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早上起來心情很好,盡管有大量繁重的工作需要處理,生活中的瑣碎事情不斷,雖然忙碌,但這一天也會過得很開心。反過來,如果心情不好,哪怕日子再悠閑,有趣的事情再多,也會覺得無聊透頂。情緒左右著生活,善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有人說生活是美好的,也有人說人生是痛苦的。其實,不管美好也好,痛苦也罷,都是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是他的情緒作用於外在世界得來的感受。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時時體驗到人生的美好,將人生的痛苦忘之腦後呢?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將情緒管理好了,自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管理自己的情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最重要的是要有管理情緒的理念,解鈴還需係鈴人,情緒來源於我們自身,那麼消除負麵情緒的“解藥”自然也在我們自己。學會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將情緒管理得更好,讓自己的情緒負債少一些,情緒資產多一些,情緒更富有,心靈更豐富。
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誰都想把人生自主權放在自己的手上,不願意做別人的奴隸。
可是看看生活中,我們成了多少東西的奴隸:情感的奴隸——很多人把一生的感情放在別人的身上,當對方一旦離開自己的時候,失魂落魄、痛不欲生;金錢的奴隸——我們不顧一切地獲取金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忘了賺錢的目的是什麼,一切圍繞著金錢打轉……更有甚者,將自己的生活寄托在一件衣服、一道美食上,得之,欣喜若狂;失之,掩麵哭泣,生命就在這無休止的痛苦折磨中悄然逝去。
沒有人意識到,這一切的喜怒哀樂,原因隻是因為我們忘了自己是情緒的主人,我們做了情緒的奴隸,將自己的生活交給了情緒,任由它來主宰我們的一切。如果不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又怎麼可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呢?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控製自己的情緒,“我也不想發火,可是看到他那個樣子,我就氣不打一處來。”某某人後悔地說。你是否有過同樣的感覺?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要想控製情緒實在是太難了”,言下之意就是:“我是無法控製情緒的”。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無法控製情緒,而是根本沒有想過要去控製自己的情緒,任由它把我們的生活弄得一團糟。有這樣一個例子:某一公司由於連年虧損,不得不宣布了裁員的消息,內勤部有兩個指標,這兩個指標毫無懸疑地落在了小楊和小張的身上,她們進公司最晚,從事的也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打雜工作。
消息宣布之後,大夥兒看她倆都小心翼翼的,也不敢和她們多說一句話。她們倆更是一整天都沒有說一句話,大家也都理解,畢竟這種事擱誰身上都不好受。第二天上班,小楊來得很晚,一進來就摔摔打打的,像吃了火藥似的,對誰都沒有好話。氣沒處發,她就找杯子、文件夾、電腦撒氣,劈裏啪裏”的摔打聲不絕於耳,整個內勤部氣氛異常緊張,空氣都快凝固了。同事們同情她,也不便說什麼,有什麼事也都自己去辦了,盡量不叫她。
小張呢,眼圈紅紅的,看樣子晚上大哭了一場。不過早上她還是準時來到公司,認真地做著自己的工作。看大家有事都不找她,她就主動去問別人有什麼事需要做的。說不管怎麼樣,在公司一日,就得好好工作一天,時間總是要過去的,與其坐著難過,還不如多幹點活。她認真地打字複印,整理文件,有什麼事總是跑在前頭,甚至比以前更加勤奮了。
一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小楊滿腹憋屈地離開了公司。而小張卻被留了下來,在公司大會上,主任當眾表揚小張,說:“像小張這樣的員工,公司永遠不會嫌多。一個好的員工,就應該這樣,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應當做好本職工作。”
控製情緒並不是說不產生情緒,碰到像小楊、小張這樣的事情,任何人心裏都不會好過,產生痛苦、失落的情緒是難免的。做情緒的主人,就是看這個時候,你如何處理情緒了,是消極、失望、破罐子破摔?還是積極、認真地去對待生活,盡量往好的方麵努力,這一切都看你自己。
像小楊那樣,就是做了情緒的奴隸,她任由失望、痛苦的情緒主宰自己,每天陷入痛苦的漩渦中不能自拔,讓別人跟自己日子都不好過。而小張顯然理智多了,雖然她也難過,可她知道控製自己的負麵情緒,不讓這種情緒幹擾自己,盡職盡責地將自己的工作幹好。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情緒是可以掌控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做自己情緒主人的意識和意誌。一個人能不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直接關係到他的生活是不是能夠快樂、幸福。從現在開始,培養控製情緒的意識,當負麵情緒襲來時,對自己說:“我一定能打敗你,這可惡的情緒,讓我們來鬥一鬥吧。”隻要有了控製情緒的意識,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一定能夠將情緒變成自己的奴隸,讓它為自己服務,成為情緒的主人。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就像一塊土地,不在上麵播種成功的種子,那麼就會雜草叢生,一片荒蕪。自我暗示就是播撒種子的控製媒介,積極的心理暗示就是將成功、美好的思想灌入潛意識中。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就是將破壞的種子撒下心田,使潛意識消極悲觀。
情緒加油站
