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真可氣”、“鬱悶”、“真煩人”、“唉”……你的身邊這樣的聲音是不是此起彼伏呢?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情緒,很多時候左右著我們的生活,左右著我們與別人的相處。更為嚴重的是,它也左右著我們的身體。
身體的好壞與情緒密切相關。可以說,身體與情緒就像一個盾牌的正反麵,他們共同組成了鮮活的生命。沒有了身體,情緒也就無從談起;而沒有了情緒,那身體也不過是行屍走肉,稱不上一個完整的人。
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情緒,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生氣會加速腦細胞的衰亡,傷肝傷肺;孤僻抑鬱容易誘發癌症;緊張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由情緒所導致的疾病舉不勝枚舉。對於已經患病的人,負麵情緒長期占據心理,對身體的康複更是造成嚴重的阻礙。
生氣就等於慢性自殺
“氣死我了。”李麗一推開門就嚷嚷道。
“怎麼啦?”老公看到李麗坐在沙發上直喘氣,不禁奇怪地問,“剛回來誰又招你惹你了?”
“沒怎麼。”李麗沒好氣地瞪了老公一眼,轉過頭去,繼續喘氣,“真是氣死我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到底怎麼啦?”
“就沒見過這麼不知好歹的人。”李麗繼續嘟囔著,不理老公的話。
“到底遇到什麼事了,你倒是跟我說說呀?”老公在一邊著急了。
“說,說,說什麼呀,都是你。”李麗越想越生氣。
老公也有點不高興了:“哎,我說你這人,講不講理呀,我又怎麼招你了?”
“我怎麼不講理了,我在外麵受別人欺負,回到家裏還要受你的氣。”
“我怎麼給你氣受了,我……”
“你沒給我氣受,都是我自己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李麗一生氣,居然伏在桌子上哭了起來。李麗的老公站在一旁,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怎麼就把老婆給惹火了。
原來,李麗下班回家,買了幾個橘子,看到樓上鄰居高梅家6歲的女兒在外麵玩耍,就逗她玩了一會兒,順手給了她一個橘子。恰巧高梅回家看到了,高梅不知道是心情不好還是怎麼著,就對女兒說了句:“跟你說了多少遍了,除了家裏人,別人給的東西不要拿,怎麼總是不長記性。”李麗在旁邊聽到了很不高興,可是又不便發作,窩了一肚子的火,這才出現回到家裏的那一幕。
像李麗這樣動輒生氣發火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氣死我了”、“這人真可氣”、“越想越氣”等等是很多人的口頭禪。大家都知道生氣不好,生氣影響自己的形象,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可是沒有人知道生氣對於身體的影響也不小。實際上,生氣是引發慢性病最主要的根源之一。
人在發怒的時候,體內會產生“氣”,人在生氣的時候會有打鬥的衝動,生“氣”就是身體在為打鬥做準備。身體透過生“氣”調整內分泌,將體內的資源進行調整,讓身體的配置進入戰鬥的預備狀態,準備應付接下來的戰鬥。因此,生氣會大量消耗資源,非常浪費身體的血氣能量。一旦狀況消失,這些調整的資源就成了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
生氣會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如禿頂、失眠、腹脹、胃潰瘍、甲亢、血瘤、白血病等等,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中醫講究“氣”,一個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氣會往上衝,直衝頭頂,所以會造成頭頂發熱、頭發脫落,久而久之容易禿頂。嚴重的暴怒,可能會造成肝內出血、吐血,吐出來的是肝裏的血,程度輕一點的,則出血留在肝內,一段時間就形成血瘤等。
中醫的觀點認為“怒傷肝”,肝傷了更容易發怒,而發怒又會造成肝熱,兩者互為因果,如果調理不當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在人體長期透支體力的情況下,血氣下降,就會導致陰虛火重,肝火上升,人就很容易生氣。因此,發現自己比較容易生氣的時候,要著重調養血氣,使血氣上升超越陰虛的水平,人的脾氣就會變得比較平和。
生氣和一個人的心胸有關,《三國演義》當中有好幾個氣死人的案例,如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等,後者非但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反而被人嘲笑心胸狹隘、愚蠢。確實,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被“氣死”的人同時也可以說是“笨死”的。
