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71.216——1.016S
(4.036)(17.647)(0.384)(——2.644)
R2=0.636 F=6.991
與本科生相比,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與該校研究生高工資就業比具有較大的負相關性,即招生規模每擴大1萬人,該校研究生高工資行業就業比就下降1.016個百分點。其判定係數達到0.636,t值和F值接近臨界值,模擬效果較好。
可見,全國擴招引起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對於高工資行業就業比的影響不是很大,本專科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差,研究生模型的擬合優度還可以。從研究生模型的回歸係數b值來看,兩者是負相關的,即擴招會導致研究生高工資行業就業比的下降,這證明了擴招引起的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與就業結果的變化是一致的。
三、擴招、就業能力與就業單位性質分布的變化
從就業的視角,就業單位性質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方麵的區別。下麵考查一下擴招對體製內就業單位比例的影響,相關數據。其散點圖顯示,體製內就業比例與招生規模呈現雙曲線的變化趨勢,可以做一個形式如rc=a+b/S回歸模型分析,其中,rc表示體製內就業的比例。
(1)全國本科生招生規模與該校本科生體製內就業比變化的回歸模型。
以全國本科生招生規模為自變量,以該校本科生體製內就業的比例為因變量,回歸結果如下:
rc=30.726+2188.401/S
(12.145)(2.530)(871.115)(2.512)
R2=0.612 F=6.311
從方程式看,隨著全國本科生招生規模的擴大,體製內就業比是下降的,但下降速度越來越慢,具體數值由2188.401/S算出。這意味著,一方麵,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就業單位的社會福利較少、社會保障條件較差,麵臨更大的不穩定性和失業風險;另一方麵,體製內就業比的下降速度越來越小。從判定係數和檢驗值來看,模擬效果還可以。
(2)全國專科生招生規模與該校專科生體製內就業比變化的回歸模型。
rc=7.239+2197.223/S
(7.808)(0.927)(484.266)(4.537)
R2=0.837 F=20.586
與本科生模型相比,專科生模型的模擬效果較好,判定係數達到0.837.從回歸係數b值來看,它比全國本科生招生規模對本科生體製內就業比的影響力度稍微大一些。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少的畢業生在體製內單位就業,但減少的速度也是越來越慢的。
(3)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與該校研究生體製內就業比變化的回歸模型。
rc=62.020+4.462/S
(4.036)(15.368)(30.061)(0.148)
R2=0.005 F=0.022
研究生擴招與體製內就業比的變化是負相關的,但無法通過檢驗,模擬效果較差。
可見,全國擴招引起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對於體製內就業比的變化是有影響的。但這種影響不是線性的,而是雙曲線性的。在擴招的過程中,體製內就業比是下降的,但下降的速度越來越慢。即擴招引起的相對就業能力下降對應於體製內就業比的下降,也就是說,相對就業能力與體製內就業比是正相關的。這證明了子命題2.1,即擴招引起的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決定著就業單位性質分布的變化。
通過本章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全國大學生擴招從宏觀就業環境的角度引起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進而影響該校大學生的就業狀況。這不僅從招生規模與就業率的關係模型中可以得到驗證,還從招生規模與該校大學生的就業地區分布結構模型、就業行業分布結構模型和就業單位性質分布結構模型中得到了證明。盡管有些模型無法通過檢驗、模擬效果較差,但能夠通過檢驗的模型都明確地表明了擴招對於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是負麵的,即隨著進一步的擴招,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越來越難以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擴招引起的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與就業率的下降和就業質量的下降是相對應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子命題2.1.擴招對於不同層次、不同學科大學生的就業結果的影響不同,即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對於就業結果的影響還受到學曆層次和學科專業的影響而具有一定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