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建議之三:政府應加強高等教育的宏觀調控(3 / 3)

二、不足

從學術理論的角度,作為一種增量研究,就業能力理論對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釋力度是有限的。就業問題不屬於純粹的經濟範疇,導致就業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很多社會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就業能力理論主要從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分支——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展開分析,從高等教育——這種人力資本投資形式的層麵,為揭示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的關係提供了完整的分析框架。也就是說,這是從大學生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方麵進行分析的,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方麵則作為一種外部條件而被忽略了。本書的研究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的分析沒有做到麵麵俱到,因為作為一種理論研究,抽象掉一些次要因素是必須的。顯然,試圖僅僅通過就業能力理論來解決大學生就業方麵的所有問題也是不現實的。

從調研方法的角度,典型調查不能避免自身固有的局限。典型調查是一種社會調查方法,屬於社會學研究的範疇。從本書的研究框架來看,它隻是一個論據,為就業能力假說的證明提供支撐。從調查類型來說,精確度最高的是普查,但受到精力和財力的限製,很難操作;抽樣調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總體的基本情況,但受調查者的主觀影響比較大;典型調查對於被調查對象來說,結果是精確的,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這種代表性本身是不可控的,即這種代表性與調查者對於研究對象的整體把握情況及其理論水平有關,是無法精確證明的。但是,要掌握連續六年係統的大學生就業資料和招生、培養與就業指導等方麵的資料,通過普查或抽樣調查是無法實現的。因而,盡管典型調查本身有局限,卻是精確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最現實、最可行的方法。

從實際操作的角度,數據的收集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問題,很多高校以前並沒有特別關注大學生就業的情況,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的時間也都比較晚——這在我國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同時,高校合並、人事調整——這也是一個普遍現象,使就業問題相關資料的完整性難以得到保證。比如,關於北京某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經費投入和具體指導工作活動的情況,隻有最近兩年的數據。2005年畢業生問卷本來是以普查的方式下發的,但並沒有全部回收上來,雖然也合乎情理,但仍然是一個缺憾。

三、有待探討的問題

由於筆者的理論水平有限,再加上客觀條件的限製,下列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地探討與論證。

(1)就業能力理論有待進一步完善。作為一種理論,它本身有一個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由於筆者的學術水平和時間所限,目前該理論隻能算是一個基本框架,比較粗糙,可能還存在前後不一致的地方,有待進一步的修改、完善與深化。

(2)就業能力理論需要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得到檢驗。基於現實條件的限製,本研究在初步研究與分析的基礎上,從大量的高校中選擇了北京某高校作為典型調查的對象。雖然盡量使研究對象具有最大限度的代表性,但這種代表性還有待更多的調研對象來證實。例如,可以考慮從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找一個典型高校做同樣的分析;或者從北京找一所與北京某高校相近的高校做出同樣的分析,這樣,可以相互比較,進一步考查就業能力理論的正確性與準確性。

(3)就業能力理論需要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得到檢驗。我們把調研的時間跨度定在2000~2005年,主要是想將擴招前後的就業情況作一個對比,再往前延伸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為以前主要靠國家分配,不存在明顯的就業問題。而往後延伸雖然有意義,但受本書研究時限的限製而無法做到,這隻能作為本書後續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