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做自己情緒的調節師:情緒調理的6個黃金法則(1 / 3)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信手拈來,盡是煩惱;隨眼望去,滿是痛苦。家人不理解,悲傷;工作不順心,煩惱……除非天生的樂觀派,否則,要想在這個社會上時時保持開朗的情緒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麵對如空氣灰塵般,隨時可以進入我們心靈的負麵情緒,我們是束手無策,任由它幹擾我們的生活?還是積極行動起來,將負麵情緒打倒,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呢?想來所有的人都會選擇後者。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負麵情緒不可遏製,要想掌控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問題出現了,就要思考解決的辦法。任何事情都會有它的解決之道,“我就這脾氣,能有什麼辦法呢?”麵對負麵情緒,如果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那麼人生隻能被這些負麵情緒所掌控,永遠也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快樂生活。要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有一個積極、端正的態度,其次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隻有這樣,才能讓情緒像手中的財富一樣,不斷增值,更好地為自己服務。

自省:確認真實感受,理性麵對自我

古人雲:“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沒事對自己進行苛責。自省是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回顧,了解自己的對和錯,做個明白人。社會發展往往是精神滯後於物質,人們在盲目追求物質的時候,很容易喪失自我。因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迷茫、空虛、痛苦,在與別人的對比當中失去了自我的本真,為了追趕他人而變得焦慮、急躁,稍有不如意就火氣上升、憂鬱難眠。

人們都以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鬱悶,但實際上是這樣嗎?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回到家裏,麵對媽媽的嘮叨,雖然知道她是好心好意地關心自己,可是很多時候總是忍不住對她大發脾氣。這時候,我們能說發脾氣的原因是因為媽媽的嘮叨嗎?多數時候不是的,是因為我們心裏已經鬱積了其他沒有解決的事情。正因為這樣,靜下心來之後,才會在心裏後悔自己對母親的粗魯。然而,有沒有想過,自己的這種行為已經對母親造成了傷害,不管今後如何改正,這種傷害的印痕是無法抹去的?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確切地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隻是一頭栽進那些負麵情緒裏麵,任由負麵情緒來折磨自己,或者將這種負麵情緒傳染給別人,造成情緒汙染。其實,人們並不需要這麼對待自己,隻需要稍微後退一步,自省幾分鍾,強烈的情緒體驗就會減輕很多。心情不好的時候問問自己:“我現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如果直覺是氣憤的話,那麼再問一問自己:“我是真的氣憤嗎?還是其他的事情?”

這樣一步一步地問下來,你會逐漸明白自己真正的感受,也許隻是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這時,情緒對你的影響就會減輕很多。

再比如說,你感覺別人不歡迎你,那麼你就在心裏問自己:“到底我是被人完全拒絕,還是有條件的拒絕?我是真被拒絕了呢,或者隻是有些悵然?對這樣的拒絕,我是否真的那麼不舒服?”

自省的過程既是整理自己思路的過程,也是恢複自己內心平靜的過程。隻要你肯花點時間去確認一下內心真正的感受,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那麼所感受到的情緒強度會降低很多。這是因為自省能夠讓一個人更接近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意義,更懂得感恩與包容。

有一位父親是非常自律的人,可是他的兩個孩子卻異常頑劣,經常闖禍。父親對孩子是十八般武藝用盡,但收效甚微。到最後,他已經是黔驢技窮了,可兩個孩子依然頑皮。

一天,一個和尚經過,聽說父親的苦惱之後,說了一句:“子不教,父之過。”父親聽了很生氣,說自己已經很用心地教導孩子了,怎麼還能說父之過呢?