一切話語都有咒語的力量,每一句話都會在一個人心裏留下烙印,會深入潛意識,具有神奇的暗示力量。當我們被不良的消極情緒所困擾時,不斷地深呼吸,並在心裏默念:“一切都會過去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這樣的句子,會讓自己的心情好起來。
最好的心理垃圾清除器——改變認知,理解他人
20世紀80年代有一個口號,叫“理解萬歲”。把理解放到“萬歲”的位置上,似乎有點過了。但是,這也可以反映出人們對理解的渴望。不理解其實也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誤,人們總是習慣於以固有眼光去看待事物,當事物以一種與自己認知不一致的姿態出現時,就會矛盾頻出,滋生煩惱。
甲在地上寫了一個6,站在對麵的乙硬說這是一個9,兩個人為此爭執半天,吵得麵紅脖子粗,就差動手了。丙來了,他站在中間看出了端倪,哈哈大笑起來,甲乙頓時停住了爭吵,同時對他怒目而視。丙不慌不忙,對兩人說,你們調換一下位置再看看。甲乙將信將疑,調換了位置,頓時恍然大悟,同時羞得麵紅耳赤。
認知上的偏差是導致人際關係僵化,心情不好的因素之一,比方說當你心情很好地與一位同事打招呼,而對方對你愛理不理時,你很生氣,認為對方對你有意見,或者不喜歡你。從此以後,你肯定對他冷淡起來。過了好久以後,你才發現,原來那天你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的妻子正在與他鬧離婚。這時候,你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自己錯怪了他。
生活中,由於認知的錯誤,對別人的不理解而導致的矛盾數不勝數,妻子很難理解丈夫對於事業的執著,因而對他總是沒完沒了的加班生氣不已;丈夫很難理解妻子對於情感安全感的缺乏,因而對她無端的懷疑、試探感到惱火;而老人更是由於固有的認知偏差而對年輕的人言行橫加指責;年輕人則對老人的成長背景不理解而認為他們老頑固……男女老少,不同的性別、年齡,不同的成長背景都會造成人們不同的認知,這些是人與人之間矛盾產生的根源。
自從女兒上初中以後,蔡虹發現自己的脾氣越來越壞了,看女兒越來越不順眼。她看了相關方麵的書,想要尋找一個答案。書上說孩子進入初中以後,身心處於高速發展期,會出現叛逆思想,蔡虹逐一對照書上的觀點,覺得問題的根源不在這裏。說是代溝,孩子有什麼事情都會跟她講。最後,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進入了更年期,可她四十歲還不到,工作生活身體都挺好,沒有提前衰老的可能性。而且她問當醫生的老公,老公也說她很正常。
蔡虹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看到女兒穿的衣服她就氣不打一處來,好好的衣服她不穿,非要弄成古裏古怪的模樣;看到女兒戴著MP3,搖頭晃腦的樣子,更是說不出的煩惱;女兒學著《蠟筆小新》的腔調與同學說話的樣子,更是讓她氣得胸口發悶……她也想做一個好媽媽,對孩子的事情不要幹涉太多,讓她自然成長。可是,她覺得這太困難了。每天放學回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女兒總會將學校的事情講個沒完,“媽媽,你知道嗎,我們班那個張劍,就是個頭特小的那個,居然想追我們班文藝委員。哈哈,他也不照照鏡子。”“爸爸,我們班新來的英語老師可帥了,他戴眼鏡的樣子特像裴勇俊,哇,帥呆了。”蔡虹就這樣拿著飯碗看著女兒,聽她講,自己忍住脾氣不作聲。她是有點不明白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說她幼稚吧,有時候說出的話氣死人。說她成熟吧,裴勇俊?就那個韓國的奶油小生?蔡虹在心裏又好氣又好笑。
蔡虹覺得初中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時期,不能任由她自己發展下去。小樹到了一定時候還要修枝剪葉、尋找支撐呢,更何況一個小孩?她開始管教孩子,從穿衣到學習到生活,安排得無微不至。可女兒根本不聽,說媽媽是個老古板,不理解她,蔡虹給氣得胸口發悶,好幾次差點暈過去。
後來,蔡虹聽從心理醫生的話,經常關注其他小孩的言行舉止,衣著打扮,還去女兒所在學校觀察過幾次。她還跟女兒學會了上網,慢慢接受了一些前沿個性化的東西,對女兒的行為也多了幾分理解,整個人都感覺開朗了很多。再看到女兒時,也沒有那麼容易生氣了。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蔡虹自己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她的打扮增添了不少時尚元素,整個人都年輕了很多。
從蔡虹的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改變認知,理解他人是最好的心理垃圾清除器。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理解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他的心胸會很開闊,自然也就少生很多氣,這也是為什麼年長的人比年輕的人對很多事看得開一些的原因。我們學習、閱讀、旅遊、增廣見聞,也是在擴大我們的認知。知識麵越寬,認知水平越高,對人和事物的理解、寬容度也就越高,這樣一來,自然更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別人的理論。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如果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問題。”真正的換位思考必然是一個“移情”的過程,要從內心深處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不是自作聰明地猜想別人的想法,更不是故作姿態地說些人雲亦雲的話。真正的換位思考需要轉換自己的思維模式,真正地將自己設想成他人,去體會他人當時的心境。
情緒加油站
理解別人首先需要我們了解別人,而了解別人的最佳途徑莫過於傾聽別人的談話。要想真正地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卻非易事,這裏提供一些小技巧來幫助你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1.尊重說話的人,不要一邊想著別的事,一邊聽人家說話,這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