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警惕生活中的情緒汙染(2 / 3)

謹防把情緒汙染帶回家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我們勞累一天之後休息的場所。每個人都會盡自己最大所能給自己營造一個溫馨的家,避開各種汙染源,如空氣汙染、噪聲汙染、光源汙染、裝修材料汙染等。可是我們忘了,家不是由環保的裝修材料建造起來的房子,它是我們心靈賴以安寧的棲息地。我們在防備這些會給身體帶來危害的汙染源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另一種更為嚴重的汙染——情緒汙染。

很多人盡一切可能地為家人創造豐富的物質條件,卻忘了家人需要的可能隻是自己一個笑臉。在社會交往中,個人情感對其他人情緒有著非常大的傳染作用。情緒汙染會傳染很多人,其中受傷害最大的就是我們的愛人。

熱戀中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他高興的時候我比他更高興,當他難過的時候我比他更加痛苦。”在家庭中,一方情緒低落,他們的配偶也會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敏感、猶豫,那麼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這種情緒甚至會伴隨孩子們的一生。

一位經理走在下班的路上,想著公司裏一堆未解決的麻煩事,頭痛不已。快到小區門口,他更煩了,想到妻子埋怨的樣子,孩子驚恐的眼神,他一點都找不到“家”的感覺。他幹脆在一個花壇旁邊的圍欄上坐了下來,看著那些急匆匆回家的人群,他是有點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趕著回家?他們的家真的就那麼幸福?

過了一會兒,想著要是晚了又得聽妻子的叨嘮,經理無奈地起身回去。在他們家樓下,有人在搬家,他從一個鑲著鏡子的衣櫃前走過,嚇了一跳,這是自己嗎?鏡子中的人無精打采、臉色難看、神色疲憊、目光煩躁,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的。他似乎突然明白了孩子驚恐、疏離的目光,妻子擔憂、埋怨的眼神裏麵蘊含的意思。

於是,他決定要改變這種狀態。經理站直了身體,整理了一下衣服,讓自己看起來精神一些。在電梯裏,他努力讓自己回著想快樂的事情。他想起了兒子,從牙牙學語到蹣跚走路,他那可愛的兒子實在有太多趣事了,想到這些,他不自覺地笑了起來。

回到家裏,妻子過來給他開門,他情不自禁給了妻子一個擁抱,一歲多的兒子見狀也搖晃著小身軀,拿著玩具跑過來:“爸爸,抱。”舉起孩子的那一刻,他的眼光掠過妻子的臉龐,淚水在她的眼眶裏打轉,臉上滿滿地寫著“幸福”二字,他的心裏一陣感動。

家庭中,某一個成員情緒很好,或者情緒很壞,其他成員就會受到感染,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於是就形成了愉快、輕鬆或者沉悶、壓抑的家庭氛圍。作為家庭當中一分子,誰都希望自己的家人幸福、快樂。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想法與做法往往背道而馳,很多人在外邊受了氣,回到家中對老婆(老公)、孩子發泄,這就成了家庭汙染源。如踢貓效應中的那個職員,因為在單位受了氣,回到家裏責罵孩子,孩子隻能踢貓來發泄,這就是典型的將情緒汙染帶回了家中。要想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一定要記得不要把情緒汙染帶回家。一位主婦在家門口掛了一麵鏡子,回到家的時候,先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狀態,將自己在外麵形成的壞心情丟掉,換上一副笑臉,然後才進門,這樣子有效地將情緒汙染杜絕在了門外,這位主婦對家人的用心很值得我們讚歎。

謹防把情緒汙染帶回家

防止家庭情緒汙染,除了不將外麵的情緒汙染帶回家之外,也要注意不要在家裏製造情緒垃圾,如有的家庭喜歡在飯桌上討論問題、教訓孩子。殊不知,這樣極其容易引起爭執,導致負麵情緒產生。而且這種情緒一旦產生,就會讓全家人心情都不好,最好的辦法是與當事人就事論事,且避開吃飯時間,避免家人在不良情緒下進餐,導致消化不良。另外,家人之間摩擦碰撞總是難免的,遇到事情的時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往心裏去,家是講情而非講理的地方,要學會寬容、忍讓。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現代心理學告訴人們,人的情緒有兩個關鍵時間:一是早晨就餐前;二是晚上就寢前。在這兩個關鍵時間裏,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盡量保持良好的、穩定的情緒狀態,盡量不要破壞家庭的祥和氣氛,避免引起情緒汙染。