父親每天都在思索,想著“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有一天,父親頓悟了,他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並不是說自己沒有好好教導孩子,而是自己沒有做好表率,問題的根本在自己這裏,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打架鬥毆,和自己的暴力傾向不無關係。

看問題要看到根子,了解問題實質所在,而不是隻做表麵功夫。父親決定“正本清源”,從自身做起,要是孩子再犯什麼錯誤,就讓他們舉起鞭子來抽打自己。孩子驚呆了,他們含著淚水,在父親的脊背上留下道道傷痕,與此同時,他們也下定決心改正那些錯誤。

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多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動腦子想辦法,而是習慣性地鑽牛角尖,想著問題的本身,覺得別人不應該那麼對我,想著那人怎麼那麼討厭等等,越想越氣,從不進行自我反省,隻會一味地埋怨別人,將自己越弄越糟,心情也越來越難以平靜。

遇到問題的時候,先在心裏問下麵幾個問題:

1.到底我想怎麼樣?

2.如果我不想這麼繼續下去,那得怎麼做呢?

3.對於目前這個狀況我得如何處理才好?

4.我能從其中學到些什麼?

平心靜氣下來問,等逐一找到答案了再去思考問題本身,這樣才能客觀、理智地對待問題,讓心情恢複平靜。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對於培養自省的態度和勇氣來說,以下四個方麵最為重要:

1.勇於承認錯誤,主動接受批評。

與自省相關的諸多因素中,態度是最重要的,若沒有一個謙遜、客觀、待人以誠的態度,一切都是空的。沒有辦法真正地進行自我批評,更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評,這樣的自省是毫無意義的。

2.不斷追求進步,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

自省的最終目的是明白自己的內心需求,自我提升,獲得進步。若是淺嚐輒止,那麼永遠也找不到問題的症結所在,連問題都找不到,更別提進步了。

3.聽取他人意見,接受良師指點。

“旁觀者清”,人總是習慣性地帶著主觀的思想去看問題,很多時候不如旁人看得清楚。因此,聽取旁人的意見是自省和進步的先決條件。克林頓在演講時,有學生問他:“外麵有許多抗議你的人,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克林頓回答說:“作為美國總統,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會有反對我的人。我把反對我的人當作我的好朋友。當他們反對我的時候,其實是在批評我,而敢於批評我的人都是我的好朋友。”

情緒加油站

自省就是一種自我檢討、自我總結。方式有很多,其中記日記是自我解剖和自律的最好方式,一方麵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麵,也可以通過這種形式逐步地塑造一個日趨完善的“自我”。寫一篇日記,就等於是在同自己做一次誠懇的對話,以此達到自我醒悟、自我檢查、自我批評和自我勉勵的目的。

每天或者隔幾天記一次日記,可以很好地反省自己,督促自己向一個更好的方向前進,也能讓自己心情平複。

表達:給情緒一個出口

在前麵我們介紹了對情緒的自省,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在對目前存在的情緒狀態的一種識別,即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了我們的不良情緒,這種情緒都實實在在地被我們體驗著。在介紹大家表達情緒之前需要說明識別情緒的重要性。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很可笑,難道還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嗎?我們的答案是有的,而且為數不少。這些人對某些負性情緒在潛意識層麵以一種壓抑的方式應對,因此在意識層麵就體驗不到,更無從表達出來了。這類人往往是心身疾病的易患人群,而不良情緒通常見以身體症狀出現的。

張女士,45歲,從小生活在一個家教嚴厲的家庭,父親脾氣暴躁,有酗酒的問題,在喝醉的時候經常打罵張女士和母親,母親膽小怕事,對父親惟命是從。張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察言觀色,隻要父親回家後臉色難看,她就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任何差錯。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她內向壓抑敏感的性格特點,與父親截然不同的是張從不表達負性情緒,別說發脾氣了,就是說不都很困難。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國企做會計,經人介紹與一名同事成家,但與丈夫感情不好,有了女兒後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約5年前丈夫有了外遇,被張發現後丈夫要求離婚,但張不同意,2年後張胃部出現隱隱不適,漸漸食欲不佳,消瘦等症狀,她認為是胃病,請醫生給予一些胃藥服用,今年在單位的體檢中發現胃癌,已是中晚期。

