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恢複情緒的絕妙處方:保持情緒穩定的10條健康要訣(1 / 3)

生活中,情緒所承受的壓力並不比身體少,一個人之所以會疲憊,除了身體上的奔波勞碌之外,心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公司要麵對同事、老板、客戶,這重重人際關係需要我們用心去揣摩,去打理;在家裏,要麵對家人,需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快樂。可以說,我們的情緒每天都是千回百轉,喜怒哀樂悲恐驚,各種情緒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在一個人的腦子裏麵轉一圈,時而開心、時而沮喪、時而煩憂,情緒所耗竭的精力遠比身體多得多。

身體勞碌了一天,我們會讓它好好休息,給它補充各種營養,讓身體恢複活力。那麼情緒呢?情緒也是需要補充營養的。事實上,我們很多人也經常為情緒補充營養,隻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比如很多人煩惱的時候會出去旅遊,這就是一種為情緒補充營養的辦法。

身體不舒服了,醫生會開出許多處方來幫助身體康複。其實,情緒有“病”了,也有各種各樣的處方來幫助情緒恢複健康。

藝術升華法:讓心靈如陽春白雪般純淨人之所以會不高興,會有各種各樣的不滿和煩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身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種欲望無邊無際,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

人們之所以欣賞藝術,投身於藝術,為了藝術如癡如醉,就是因為藝術可以淨化人的心靈,讓人得到美的體驗,在這種美的體驗當中忘掉很多俗世的煩惱,減少內心的欲望,將精神的境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藝術升華心靈,改善情緒,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廣為人知了。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尤其喜愛這種心理養生方法。凡是讀書人家,無不要求對琴棋書畫有所造詣,即使是推崇“無才便是德”的女性,也會被要求工於琴棋書畫。這些,除了代表一種身份上的尊貴、情趣上的高雅之外,更多的是這些藝術行為可以讓一個人誌趣更加高遠,心性更加高潔,不會被世事紛擾所蒙蔽,憑生出諸多煩惱。

用藝術升華的方法來改善情緒,可以從兩個方麵說,一是欣賞藝術;二是參與藝術創作。欣賞藝術,包括欣賞各種佳作名片,如電影、電視劇、音樂等等,這些可以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另外,觀看各種展覽,如書法、攝影、繪畫等等,都可以從中領略世事萬物的美,體會作者的情緒,通過別人的作品來陶冶自己的心靈,改善自己的情緒。

參與藝術創作則更能深入地投身藝術當中,升華情緒,延年益壽。中國古代書法家大多性情豁達,健康長壽,後人研究,這和書法的修心養性大有關係。因為行書過程需要人全神貫注,這有寧心靜心的作用。另外,行書時的緩慢呼吸,對於流通氣血也大有裨益。

另外繪畫、吟詩、彈琴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進行這些藝術創作,可以起到轉移心情的作用。隨著藝術行為的深入,人的內心會跟隨藝術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將生活中的煩惱忘之腦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這個過程可以治療很多的心身疾病。

除了上述這些方法之外,我們還可能通過最簡單的藝術欣賞來改善自己的情緒,那就是——讀書。讀書不光可以學習知識,讓自己見多識廣,頭腦更加靈活,也可以改善人的心情。讀書也是一個欣賞藝術的過程,隨著書中的人物走南闖北,跟著他們的生活足跡或喜或憂,或大笑,或悲傷,這也是一個藝術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忘記自己的煩惱,和書中主人翁的情緒體驗交織在一起,為了他們而悲而樂,一本書讀完了,不管之前我們是大喜,還是大哭,最終,情緒都會好起來,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藝術具有審美娛樂功能,它能使人們通過藝術欣賞得到積極的休息,從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20世紀50年代以來,音樂療法逐漸引起各國醫學界和音樂工作者的興趣和重視,美、英等國先後創辦了各種音樂醫療的刊物,運用音樂手段來治療某些病症,並在這方麵進行了一係列研究工作,美國某些高等院校還專門設立了藝術療法的學位。西方現當代心理學的許多流派,都十分重視藝術對欣賞者深層心理的宣泄作用或淨化作用,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壓抑或無法實現的情緒、願望、期待、理想,通過藝術創造的想象世界或夢幻世界可以得到完成和滿足。

情緒加油站

色彩藝術是越來越被藝術家關注,並且廣泛應用到生活中的一項大眾藝術。色彩能表達感情,能給觀者帶來不同的情緒、精神以及行動反應。科學試驗表明,色彩對於人的情緒有抑揚的作用,不同的顏色能帶給人不同的心情:

紅色:給人視覺上一種醒目感。當一個人心情抑鬱的時候,看到紅色會立刻改變心情狀態。

橙色:像太陽光,冬天到橙色的房間裏,會給人帶來溫暖的感覺,實驗顯示,在橙紅色房間裏工作的人,和在藍綠色房間工作的人對於溫度的感覺相差5~7攝氏度,因為橙紅色能使人的血液循環加速。

