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與否隻是反映就業結果的最簡單、最直接的一個指標,它還不能反映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全貌。問卷中還設計了“有幾家單位同意接收你”、“你的就業地區”、“你的就業行業”、“你的就業單位性質”、“就業單位對你承諾的月薪”等選項,希望可以從就業結構與就業質量層麵進一步反映大學生自身因素通過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的影響。但“你的就業地區”、“你的就業行業”、“你的就業單位性質”、“就業單位對你承諾的月薪”都是針對已經實現就業的畢業生的,而被調查者中隻有572人實現了就業,不僅人數較少,而且還有很多數據缺失項,所以,隻對“有幾家單位同意接收你”這個指標做出分析。
該指標是數值型的,將備選答案為0家、1家、2~5家、6~10家、10家以上分別賦值為0、1、2、3、4,並作為模型的因變量。由於因變量被賦了5個不同的值,所以,就使用多變量邏輯回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將上述八個指標作為自變量帶入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如下。
可見,政治麵貌、成績名次、英語、計算機、其他證書、幹部、獎學金和實習對於接收單位個數都有正向的影響。並且,除了成績名次,其他指標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即具有中共黨員身份、成績名次靠前、通過英語國家四級、通過計算機國家二級、擁有其他證書、曾做學生幹部工作、獲得過獎學金、有過一個月以上實習經曆的畢業生,可能比沒有這些條件的畢業生獲得更多用人單位的接收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其他證書和實習,其B值分別為0.860和0.733,其次是幹部、英語、計算機、獎學金,政治麵貌的影響最小。可見,綜合素質對接收單位個數的影響與對就業與否的影響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為政治麵貌作用的弱化,而其他證書的作用卻被強化了。也就是說,政治麵貌對於一個本科生能否就業是非常重要的,但對於其能否獲得更多接收單位的重要性則大大降低,原因可能是有些單位並不看重黨員身份;而其他證書則更有利於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總之,通過綜合素質的各指標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都是正相關的,尤其是政治麵貌、英語、計算機、學生幹部、實習等,這說明就業能力越大,就業機會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實現就業。這證明了子命題1.2的一部分,即通過綜合素質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決定著就業結果。隻是構成綜合素質的各種指標的影響力大小不同,顯著性水平也有差異而已;同時,對於能否就業與接收單位個數——這兩個就業結果的不同層麵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二、就業意願、就業能力與大學生就業
就業意願通過以下五個指標來體現。第一個指標是就業地區預期,將希望在北京就業的作為基準變量,將希望在廣東、江蘇、浙江等其他沿海地區就業的歸為一類,作為一個虛擬變量;將希望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就業的情況合並,作為另一個虛擬變量,這個指標反映了就業意願在地區結構上的差異。由於在北京就業的競爭非常激烈,而在其他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會相對寬鬆一些,因而,願意去其他沿海地區或中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就具有更大的就業地區選擇空間,實現人力資本價值的難度也較低,即期望在其他沿海和中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大於期望在北京就業的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第二個指標是是否願意去農村就業,是為1,否為0,它反映了就業意願在城鄉結構上的差異。願意去農村就業的畢業生的擇業範圍較寬,有利於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因而,就業能力較強。第三個指標是就業行業預期,根據第二章的行業劃分標準,期望在高工資行業就業的賦值為1,期望在低工資行業就業的賦值為0,它反映就業意願在就業行業結構上的差異。由於高工資行業的就業競爭壓力較大,不易於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因而就業能力較小;而低工資行業就業競爭壓力小,容易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因而就業能力較大。第四個指標是就業單位性質預期,將體製內就業和體製外就業分別賦值為1和0.體製外一般不解決戶口問題,甚至不提供“三險一金”待遇。如果大學生不要求在體製內就業,即不要求解決戶口和“三險一金”問題,則其擇業麵就會更廣一些,更容易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因而就業能力較大;而預期在體製內就業的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較小。第五個指標是期望月薪,分別將選項為1000元以下、1000~1999元、2000~2999元、3000~3999元、4000~4999元、5000元及以上的賦值為1、2、3、4、5、6.顯然,期望月薪越高,越難以實現就業,就業能力越小。
以就業與否作為因變量,將上述五個指標的數據帶入雙變量邏輯回歸模型。
可以看出,預期在除北京以外的其他沿海地區就業有利於實現就業,換句話說,期望在其他沿海地區就業要比期望在北京就業更容易實現就業目標,這說明了就業地區預期反映出來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是正相關的。預期在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情況類似,隻是這種相關性並不顯著。願意去農村也有利於實現就業目標,而且兩者的相關性是顯著的。而最希望的就業行業與就業與否卻是負相關的,期望在高工資行業就業是不利於就業的。就業單位性質預期與期望月薪對於本科生就業的影響並不太顯著,但從B值來看,都是正相關的,即希望在體製內就業或希望獲得更高月薪的畢業生可能更容易實現就業。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一種解釋是,大學生作為高層次的勞動力,進入體製內就業單位沒有太大的障礙;另外一種解釋是,希望在體製內就業或月薪期望較高的畢業生大多是就業能力較強或比較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