劉先生,男,正當壯年,事業蒸蒸日上。約半年前出現心慌不適症狀,有幾次家人甚至將其送往急救中心,各種化驗檢查結果均未發現明顯異常,但劉仍然是感覺這種心慌不適經常出現,可能是這個症狀的原因使得劉在事業上出現了幾次比較重大的失誤,公司的業績明顯不如以前。劉將這種情況歸結為心慌的影響,於是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求治,後來在一位心內科醫生的建議下來到了心理門診。經過心理醫生的詳細了解,評估劉有抑鬱的可能,並給予抗抑鬱的藥物服用,一個月後劉的症狀明顯好轉,半年後基本恢複。劉很奇怪,自己從來不認為有情緒方麵的困惑,又怎麼會得上抑鬱症這種情緒疾病,而且還是表現為心慌的症狀。

在這兩個案例中張女士和劉先生都是不善於識別情緒的人,這些人由於受到教育、家庭等的影響對一些情緒,尤其是負性情緒不能以一種易於被他人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時間久了就無意識的進行壓抑,但這種負性情緒並不是就此被消化了,而是以一種更有破壞性的方式影響人體,如對人體的免疫係統進行破壞使人變得免疫力差、罹患各種心身疾病、癌症等。那麼我們怎樣正確識別我們的情緒呢?首先,我們需要改變一些不合理的認知:如經過努力我們可以控製我們的情緒,有負性情緒出現的人都是失敗的人、是意誌力薄弱的人,表現出負性的情緒意味著不被人喜歡和接受等等;其次,當負性情緒出現的時候,不要很快進行否認,而是告訴自己它的出現很正常,再次,不要很快用理性的分析批判這些情緒的來源,也不要對這些情緒進行掩飾,如妒忌的滋味很不好受,但不要給自己的嫉妒找一個很好的理由。

假如能識別出自身所處的情緒狀態,那麼情緒對我們的傷害作用就比較小了。因為浸泡在情緒的衝擊中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持續時間比較長的情緒,但光識別出來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給情緒的衝擊一個有效的出口,即表達出我們的情緒。通常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情緒泄洪。第一種向自我表達,及對自身的情緒狀況加以識別和接受,清楚知道現在困擾自己的是哪些情緒因子,如在高考前,考生可能會意識到自已有緊張、焦慮、不安、興奮等情緒,於是適當加以調適進而緩解情緒的張力;第二種方式是向他人進行表達,比如有的人在外麵受到他人的氣,但因為種種原因又不能回敬,回到家後看到孩子正在調皮,於是對小孩就是一陣批評指責,隨著這些過程,原先的情緒,壓力受到緩解,又如有些女生會比較喜歡和人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負性情緒獲得釋放,這種表達方式對產生於人際交往的負性情緒最有效,男朋友因為看球賽兒忽視了女朋友,女朋友有了委屈、受傷感,這時恰當的表達不但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而且還可以給男朋友成長的機會,但如果女生隱忍著不說而是以一種壓抑冷漠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情緒,那麼不但會延長負性情緒的停留時間還會造成兩人之間不必要的誤會。這種表達方式有幾個原則需要注意:1.不傷害對方;2.準確表達此次此時的情緒感受,忌諱算總帳、以及指責他人人格,如對方因為工作遲到1個小時,使女生錯過最想看的一場比賽,假如女生說:你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你是個不守時的人!這種表達不但使對方難以了解自己也會給別人造成困擾,而且也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這樣的批評,更別說他會安慰女生了;3.給他人說話解釋的機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行為。假如第二種表達方式缺少實施的機會,那麼可以嚐試進行第三種表達方式——向環境表達,如旅行、戶外運動等等,和大自然接近會有一種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優美的風景前,人們會感覺再為那點不愉快的情緒傷神很不值得;此外我們還可以進行第四種的表達方式——升華的表達。向歌德在自己失戀的時候寫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下著名的命運交響樂的樂章,還有孫臏在受到極刑後寫成孫子兵法,這些可以說就是在負性情緒的驅動下以一種創造的方式在表達著自己的情緒,這種表達方式是最有建設性意義的,也是對人成長最有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