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本科生: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的相關性分析(3 / 3)

這表明,就業預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隻是不同指標的影響不盡相同而已。就業地區預期、就業城鄉預期和就業行業預期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與否具有正相關的關係;而就業單位性質預期和月薪預期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與否的結果是負相關的。但從Wald值來看,凡是能通過檢驗的都表明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就業能力越大,就越容易實現就業。

同樣,再以接收單位個數作為因變量,做多變量邏輯回歸模型分析,結果如下。

與對就業與否的影響類似,就業地區選擇的預期對接收單位個數也有一定的影響,選擇在其他沿海地區就業將會獲得更多的錄用機會,而且,影響是顯著的;但選擇在中西部地區就業似乎並不能增加就業機會,但影響並不顯著,這可能與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水平發展較慢、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單位相對較少有關。單純從就業難易程度來看,最容易實現就業的是其他沿海地區,其次是北京,再次是中西部地區。願意去農村工作明顯有助於增加就業機會;期望在高工資行業就業將明顯減少就業機會,而期望在體製內單位和高工資單位就業的情況並非如此。

通過就業意願的6個指標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中,3個證明了就業能力與接收個數是正相關的,3個證明了就業能力與接收個數是負相關的;但在能通過檢驗的指標中,3個證明了兩者是正相關的,1個證明了兩者是負相關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就業能力對於就業結果的決定性作用。

把就業意願體現出來的就業能力對就業與否和對接收單位個數的影響結合起來,從總體上證明了子命題1.2一部分的正確性,即通過就業意願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決定了就業結果。

三、就業行為、就業能力與大學生就業

為了反映大學生尋找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實際行動,我們設計了三個指標。第一個指標是投遞簡曆份數,將選項為10份以下、10~19份、20~49份、50份以上的分別賦值為1、2、3、4,投遞簡曆份數越多,表明越努力尋找工作,實現人力資本價值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個指標是大學生的求職費用,包括印製簡曆、交通費用等支出,分別將選項為100元以下、100~499元、500~999元、1000~1999元、2000~2999元、3000元及以上的賦值為1、2、3、4、5、6.出於理性人假定,這種支出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更理想的工作職位,因而,它也是一種投資,求職費用越多,就業能力也就越大。第三個指標是收到麵試通知的個數,這一方麵體現了大學生前期尋找工作的成果,另一方麵也體現了大學生為麵試準備而投入的勞動量。顯然,付出的勞動越多,獲得工作崗位的機會越大,越容易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就業能力也就越大。

仍以就業與否作為因變量,將上述三個指標的數據帶入雙變量邏輯回歸模型,結果如下。

投遞簡曆的多少對於大學生能否就業的作用是負麵的,即投遞簡曆越多,越不容易實現就業,似乎有點出人意料,這或許與我國當前的就業環境是比較吻合的。目前我國就業管理體製有些混亂,教育部門、人事部門以及高校等單位舉辦的大學畢業招聘會名目繁多、魚龍混雜,畢業生盲目地奔波於這些大大小小的招聘會,結果分散了精力,反而不利於實現就業。有些用人單位參加招聘會的目的是為了自我宣傳,而並非招賢納士,“隻招不聘”無疑加大了大學生的求職成本。也就是說,就業能力對於就業結果的決定性影響是以市場機製正常發揮作用為條件的,當前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使就業能力對於就業結果的作用打了折扣。求職費用與就業與否是正相關的,也是顯著的,即求職費用越多,實現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麵試個數與就業與否的相關性更大,B值達到了0.423,影響也是顯著的。

可見,通過就業行為體現出來的就業能力對於就業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尋找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求職費用太少、麵試個數太少以及準備不充分就可能無法實現就業。當然,尋找工作也有一個選擇方式的問題,盲目的努力與付出並不能帶來回報。

以接收單位個數作為因變量,做多變量邏輯回歸模型分析。

就業行為對於接收單位個數的影響與對就業與否的影響類似。投遞簡曆數與接收單位個數是負相關的,即過多地投遞簡曆並不能增加就業機會。求職費用與麵試個數,尤其是麵試個數與接收單位個數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這說明大學生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要付出大量勞動、消極等待是難以獲得滿意的工作職位的。通過就業行為體現出來的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具有重要影響,隻是體現就業行為的不同指標對就業結果的影響方向與大小和顯著性水平不同而已。

綜合看來,投簡曆數體現出來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是負相關的,這可能是由我國特定的勞動力市場環境造成的;而求職費用和麵試個數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都是正相關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子命題1.2一部分的正確性,即通過就業行為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是相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