生氣對身體的危害很大,但生活中的事情層出不窮,要想做到不生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加強修煉,修養身心,開闊心胸,或者尋求一種宗教信仰,在麵對人生不如意時,能以更寬廣的心胸包容他人的過錯,坦然麵對得失。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生氣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這種表現出來的怒氣之外,還有悶氣、窩囊氣等形式。悶氣顧名思義就是在心裏生氣,生悶氣會使得“氣”在胸腹腔中形成中醫所謂的“橫逆”的氣滯,女性尤其喜歡生悶氣,這也是她們容易得乳癌的原因之一。窩囊氣是最不容易發現的,這種人往往給人的感覺是脾氣很好,但實際上他們是把“氣”悶在心裏,不讓人發現,長期地壓抑自己,這更容易給自己的身體埋下隱患。
情緒加油站
人品高尚的人會在各方麵克己自勵,因而能夠從各種負麵情緒中解脫。克製怒氣的方法因人而異,其中一個頗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時間延宕法”。湯瑪士口傑佛遜給這個方法下了結論:“生氣時,在開口前數十下;如果異常憤怒,那就數一百下!”有個口訣可以更有效地控製自己的脾氣,不妨在要發脾氣的時候,在心裏對自己多念幾次:“我可以克製自己的怒氣,我可以緩和自己的暴躁,我可以常保冷靜和諧之心,我可以如磐石般屹立不搖,我對自己有信心並充滿希望。”重複這些話,可以增強信心,換取心靈上的平靜。
失眠多是由情緒不穩定造成的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是在睡覺中度過的,一個人7天不吃飯沒有問題,但如果5天不睡覺的話,就有可能死去,可見睡眠有多重要。睡眠是機體複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如今,睡眠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個人偶爾睡不著的小問題了,早已擴展成全球性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全球有27%的人睡眠有問題。2001年,國際精神衛生組織為了提醒人們注意自己的睡眠質量,特意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以此告誡人們注意身體,關注睡眠。
這一問題在我國也沒有好到哪裏去。2006年,上海針對城市居民睡眠問題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成年人的失眠患病率為57%,約50%的失眠症患者伴有各種精神疾病。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關注飲食,對於睡眠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任何事情需要節省時間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減少自己的睡眠。很多都市白領甚至認為,每天睡5個小時以上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殊不知,每天兩三點睡覺,早上七八點又起來繼續工作,嚴重地透支生命,透支健康,最後患上失眠症。
導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如情緒、疾病、藥物、環境、體質等等,這當中以情緒為最嚴重,大多數人難以入睡是由情緒不穩定引起的。情緒的劇烈波動使得人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如果第二天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如考試、麵試、會見重要的客戶等等,都有可能在前一夜睡不著。這些都是由焦慮、緊張等情緒導致的失眠。
在失眠造成的各種危害當中,以抑鬱症最為嚴重。事實顯示:失眠人群患抑鬱症的人數為正常人的3倍。2003年4月1日,在西方人彼此取笑逗樂的這一天,香港影星張國榮也跟廣大的影迷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從香港中環一家酒樓的頂上縱身而下。消息傳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個玩笑。當發現這是一件確鑿的事情的時候,所有人都發出同樣的疑問:為什麼?
是啊,為什麼呢?46歲的他,擁有超凡的演技、眾多粉絲的支持,以及娛樂圈裏良好的聲譽,這一切是多少人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得到了,可他就這樣毫不在意地放棄了,為什麼呢?