黃色:是色彩中最亮的顏色,能帶來尖銳感和擴張感,所以在警示色中多用黃色。綠色:能舒緩人們疲勞的腦神經和視神經。

藍色:具有很強的穩定感,適合瑜伽等靜態運動等等。所以,當人們情緒失落的時候,可多接觸橙紅色,當人們情緒激奮時,用藍綠色調整。

興趣轉移法:興趣是最好的情緒補品

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更開心的呢?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感到煩惱。興趣的魔力就是那麼大,他可以讓一個人孜孜不倦地反複做一件事情,不管這個事情在旁人看來多枯燥,可當事人卻幸福無比。比如釣魚,看著釣魚的人拿著一根長長的魚竿兒在小河邊,如同泥塑木雕般一坐幾個小時;若讓不喜歡釣魚的人這樣坐著,他會覺得這比要他的命還難受。

興趣因人而異,有的人興趣很廣泛,旅遊、唱歌、聽音樂、圍棋、書法、美食……說到什麼他都能參與其中,並且頭頭是道地說出個一二三,走到哪裏都受人們歡迎,人們有什麼事也樂於向他們請教,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有無窮盡的煩惱呢?

上班的時候,遇到不開心的事了,回家的路上聽聽音樂,到了家裏,給自己做幾道可口食物,看著那些毫無生氣的食材在自己的手中,變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香氣撲鼻,垂涎欲滴,煩惱的心情自然一掃而光。休息的時候,跟朋友去唱唱歌,發泄下心中的鬱悶之氣,再下幾盤圍棋,凝神靜氣,完了,隻剩下滿腦子的棋局了,哪裏還有氣可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若能長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麼他肯定可以在某一方麵取得不俗的成績。興趣也是最好的情緒補品,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來,什麼煩惱、憂愁、痛苦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眼中隻有自己感興趣的那件事。

培養自己多方麵的興趣,無論是改善自己的情緒,還是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廣交朋友,都有很大的益處。可以想象,一個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人,活著有多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別人也不知道如何討他們開心。遇到事情的時候隻能呆坐一旁冥思苦想,或者壓抑著心情去工作。這樣子,非但出不了效率,還會讓自己的生活索然無味。

因此,不管是出於哪方麵的考慮,都有必要培養自己多方麵的興趣。喜歡熱鬧的人可以多培養一些“外向型”的興趣,比如運動、登山、旅遊、跳舞等需要有人做伴的興趣。而喜歡安靜的人則可以培養一些“內向型”的興趣,如琴棋書畫,攝影、刺繡、瑜伽、美食等需要靜心的事情。培養多方麵的興趣,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興趣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至於陷在痛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轉移情緒,就是暫時避開不良刺激,把注意力、精力和興趣投入到另一項活動中去,以減輕不良情緒對自己的衝擊。可以轉移的活動很多,最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外界事物對你的吸引力來選擇,如各種文體活動、與親朋好友傾談、閱讀研究、琴棋書畫等。總之,將情緒轉移到這些事情上來,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強烈撞擊,減少心理創傷,也有利於情緒的及時穩定。

情緒加油站

興趣也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可以從培養成就感開始。如學琴,可以給自己製訂一個小規劃,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就給自己什麼樣的獎勵。有小進步,實現小目標則小獎賞,出去玩一次或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有大進步,實現大目標則大獎勵,如周末旅遊等。這樣通過漸次獎勵來鞏固自己的行為,有助於產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覺就會建立起直接興趣。

創造回饋法:助人是找回自我價值最簡單的方法

王玲失業了,在廣州這個高消費的地方,一旦失業,那種巨大的壓力可以讓人透不過氣來。每天上午,王玲去人才市場投幾份簡曆之後,不願意回到那狹窄的出租屋,隻能一個人在路邊晃蕩著。那段時間,王玲很痛苦。好多次,走在路上,王玲都有一種想要大喊大叫的感覺。

這天,王玲還像往常一樣,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時而在路邊的花壇上坐坐,時而走走,就這樣打發無聊的時間,心情鬱悶異常。這時候,她看到路邊有一個姑娘,拎著大大行李箱,長相還很清秀,從穿著打扮來看,大概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姑娘看著王玲,一副欲語還休的模樣。王玲看著這姑娘,猜測她是不是有什麼事需要自己幫忙的。

猶豫再三,王玲主動上前跟姑娘攀談了起來。果然,姑娘是剛來廣州的,剛下火車,就被可惡的小偷偷去了身上的錢和手機。她原本是要去深圳投靠同學的,這會兒身上什麼都沒有了,很著急,可又不敢隨便問別人。