情緒加油站

心理學家認為,幾乎對每一個人來說,食物和情緒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基本的聯係,了解食物與情緒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選取利於情緒健康的食物,讓自己和家人更健康,更快樂。

碳水化合物:是一種能起鎮靜作用的安慰“食品”,原因在於它能刺激大腦產生出一種使人感到鎮靜和放鬆的化學物質,5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就能起到鎮靜作用。像爆玉米花和椒鹽卷餅一類的低熱量食品,能具有和炸麵餅圈以及炸馬鈴薯薄片等食品相類似的效果。蛋白質:食用蛋白質有助於維持人的機靈和腦力,這方麵最理想的食品有水生貝殼類、雞和牛肉,一般人一天有100~200克即可。水果:如香蕉,它能起到安神的作用,據說還能幫人產生幽默感。

不良情緒甚至會汙染到嬰兒

做家長的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可是,總有一些媽媽發現,她已經給了孩子非常有營養的飲食,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還是動不動感冒、發燒,看遍了中醫、西醫就是找不出個頭緒,看著孩子動不動打點滴,痛苦地皺緊眉頭,媽媽們恨不得自己去替代他們。可是,那也隻是一個願望而已。

貝貝就是這樣一個孩子,5歲的他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醫院的兒科了。從最開始見到白大褂的恐懼、哭泣到後來習以為常,天知道這中間他的屁股被紮了多少針。貝貝的媽媽心痛得不行,剛開始的時候看到孩子哭,她也哭。後來孩子不哭了,自己咬緊嘴唇,可媽媽一看,哭得更不厲害了。這中間,她帶著孩子做了各種各樣的身體檢查,可也沒有查出貝貝有什麼問題。

無論是懷孕期間還是坐月子的時候,貝貝媽媽都非常注意他的營養、運動,祖孫三代就這麼一個寶貝,能不在意嗎?貝貝的奶奶、姥姥早在貝貝媽媽查出有孕在身的時候,就把自己的育兒經驗教給了她,再加上她自己的學習,對孩子的照顧怎麼說那也是萬無一失的啊,為什麼出現這個情況呢?

後來,貝貝的爸爸從一本國外的書籍上看到了一篇講情緒汙染對孩子影響的文章,他將這篇文章複印下來給了貝貝媽媽。貝貝媽媽一看,真是後悔莫及。

原來,貝貝媽媽是高齡產婦,從懷孕的時候開始,她就在擔心孩子,唯恐有個閃失。從早到晚小心翼翼地,拿到化驗單的時候貝貝媽媽已經是懷胎二月,她害怕流產就請了兩個月假。後來,再去上班的時候,她的位置已經被人給頂替了。單位裏給她安排了一個閑職,那段時間,貝貝媽媽很失落,也很傷心。不過,終究孩子重要,在貝貝爸爸的勸說下,她就辭職了,安心在家裏養胎,當起了家庭主婦。

可是,從那之後,貝貝媽媽就時常陷入一種焦慮和失落當中,一下子擔心生孩子身材會變形,一下子擔心貝貝爸爸在外麵拈花惹草,一下子擔心孩子會不會順利生產……總之,擔憂的問題層出不窮。雖然她很認真地為孩子進行胎教,讓孩子聽各種好聽的音樂,可她自己的腦子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擔憂。

文章介紹說,媽媽的情緒會間接地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這種情緒上的影響從懷孕到嬰兒時期都可以感受到,如那些坐月子的媽媽,如果總是因為什麼事情心情焦慮的話,嬰兒能夠感受到母親的僵硬,不能安心吃奶,出現總是哭個不停、煩躁、睡不安穩等不良反應。而那些心情好的母親,即使半夜被孩子吵醒,也能夠滿懷喜悅地為孩子喂奶,要不了半個鍾頭,孩子就會吃得飽飽地安心睡覺,這樣的孩子自然也就能夠健康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