張國榮的死讓娛樂圈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死因一直被人們猜來猜去,最終大多數人都認定,他是由於抑鬱症而自殺的。這樣一位星光耀眼的人物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我們認真地查看之前的報道就會發現,他在自殺之前,就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失眠狀況。
2002年的媒體報道顯示,張國榮為了給電影公司寫劇本,壓力過大,情緒極不穩定,常常失眠。因為失眠,他還休假一段時間,四處求醫問藥,最後利用中藥調養,才稍微好一點。這一點,在他與黃耀明合唱的那首《夜有所夢》當中我們可以窺視一二,如歌詞當中唱道,“我一路,睡不好隻為噩夢太嘈”、“沉睡中,為何拿著刀”等等。從這當中或許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張國榮的睡眠質量。
人們在他的遺書當中也發現“深感情緒困擾”的字樣,有的人將其理解為情感問題。不管是什麼問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張國榮一直受著負麵情緒的煎熬。這當中,如果他及時地求助於心理醫生,有人及時地予以指導,或者結局就不會是這樣子了。
對於張國榮的死,我們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可以認為他是由於過度地沉入角色當中,隨著劇中人物的情緒起伏跌宕,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再加上性格的孤僻、憂鬱,麵對娛樂圈的幻海浮沉難以釋懷,鬱結於心,導致他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心理因素是造成失眠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做好心理自我調適,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對改善睡眠質量有莫大的幫助。失眠患者應注意檢查自己的心理狀況,入睡前不要思考太多的問題,盡量不用或少用藥物,平常要保持開闊的心胸。如果是因為抑鬱症引起的失眠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情況開具抗抑鬱藥物治療,防止自殺。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內經》中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任何情緒的劇烈波動,都有可能造成心慌、激動和緊張過度的狀態,這種狀態致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導致失眠以及失眠伴隨的疾病。經常失眠的人,容易神經衰弱、免疫力下降等。持續幾天地失眠,就會引起情緒上的急躁、恐懼、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而情緒的不穩定又會加重失眠。長此以往,將形成惡性循環,對身心造成極大的危害。
情緒加油站
失眠會導致一係列的疾病,因此從有輕微的失眠現象開始,就要開始分析自己失眠的原因,是不是壓力過大,或者習慣性地熬夜、飲食上沒有注意等等。在弄清楚原因之後,再對症下藥。平時要注意一些基本的養生之道:
1.睡前不要讓自己的胃過飽或者過饑,盡量避免煙酒、咖啡等刺激性的食物。
2.不要讓身體過於勞累,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大量運動讓身體疲勞之後入睡會更快,但有的人在大量的運動之後反而睡不著。
3.睡覺的環境要保持安靜溫馨,避開強光、噪音。
4.白天最多保持半小時的午睡,午睡時間過長會影響晚上的睡眠時間。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回到家的時候就將工作上的事丟到一邊,凡事想得開自然也就睡得香了。實在睡不著的時候數數,或者放點舒緩的音樂。實在不行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少量藥物來幫助睡眠,但不可形成依賴。
情緒是內分泌係統最為親密的夥伴現在人們普遍接受了“更年期”這個說法,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齡,由於內分泌功能的下降,容易出現脾氣暴躁、喜怒無常等變化無端的情緒,讓人不知所措。“更年期”就是一種很明顯的由體質下降導致的情緒上的變化。
人們可能不清楚,除了年齡的增長,心理異常也會導致生理功能的下降。醫學發現,在導致內分泌係統出現問題的各種因素當中,除了年齡、營養、環境等客觀因素之外,情緒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些情緒樂觀、心胸開朗的女性更年期往往來得更遲一些,而且外在表現上也不會那麼明顯,所以她們老得也就更慢一些。
內分泌失調容易誘發各種問題,最明顯的比如女性容易長色斑、四肢寒冷、體重過胖過瘦、痛經等。內分泌失調更多地出現在女性的身上,與女性心理不無關聯,因為女性敏感細膩的心理使得她們對於外界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任何一點小事都有可能讓她們焦慮、緊張、悲傷或者憤怒不已。這些情緒的波動,會明顯地影響到人體雌激素的分泌,導致內分泌失調。
《黃帝內經》中反複論述到心理對生理的影響。現代醫學也進一步證實,伴隨著情緒波動而產生的生理變化,很多都與內分泌腺體有關,尤其是當中的腎上腺。腎上腺是人體一對重要的內分泌腺體,它既受自主神經係統支配,又受中樞神經係統的直接調節。情緒產生的時候,腎上腺會起相應的變化,刺激身體分泌多種激素來加固身體防線,激素的降低會直接造成多種與老化相關的疾病,如骨質疏鬆、心髒病、糖尿病、婦科腫瘤等。
腎上腺對於情緒的變化是如此的敏感,情緒稍有變化,可能都會透過腎上腺表現出來,比如有的人頭天晚上生了一晚上的悶氣,第二天可能就會長一臉的小“痘痘”,或者口腔潰瘍等等,這些症狀都是由內分泌失調導致的,而內分泌失調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情緒的變化起伏。