得知這一情況之後,王玲讓女孩用自己的手機跟同學聯係上了,並且主動將女孩送到了廣州去深圳的客車上。女孩走後,王玲也精神昂揚地準備回家,這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的心情比先前好了很多。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這不光是一句美麗的話語,更是一個美麗心情的方法。幫助別人,首先可以增強人的自尊心,尤其那些心情低落對人生感到不如意的人,看到自己還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會發現自己不是最糟糕的,在這種對比當中體會到一種優越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自己的信心會提高,心情也會愉悅。其次,人心都是向善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力為別人做些什麼,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幫助別人無疑能夠讓人體會到自身價值所在,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別人否定,或者做某件事情不順心的時候,自我價值感會下降,情緒也會隨之變壞。反過來,如果能夠很快地找到提升自我價值感的機會,情緒也會很快回暖。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創造回饋法的理論基礎是正麵心理學。正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沙尼文於1998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心理學家不應該隻關注心理問題,人們更希望知道如何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何生活得快樂、成功及有意義。所以,在踏入21世紀之後,心理學重新對焦,正視人的正麵發展,這正是正麵心理學的範疇。

在馬丁·沙尼文的理論當中,有一項就是讓學員記下參與助人或慈善活動當中及之後的經曆和感受,借此來讓學員了解和覺察其中的心理效應。他們尤其重視敘述的方法,即由學員述說自己生活的故事,去詮釋自己的過去及個人的能動性,透過發掘創造正麵經驗,能令學員更積極地麵對生活,以及過更有意義和美好的生活。

情緒加油站

學會接受他人的幫助,其實也是一種幫助他人的方法。一個人若是隻願給予別人幫助,卻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其實也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人都有一種平衡的心理,希望彼此能夠互動。比如今天你請他吃頓飯,那麼他肯定會想著哪天還你這頓飯。

幫助也是互相的,你大方地接受了別人的幫助,那麼他在下回有事的時候,才能夠很自然地請求你的幫助。否則,一味地接受幫助,會讓別人心裏產生一種“欠他的”的感覺,有事的時候寧可自己辛苦點,也不願意向你伸出求助之手。

所以,當別人向你示好,比如請你吃點零食,幫你做點什麼事情,接受下來,不要擔心還不起而不接受,大方地說聲“謝謝”。你的心裏會開心,別人也會因為幫助了你而開心,下回他再有事的時候,你被動或者主動地幫助他,他都能夠坦然接受,這樣彼此的友誼會加深,心情也會因之而愉快起來。

情境感染法:心臨其境,感受快樂生活心理學家認為,除非改變自己的情緒,否則一個人很難改變他的行為。人們都這樣,心情好了,什麼都好。心情不好,什麼都不好。可是,我們的好心情很容易就被破壞掉了。心情不好的時候,生活的一切還得繼續,不能躲起來慢慢療傷,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美國心理學家霍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的朋友弗雷德應付情緒低落的辦法是避不見人,直到這種心情消散為止。可是,這天,他要和上司舉行一個重要的會議,出門之前妻子跟他大吵大鬧了一頓,他的心情一落千丈。可是,他又不能像往常一樣躲起來。無奈之下,他強作歡顏,以笑臉麵對上司。會上,他裝作心情很愉快的樣子,笑容可掬,談笑風生。令人驚奇的是,會議結束之後,他真的發現自己不再那麼抑鬱不振了。

霍特說,弗雷德其實在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麵的一項重要新原理:心臨其境法。就是,你裝著自己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你真的獲得這種感受。這一點,從小孩子身上最為明顯,我們常常跟眼淚汪汪的孩子逗樂,說“笑一笑呀”,結果孩子勉強地笑了笑之後,跟著就真的開心起來了。其實成人也是如此,心情不好的時候,裝著自己的心情很好,哼哼歌,笑一笑,心情真的會好起來。心理學家艾克曼的實驗表明,一個人老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這種情緒十之八九就會真的到來。

這就是情境感染的力量。就好比去教堂、廟宇會讓人油然而生敬意,心情變得沉重而嚴肅一樣,置身於那些美好的、溫暖的環境之中,人的心情也會不知不覺變得好起來,如心情壓抑的時候去高層樓頂,或者大海、草原之類視線開闊的地方看看,心情會豁然開朗。這也是人們為什麼努力將自己的房子裝修得溫馨舒適的原因之一。

情境對一個人的心情影響很大,心情不好的時候,讓自己置身於溫暖、美妙的環境當中,心情會好很多。比如,心情不好了,回到父母家裏或者去參加聚會(當然了,先得裝作心情很好的樣子,否則就會將壞情緒汙染給別人),大夥兒暖融融地坐在一起吃頓飯,說說話,壞心情自然會“逃跑”了。

除了這種天然的、別人給製造的情境之外,也可以自己製造快樂、溫暖的情境,如在辦公桌上放一些幽默笑話集,或者一些可愛的卡通圖片,抬頭就可以看到,不經意間就可以嘴角裂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