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建議之三:政府應加強高等教育的宏觀調控(2 / 3)

賦予就業因素多大的權重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必須把它作為一個財政撥款標準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加強高校教育評估

高校畢竟不能等同於企業,其投資成本與收益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會發生一些短期行為。政府應加強高校教育評估,促進高校提高辦學的效率。

教育評估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首先,它可以摸清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能力、教學設備、校舍建設等基本情況,據此確定該高校的招生規模,以保證必要的生均軟件條件和硬件條件。其次,它可以摸清國家教學大綱的落實情況,保證基本的教育教學質量。最後,它可以摸清大學生就業的真實情況。目前很多高校暴露出就業率造假的現象,不僅掩蓋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實,還扭曲了經濟資源的配置。摸清大學生就業的真實狀況,可以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調整與結構調整提供重要依據,從而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率。

高校教育評估應該由教育部統一組織實施。我國高校有部屬和地方政府所屬之分,由教育部統一組織實施,這樣可以避免管理權與評估權不統一的問題,便於實際操作。由教育部組織實施,也有利於統一評估標準,使不同高校的評估結果具有可比性。由教育部統一組織實施,還有利於評估人員的隨機抽取,以避免社會關係的幹擾,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此外,各省級教育主管部門也可以參照教育部的評估標準組織實施本省的教育評估,以強化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的職能。當然,評估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采取全方位的評估方式,也可以采取針對某問題的專題評估方式。

本書研究的創新與不足

目前大學生就業是熱點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同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視角、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和建議。本書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來研究,隻是整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滄海一粟”,既有所創新,也有其局限性。

一、創新

從學術理論的角度,本書提出了就業能力理論。本書首先重新界定了就業能力的概念,並剖析了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然後提出了就業能力假說的命題,最後通過對北京某高校的典型調查從總體上證實了這種假說的合理性,從而使其上升為一種理論。就業能力理論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理論上,就業能力理論彌補了人力資本理論假定的局限,是對人力資本理論的補充與發展。早期人力資本理論、篩選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假設條件與現實不符,都無法滿意地解答大學生就業問題。本書在繼承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大學生就業問題,實質上是填補了人力資本理論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但就業能力理論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創新,而是對人力資本理論的一點修複、補充與發展。從實踐上,它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我國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所提出的政策建議也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這為高校提高教育質量和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以及政府提高宏觀政策效果提供了參考標準,為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指明了方向。

從研究方法的角度,本書采用了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目前有很多相關研究,要麼是純粹地探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現狀、原因與對策,沒有實證材料的證明;要麼是根據某個調查做一個調研報告,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麵。本書在剖析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就業能力理論假說,這屬於規範分析的範疇;然後以北京某高校翔實的調研資料為基礎作出了具體論證,這屬於實證分析的範疇。兩者密切相連、相互呼應,前者為後者提供了理論分析框架,後者為前者提供了數據支撐,證明了前者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從調研方法的角度,本書采用了典型調查。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現狀是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前提。目前的調研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於官方統計數據的宏觀分析,具有精確性的特點,但比較籠統,也比較滯後,而且,這種方法主要是在2003年以前使用,近幾年沒有後續研究,缺乏連續性。另一種是大量樣本不同的抽樣調查,受主觀性的影響,這種抽樣調查的代表性有待進一步證實,而且,抽樣調查的結果並不相同,甚至差異很大,無法使人們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有一個完整而準確的認識。本書采用了對北京某高校進行典型調查的方法,這在該研究領域是不多見的。使用這種調研方法得出的結果對於被調研高校來說是精確的,而對於全國高校,尤其是一般普通高校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調研內容方麵,對2000~2005年該校大學生就業資料進行了係統收集,對2005年大學生就業狀況進行了問卷普查,對部分大學生進行了訪談,並對招生辦、教務處、就業指導中心的有關老師進行了采訪,係統而精確的調研資料為理論證明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