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招生工作、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的相關性分析(1 / 3)

從第二章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北京某高校確實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這不僅從就業率的變化中得到體現,也從就業地區分布、就業行業分布和就業單位性質分布的變化中得到證明。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困難呢?根據就業能力假說,大學生就業困難是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足的必然結果。但這種理論假說是否正確還有待進行實證檢驗。

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影響因素包括高校、大學生和政府。本章主要考察大學生的培養主體——高校如何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並進而決定其就業結果的。

招生工作對就業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和各專業招生規模調整兩個方麵。專業設置對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狀況的反應敏感度決定著該專業的就業前景。顯然,如果某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小,則該專業的畢業生就難以得到勞動力市場的認可;如果某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大,則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更容易實現就業。某專業招生數量增加,意味著校內的求職競爭對手增多,同樣的就業能力在本校就業能力的排序中的位次越可能下降,相對就業能力越小,越難以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

下麵,考察一下該校招生工作如何通過影響相對就業能力的大小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結果的。

一、擴招、就業能力與大學生就業

1999年該校進行過一次院校合並調整,之前的統計資料難以收集,而2000~2002屆本科畢業生、2000~2001屆專科和研究生畢業生都是合並以前入學的。因此,我們做一個假定——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夠畢業,這時,畢業生人數與四年或三年前的招生人數相等,即可以用畢業生人數代替四年或三年前的招生人數。個別大學生無法畢業可能會造成對招生規模的低估,但通過這種做法,仍能看出招生規模通過影響相對就業能力對大學生就業結果所產生的影響。

該校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畢業生人數。下麵,以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就業率為因變量,以相應的招生人數為自變量,分別做一個形式為E2=a+bZ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其中,Z為招生規模。

(1)本科生擴招與就業率變化的關係模型。

以2000~2005年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數當做招生人數,作為自變量,以對應的實際就業率E2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同時,為了描述的方便,把招生人數單位設為100人,把就業率單位設為1%。

E2=95.590——1.685Z

(5.593)(17.091)(0.285)(-5.911)

R2=0.897 F=34.938

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就業率與高校招生規模是負相關的,招生規模每擴大100人,就業率就下降1.685個百分點。判定係數R2達到0.897,也能通過t檢驗和F檢驗,說明其擬合效果較好。

(2)專科生擴招與就業率變化的關係模型。

按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專科生擴招與就業率變化的關係的模擬方程。

E2=48.012——0.842Z

(21.694)(2.213)(8.158)(-0.103)

R2=0.003 F=0.011

單從方程式看,專科生的就業率與招生規模也是負相關的,招生規模每擴招100人,就業率下降0.842個百分點。但其擬合優度很低,也無法通過t檢驗和F檢驗,說明其擬合效果較差。一方麵,這可能是由於專科生人數較少所致;另一方麵,可能是由於該校重點發展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專科生招生規模波動太大所致。

(3)研究生擴招與就業率變化的關係模型。

同理,對研究生擴招與就業率變化的關係進行模擬,可得到如下方程。

E2=104.258——4.551Z

(2.975)(35.046)(1.793)(-2.537)

R2=0.617 F=6.438

對於研究生來說,就業率對招生規模變化的反應程度較明顯,每增加100人,就業率就下降4.551個百分點。從判定係數、t值和F值來看,模擬效果還可以。把它與本科生模型和專科生模型結合起來看,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對於招生規模的變化,學曆層次越高,敏感度越高,即同樣擴招100人,研究生的就業率的下降幅度比本科生和專科生的下降幅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