內分泌失調也並非是女性的專利,它對男性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內分泌失調可致使男性腎上腺增生、性欲減退、陽痿,甚至不育等等疾病。研究顯示,長期或重度的緊張會導致精液量、精子數和精子活動能力的下降。緊張的情緒會通過神經內分泌係統在生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對神經內分泌平衡的任何幹擾都可能對生殖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中國古代帝王三宮六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考究、營養均衡,卻依然有很多後繼無人的了。
內分泌係統和情緒是如此的手足情深,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哪一方受了點不愉快,另一方也會瞬間發生變化,以至於我們很多時候分不清是情緒不好導致內分泌失調,還是內分泌失調致使情緒不好?二人互為因果,互相關聯。要想使自己的身體各項功能健康順暢,更好地為自己服務,就必須得小心翼翼地照顧好內分泌係統,在飲食、睡眠、運動等方麵不得粗心大意。
對與內分泌係統關係最為親密的夥伴——情緒,就更需要我們精心調理了,因為情緒的一靜一動,內分泌係統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得知,並且會以最直接的方式給我們以警告。因此,調節內分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保持一分心境的坦然,身體也會展示給你一個會心的微笑。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內分泌是人體生理機能的調控者,它通過分泌激素在人體內發揮作用。因為某些原因,引起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過多或過少,新陳代謝功能紊亂,就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內分泌疾病發生。
中醫治療內分泌失調主要通過調理氣血、化淤散結進行調理。一般是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看其屬於寒、風、暑、濕等外邪中的哪一類,根據實、虛、陰、陽、氣、血等進行不同的調理,中藥可清除體內代謝瘀積,平衡女性氣血,使內分泌係統恢複正常運行。
情緒加油站
女性因為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性,內分泌問題會更加嚴重,要想保持良好的激素水平,需要從各個方麵入手,保證氣血運行通暢,身體健康。首先是飲食上,很多女性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隻求素食,杜絕脂肪,這對身體會造成極大的傷害。飲食的均衡是身體健康的第一保證,女性由於其特殊的生理特征,更要多補充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其次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女性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性,會導致她們出現獨特的情緒表現,所以女性要想身體健康,容顏美麗,一定要主動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尤其是在月經、妊娠期等特殊的日子裏,更要注意及時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
情緒左右食欲
自從失戀後,董顏像變了個人似的。以前開朗愛笑的她,如今坐在一邊可以讓人忘掉她的存在。更不可思議的是,以前對零食視若毒藥的她,如今一回到家裏就不停地往嘴裏塞東西,好像不知饑飽似的,薯片、餅幹、巧克力、奶茶……超市裏能看到的食物,她都會大袋大袋地買回來。一回到家,董顏就坐在沙發上,盯著電視,抱著零食,一直到深夜,也不與人說話。
剛開始的時候,撐得肚子都痛了,她也毫不在意,依然故我。後來,她的朋友看不下去了,死命地將她拉出去玩,可還沒走幾步呢,她就嚷嚷著餓了。朋友們麵麵相覷,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夏天來臨的時候,董顏拿出以前的衣服,發現沒有幾件能穿上的。看著那些自己精心淘回來的吊帶衫、小短褲、漂亮的裙子,董顏又回憶起了曾經跟男朋友在一起的情景,頓時淚如雨下,倒在床上大哭了一場。
哭完之後,董顏發誓要好好地生活,要善待自己,要比以前更加驕傲地活著。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又重新坐在了沙發上,習慣性地往嘴裏填充零食了。從那以後,她就在這種想要控製,可又不能控製的矛盾中輾轉。每每在鏡中看到自己日趨臃腫的身材,董顏都有一種要瘋掉的感覺,然後她就會坐到沙發上,不停地吃東西,吃——已經成了她發泄心中痛苦的途徑。
與董顏失戀後日趨肥胖迥然不同,王佳是越來越瘦弱了,原本還算豐潤的她,如今形容憔悴,頭發枯黃,整個人像是霜打的茄子。男朋友的離去似乎帶走了她的靈魂,留下了一個軀殼。如今王佳是食不知味、夜不成眠。為了讓王佳有一個好的胃口,順利從失戀的陰影中走出來,媽媽每天按照王佳的喜愛變換著花樣做菜,可那一盤盤的美味在王佳的眼裏卻形同無物。她越來越消瘦了,吃的東西越來越少,雖然為了讓媽媽放心,她也強顏歡笑,讓自己吃東西,可再美味的東西在她的嘴裏也味同嚼蠟。到最後,她吃一點東西都覺得惡心、想吐。
兩個原本如花似玉的姑娘就這樣被食欲折磨著。董顏已經成了“大胃王”,身體麵積也越來越大;而王佳呢,整個成了林妹妹,好像一陣風就可以刮跑似的。她們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同樣的失戀,會導致食欲的極端變化?
