本企業所開分店和連鎖店一般不應同自身的商圈範圍相交叉重複,以免互相影響,相互掣肘。
三、商圈的層次
從商圈的形成及其構造的理論分析,可以將零售企業與商圈的關係分解為點、線、麵、流四個層次。
(1)點指的是商圈區域的圓心點或核心點,具有商圈的中心性特征。
(2)線指的是商圈核心區對周圍居住區的吸引力,它具有商圈吸引性的特征。
(3)麵指的是商圈的輻射範圍和廣度,亦即商圈核心區通過自身的信譽和經營實力所能輻射的範圍,它具有輻射性特征。
(4)流指的是商圈形成後產生的人流、車流、客流,最終實現為物流和商流、信息流。
如果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商圈的“點”即都市的中心和區域性中心,它具有市場集結性核心的功能。“線”是指市場所具有的吸引性,人們是按照對都市核心點的依存度來決定其居住區域的。把居住區與都市中心點(或區域性中心)連接起來,即商圈的線,亦即商圈的購物半徑。
四、影響商圈形成的因素
影響商圈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主要可歸納為企業外部環境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
1外部環境因素
(1)家庭與人口因素。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的人口密度、收入水平、職業構成、性別、年齡結構、家庭構成、生活習慣、文化水平、消費水平,以及流動人口數量與構成等,對於企業商圈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
(2)產業結構。一個企業的外部環境是工業區還是農業區,是市區還是郊區,對商圈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如果一個農業區域發現了豐富的礦藏,將要開發成一個新興的工業區時,有利於擴大企業的商圈領域。
(3)交通狀況。交通狀況對於商圈形成十分重要。要考慮道路狀況,是否有公共汽車站或電車停車站,是否有地鐵站連接等。
(4)城市規劃。城市零售店的規劃建設要受到城市整體規劃的製約。如果企業選址在城市的市級商業中心規劃區,其商圈範圍大,可能涉及全市;如果企業選址在區域性商業中心,則商圈範圍為區域性的地域。
(5)商店聚集狀況及商業區的形成。零售企業的聚集狀況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不同業態零售企業的聚集。比如商場同專業店、超級市場等的聚集。這種聚集,企業之間一般不會產生直接的競爭,而會產生一定的聚集效應,產生更大的市場吸引力。
二是同種業態商店的聚集。比如在同一商圈內有多個商場的聚集,如王府井大街的北京百貨大樓和新東安市場;海澱四通橋的當代商城和雙安商場等。這是同種業態、同等規模的商店聚集在同一商業區,其結果使這一商業區商店之間既產生競爭,又產生一定的集聚效應。一方麵使消費者能在同類型商店進行商品質量、價格、款式及服務的比較,從而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另一方麵,由於同類型商店的聚集,又會產生集聚放大效應,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商業區購物,從而有效地擴大了企業的銷售商圈。
2企業內部因素
(1)零售店規模。零售店規模一般與商圈大小呈正比例關係。零售店規模大,其市場吸引力強,從而有利於擴大其銷售商圈。誠然,零售店規模並非越大越好,應保持在與商圈購買力相適應的規模之內。
(2)商品經營重點與性質。一般來說,以經營日用消費品為重點的商場,其商圈較小;而以經營選擇性較強、價值較為貴重的商品作為重點的商場,如以家用電器、服裝、黃金飾品作為重點的零售店,其銷售商圈較大。
(3)企業經營水平及信譽。一個營銷水平高、企業信譽好的企業,由於其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可以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顧客,因而可以擴大企業的商圈。通過對影響商圈因素的綜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零售企業業種和業態不同,其商圈大小也不同。比如,便民超市多銷售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其商圈區域較小,隻有基本商圈,一般不存在次要商圈。而大型商場主要銷售消費者選購性商品,因而商圈一般較大,具有基本商圈、次要商圈和輻射商圈三個層次。
商圈大小一般同零售企業的經營規模與經營能力之間呈正比例關係。零售企業建設規模大,經營實力強,從而具有較大的市場吸引能力和輻射能力。但是,零售店的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應保持在與商圈購買力相適應的規模,即適度規模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