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源於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實的思考。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到底達到了什麼程度,是探討就業問題的前提和基礎。針對目前兩種調研方法的局限,筆者選擇北京某高校作為典型調查的對象,通過對2000~2005年就業統計資料的收集、針對2005年大學畢業生的問卷普查,以及與部分同學的訪談,形成了一個對該校大學生就業情況係統而精確的描述。針對現有大學生就業率計算方法的局限,將剔除升學和出國情況之後的就業率命名為實際就業率,並將現在使用的就業率稱為統計就業率。實際上,這兩者的差距是很大的。北京某高校的就業狀況表明,近幾年,尤其是2003年以後,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越來越嚴重。從就業率的角度,研究生總體上處於基本平衡狀態,本科生處於就業困難狀態,專科生處於就業危機狀態;從就業結構的角度,就業地區分布、就業行業分布、就業單位性質分布等反映出來的就業質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當然,不同學科專業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使就業能力對於就業結果的決定作用呈現出一定的多樣性。
從理論的視角,無論是以舒爾茨為代表的早期人力資本理論,還是後來的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等,以及描述大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四種模式,都不能給予大學生就業問題一個滿意的解答。因為,就業在這些理論中被假定為理所當然的前提,即不存在大學生就業問題。而這種假設被大學生就業困難這個現實所打破。筆者放棄了這種假定,提出了就業能力假說。這是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本理論的一種補充和發展。
就業能力這個名稱已經存在,但不同學者的理解並不相同。筆者重新界定了就業能力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種理論假說。就業能力是指將高等教育服務轉化為人力資本存量,並實現這種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構成內容的不同,就業能力包含接受高等教育服務而轉化為人力資本存量的能力和接受高等教育服務而實現人力資本價值的能力。根據相關主體的不同,就業能力的大小與高校、大學生和政府的行為密切相關。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務的數量與質量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最大邊界;大學生的個人努力程度及綜合素質、就業意願和就業行為,最終決定了其自身就業能力的大小;而政府通過高等教育政策,尤其是擴招政策,影響了大學生的相對就業能力,進而決定了大學生的就業結果。
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筆者認為,教育服務是非同質的,接受高等教育服務這種人力資本投資形式本身存在效率問題,高等教育價值最終凝結在大學生身上的量是決定大學生能否就業和就業質量的關鍵。也就是說,就業能力決定著大學生的就業結果——這就是就業能力假說的基本內容。這種理論假說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釋是:目前存在的較為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主要源於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不足。它從勞動力市場供給的角度,為解釋和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一種分析思路與框架。
就業能力理論作為一種假說需要實踐的檢驗。基於北京某高校的典型調查,從總體上證明了以下幾點:通過高校在專業設置與招生規模調整、培養模式和就業指導三個方麵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實際上證明了子命題1.1.通過大學生綜合素質、就業意願、就業行為三個方麵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對於就業結果也有決定性的影響,這證明了子命題1.2.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證明了命題1.政府的擴招政策引起的相對就業能力下降與就業結果的變化是相對應的,這證明了子命題2.1.高校各專業招生規模調整引起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與就業結果是相對應的,這證明了子命題2.2.把兩者結合起來,即證明了命題2.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的影響由於學科專業和層次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多樣性。綜上所述,從總體上證明了就業能力理論的基本內容:就業能力是指將高等教育服務轉化為人力資本存量,並實現這種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單個大學生的角度,就業結果取決於其就業能力;從大學生群體的角度,就業結果取決於其相對就業能力。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的作用受學科專業和學曆層次的影響而具有一定的多樣性。
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釋或解決現實問題。既然高校、大學生和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就業能力的大小,進而決定著大學生的就業結果;那麼,針對我國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應該從這三個層麵提出相應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