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零售賣場選址操作規範(1)(1 / 3)

第一(節)商圈界定管理

一、商圈的特征與層次

商圈又稱商勢圈,它是指企業吸引顧客的空間範圍,即商店能吸引多遠距離的顧客來店購物。這一顧客到商店的距離範圍,就稱為該企業的商圈。日本一位商圈研究的專家指出:“所謂商圈就是現代市場中,企業市場活動的空間範圍,並且是一種直接或間接地與消費者空間範圍相重疊的空間範圍。”

因此,可以把商圈定義為:在現代市場中,零售店進行銷售活動的空間範圍,它是由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零售企業的經營能力所決定的。

零售店的商圈具有以下特征。

1區域性

零售店的商圈指的是一個具體的區域空間,這個區域空間是由每個商店特有的地理環境作為基礎而決定的。對於商店經營者來說,它的商圈即是他們進行市場營銷活動的空間範圍。在這一空間中,零售店向消費者提供他們所需的商品與服務,也正是由於零售企業采取積極的營銷活動,才創造出各自獨特的商圈。這個商圈對於消費者來說,則是他們進行購物活動的行為空間。

2層次性

零售店的商圈一般具有比較明顯的層次性特征。區域性零售店的商圈大小由消費者居住狀況及人口分布、交通狀況及距離、市場競爭狀況等決定。根據日本理論與實踐研究,它們把大型零售店的商圈劃分為四種類型。

(1)徒步圈,指步行可忍受的商圈半徑,也可稱為零售店的第一商圈,單程以10分鍾為限度,商圈半徑為500米以內。

(2)自行車圈,指騎自行車方便可及的範圍,也稱第二商圈,單程為15公裏。

(3)汽車(機動車)圈,指開車或乘車能及的範圍,也稱第三商圈,以購物為目的,距離5公裏左右,單程為10分鍾。

(4)捷運圈、鐵路圈、高速公路圈,指搭乘捷運、鐵路或經由高速公路來此購物的顧客範圍,屬於零售店的邊際商圈。

以上幾個商圈又可區分為:

(1)小商圈。範圍最小的商圈,如徒步圈、自行車圈。此種商圈消費習慣是以生活必需品的高頻率購買為主。小商圈是零售業的起源,多半分布在大都市的住宅區及郊外的住宅區。

(2)中商圈。以自行車圈、汽車(機動車圈)為主,主要以購買選購品為主,供周末假日全家一次性消費購物。

(3)大商圈。以機動車圈為主,顧客可以經10公裏左右車程至此商圈消費,屬於零售店的邊際商圈。

特大零售店還可形成更大的輻射商圈,即由高速公路、鐵路等能形成的幅員廣大的商圈。根據我國市場狀況,一般把零售店的商圈劃分為三個層次,即主要商圈、次要商圈和邊際商圈。主要商圈是指最接近零售店並擁有高密度顧客群的區域,某個零售店的客流量大約有50%~70%來自主要商圈;次要商圈位於主要商圈之外,顧客光顧率較低,一般這一區域的顧客約占商場客流量的15%~30%;邊際商圈位於次要商圈的外圍,屬於某些商場的輻射商圈,在此商圈內顧客購物比率更低,一般零售店的顧客有10%左右來自邊際商圈。大、中城市內處於市級商業中心的大型商場(如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西單商場、上海的上海第一百貨和華聯商廈),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市場輻射範圍為全市的消費者,因而一般不形成具體的區域性商圈。本章進行商圈分析的對象主要指的是位於大、中城市區域性商業中心的商場,如北京的當代商城、藍島大廈、城鄉貿易中心等商場。

3不規則性

實際的商圈並非真正是同心圓狀,而是不規則的圖形。其原因在於商圈要受到零售店周邊地理環境、交通狀況、居民人口分布和購買力以及競爭者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各個商店的實際商圈都是不規則圖形的區域。

二、測定商圈的意義

(1)科學測定商圈是企業進行科學選址的基礎。選址是關係零售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方略,而企業選址必須以商圈的測定作為前提條件。例如,北京某公司在進行商業選址決策時,由於未對周圍商圈進行深入調查和可行性論證,憑感覺即草草地將某印刷廠廠房開發、改造為現代化的大型商廈。這個商廈改造投資幾億元,具有一流的設施與設備,但開業後始終吸引不了更多的客流,導致零售企業的經營虧損,最後不得不關門停業。

(2)通過商圈分析,可以具體了解商圈內消費者的構成及其特點,從而為企業進行目標市場定位、確定經營方針和進行經營預測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