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培養模式、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的相關性分析(1 / 1)

為了全麵反映培養模式如何通過就業能力對大學生就業結果產生影響,本來打算對該校連續6年的培養方案及其變化做一個係統的調查。從層次上,包括所有的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從內容上,包括具體課程的名稱及其學時數、學分數;從結構上,包括理論課、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以及實踐課的比例。同時,還要對教材的內容及其出版時間、學生的選課方式、學分製等情況做出分析。另外,最好還能找一個學科專業類似的院校進行對比分析。但在實際調查中,由於條件的限製,隻獲得了兩年本科生專業的培養方案。就現有數據,隻能做一個課程結構及其變化的分析。首先,分別計算出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和實踐課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並將其直觀化。

一是必修課的比例較大,選修課的比例較小。除了廣告、新聞、工設、經濟專業外,其他專業的必修課的比重都在70%左右。必修課主要是一些基礎課程,適當的比例是必要的,它可以為大學生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但必修課比例太大,則意味著學生隻能被動地接受學校的課程安排,一方麵,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特長與愛好選擇課程,另一方麵,學生也無法根據市場需要和就業形勢的變化調整自己的主攻方向。這樣,大學生更多的是應付考試,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被調動起來,教育目標被大打折扣。這意味著,高等教育服務轉化人力資本的存量較小,並且,由於所學課程的市場適應度較小而可能使人力資本價值的實現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是實踐課的比例較小。各專業的實踐課比例一般都在10%~20%之間。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成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調查表明,這恰恰是很多大學生就業的劣勢。實踐課可以將理論與現實聯係起來,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該校以工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為主,其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應該突出實踐課的重要性;而目前該校實踐課的比例還比較小。也就是說,用人單位更看重大學生的實踐知識與能力,而大學生所學的大多數是理論知識,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因而,其市場認可程度較低,就業能力較小。

三是各專業的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實踐課的結構雷同。除了廣告學之外,其他專業的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實踐課的比例都沒有明顯的區別,即課程結構沒有體現專業自身的特色。比如,新聞學專業的大學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論和語言表達、寫作等基本功外,更要培養抓住新聞亮點的敏感性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這些都需要在實踐鍛煉中來培養。該校該專業的實踐課比例與其他專業並沒有明顯的區別。這樣,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可能與中文專業的畢業生的知識結構類似,很容易被後者替代,因而,其就業能力較弱,難以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

四是各專業的課程設置無明顯的變化。各專業就業率的變化情況差別很大,而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並沒有明顯變化,這意味著課程設置及其結構調整沒有對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狀況的變化做出充分的反應,當大學生所學的東西滯後於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時,要實現這種人力資本的價值將是很困難的。

基於本科生培養方案的以上特點,可以做如下判斷:這種培養模式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方麵存在一定的局限,而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率的下降與這種局限性是密切相關的。這就證明了子命題1.1的另外一部分,即通過培養模式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對大學生的就業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