失戀會帶給一個人嚴重的心理創傷,為此而自殺者不在少數。它會讓人在食欲上產生這麼大的變化也不足為奇,因為失戀對人的情感傷害很大。實際上,生活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麻煩事,都有可能會讓人食不知味。而一件小小的開心事,又可能讓人胃口大開。比如說你回到家裏,看到一向懶惰的老公突然很勤快地把家收拾得一塵不染,並且笨手笨腳地做好了飯。雖然飯菜的味道不怎麼樣,相信你也會胃口大開。正當你吃得高興的時候,老公小心翼翼地告訴你說,婆婆要來家裏住段時間,你一直不喜歡那個隻疼兒子不疼媳婦的婆婆。這時候,你還有胃口把飯吃完嗎?可見,情緒直接控製著一個人的食欲。
生活中因為情緒而影響食欲的事例不勝枚舉,絕大多數人都有因為心情不好而吃不下飯的時候。為什麼情緒會影響到食欲呢?這是因為人的下丘腦有一群專管食欲的神經細胞,叫食欲中樞。食欲中樞受大腦控製,當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大腦會將這一信息傳遞給胃腸道,胃腸道就會減慢或者停止運動,進而將這一信息反饋給食欲中樞。所以,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就會食欲大增。而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茶飯不思。古人雲:“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也是說明情緒與飲食之間的互相關聯。
也正是了解到情緒與食欲的關係,所以人們想方設法讓進餐的氣氛更加和諧、融洽,比如在餐廳的裝修,餐盤的花樣、顏色,食物的色香味等方麵下工夫,燭光晚餐更是調節人們情緒的極致表現。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主動尋求快樂的心,隻有善於發現美,善於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真正地擁有好心情,才能吃得香、睡得甜。
解開你的情緒密碼
食欲不振是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經常會出現的現象。食欲不振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多發生於情緒不佳、睡眠不足、疲倦、食品單調等情況時,大多持續時間較短,當情緒恢複正常之後,食欲也會自然恢複。
但是病理性食欲不振卻不一樣,它可能是疾病的早期信號。如果近期突然出現無明顯誘因且持續時間較長、不易恢複的食欲不振並伴有其他症狀時,要提高警惕,及早去醫院檢查,杜絕後患。
情緒加油站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饑餓感是身體消耗過程中的自然現象,若是長時間情緒不好不想吃飯,或者忙碌起來忘了吃飯,這對身體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吃飯之前保持良好的情緒,將進餐的氛圍布置得更溫馨舒適一些,注意飯菜的色香味,這些都可以增進食欲。很多人都會發現,多人進餐,會吃得更加愉快。所以,盡可能地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吃飯,有利於培養家人之間的感情,也能打開自己的胃口。即使自己不餓,陪著家人坐一起喝杯水,說說話,也能增進家人的食欲。
壓抑導致糖尿病加重
糖尿病是一種很難治愈的慢性疾病,發病原因與遺傳、環境、飲食等因素都有關係。其中飲食因素大家最了解,人們都知道過多地攝入高糖食物會導致肥胖,誘發糖尿病。可誘發糖尿病的,除了飲食、遺傳之外,情緒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劉福剛過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正處在人生負擔最重的時期。好在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如今是一家國有企業的工程師,父母都有退休金保險金,妻子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經濟上倒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妻子發現,劉福煙抽得比以前厲害多了,而且本來就內斂的他,現在幾乎一言不發。原來,劉福所在單位最近有很多人下崗,雖然下崗的都是基層員工,可他總是不由自主地擔心,怕這事會落到自己頭上。劉福覺得自己平時不愛說話,也不愛求人;更不會像公司的同事似的,跟公司的領導處得像兄弟一樣,萬一有什麼事,那還不是領導一句話。
因此,他天天擔驚受怕,唯恐不幸降臨到他身上。再加上父親舊病複發,躺在醫院裏,他身為長子,處在這樣一個關口上,也沒法親自照顧,雖然他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了,但還是覺得有所虧欠,這些他甚至連妻子都沒有說,全都壓在心裏。
過了沒多久,他就覺得渾身難受、體力不支、口幹舌燥,總覺得哪裏不對勁,去醫院一檢查,血糖明顯升高。醫生跟他說,再不嚴加控製,極有可能引發糖尿病。這下,劉福更緊張了,要是自己也得病,那可怎麼辦啊?雖然醫生警告他要注意合理飲食,不要抽太多的煙,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可劉福哪裏做得到,他的煙癮越來越大,焦慮也越來越深了,他愁得頭發都白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