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戰略管理是以企業財務戰略為對象的管理活動,是企業財務戰略製定直至實施全過程的管理。它是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方麵。本章以財務戰略的基本概念作為基本分析框架,對財務戰略的股東價值、代理理論、管理層激勵、利益相關者、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進行了分析,從而將傳統財務控製提升到財務戰略控製的高度。
1.1財務戰略概述
本節要點
1.財務戰略的定義及特征
2.財務戰略的基本構成
3.財務戰略的環境分析
由最早的賬房先生到所謂的公司未來價值設計師和管理者,企業財務主管部門的角色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企業資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與財務戰略選擇的趨向密切相關,企業經營戰略的實現與管理效率也由此能看出。當一批中國企業的先行者在為謀求海外發展而努力拚搏前行時,國內的很多企業甚至還沒有清晰地認識到企業的商業版圖和未來已深受財務戰略的影響。
一般來講,企業的某種財務戰略都是基於特定條件而製定的,可謂千人千麵,難以進行標簽式的分類。不僅企業類型不同,同一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也不一樣,因此財務戰略管理和選擇方向都是不同的。
全球視角
三星進入半導體行業時,和英特爾、Micron兩家公司建立的聯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最初,英特爾等聯盟公司在技術轉讓中都想把自己的技術優勢保留下來。全球技術有一個俱樂部,隻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才能加入。雖然三星有足夠的資金,但卻缺少技術。通過反複分析,三星財務部門決定動用財務資金開發技術,實施“以資金換技術”的財務戰略,隻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有更大的發展。在三星公司開發一部分技術後,行業裏很多半導體公司紛紛尋求與三星的合作。因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想法:與其看它逐漸長大變成一個對手,不如互相交換技術而做好朋友。
無疑,三星公司在企業發展初期這一特定曆史階段采用“以資金換技術”的財務戰略是明智的。下麵,我們對財務戰略的基本特征和構成要素等具體內容加以介紹。
1.1.1財務戰略的定義及特征
財務戰略是指企業為了謀求長遠的發展和加強財務競爭優勢,根據企業發展目標和資金運動規律,充分考慮和分析企業內外環境因素的變化趨勢及其對財務活動的影響基礎上,謀求企業資金平衡和有效的流動,統籌規劃企業未來財務活動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的基本途徑和策略所作所做的全局性、長遠性、係統性和決定性的謀劃。
財務戰略是加強企業財務競爭優勢,謀求企業資金平衡和有效的流動以及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分析企業內、外環境的影響因素方麵,對企業資金的全局性、長期性和創造性的流動發展。
財務戰略在財務管理方麵上的應用所顯示的特征與延伸上建立在戰略理論基礎之上的,不僅充分體現了財務戰略的“戰略”共性,而且突出了財務戰略的“財務”個性(統改)。
1.1.2財務戰略的基本構成
企業財務戰略,由以下因素構成。
另外,構成財務戰略的籌資戰略、投資戰略、利潤分配戰略、財務結構戰略又由以下核心內容組成:
企業財務戰略的運用與實施受多種因素影響。接下來,我們看一下企業財務戰略的環境分析。
1.1.3財務戰略的環境分析
財務管理戰略在企業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企業發展戰略也是從財務管理中發展而來的。企業財務戰略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充分認識現有資金市場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財務狀況綜合考慮企業的投資方向,選擇有效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全麵保證資金需求量,以最佳的資金利用效果來促進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一個企業總體財務戰略目標的實現,企業未來長期穩定發展是首要問題。它應該具備未來風險防範意識。企業財務戰略選擇必須在考慮經濟周期波動的情況下,還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從而看清清楚地知道企業處於何種發展階段和應該選擇企業何種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從而以便於根據企業的現有狀況及時調整戰略,從而保持企業旺盛的生命力。
企業財務戰略的確定,首先要需要分析企業的內外部的財務環境,具體包括。
為了適應複雜的環境,企業應在總體戰略的指導下,製定出適合企業特點的財務戰略。
工具企業的財務環境檢測
在所選擇的分值前麵打鉤,選擇完畢時把分數加總,再根據分值在“得分情況”欄找到你企業財務環境的結果評議以及改進建議,這樣你就會對自己企業的財務環境有個大致的了解。
案例討論關於中小企業的一次財務戰略調查——融資需求調查本案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某市54家具有代表性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財務戰略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的內容包括企業財務戰略的三個主要部分:融資需求、籌資方式、資本結構。
本次調查共發放6054份調查問卷(每個企業一份)(上麵提到的調查對象是54家),收回有效問卷54份。在被調查的對象中,董事長占65%,財務總經理占20%,財務副總經理占5%,非財務副總經理占10%。調查結果如下。
1.在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調查中。
第一大融資需求第二大融資需求
設計問題:貴公司有融資需求嗎?如果有,希望通過融資來解決哪些問題?
調查結果:63%的企業將擴大生產列為第一大融資需求,37%的企業將擴大生產列為第二大融資需求。這是大多數成長型中小企業實行擴張型投資戰略的必然要求。
另外,35%的企業將更新技術(或研發)列為第一大融資需求,65%的企業將更新技術(或研發)列為第二大融資需求。這與成長型中小企業內部投資重點的戰略選擇是一致的。
2.在籌資方式上,調查結果如下。
設計問題1:貴公司首要融資方式如何選擇?
調查顯示:56%的企業將向銀行貸款列為首要的融資方式,26%的企業把引進外資作為首要的融資方式。
設計問題2:在需要長期資金時,貴公司是否願意通過出讓一定股份的方式獲得?
調查顯示:有16家願意通過出讓一定股份的方式獲得長期資金,占接受調查企業的31%;有8家表示無所謂,占接受調查企業的14%;有30家表示不願意,占接受調查企業的55%。
3.在對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問題調查中。
第一項共有50家調查對象,第二項共有25家調查對象,第三項共有28家調查對象,不知道該數據是否具有可比性,請確認。
案例提示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擴大生產規模成為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需求,更新技術(或研發)也是中小企業的一個重要融資需求;中小企業的籌資方式一般是偏重於向銀行貸款,其財務風險意識比較強,大多會有意識地安排長期資本結構。低風險是相當一部分企業在籌資方麵首要考慮的問題。
討論題目
1.從財務戰略角度看,大多數中小企業在籌融資方麵表現出什麼特點?
2.本案例中小企業財務戰略的特點存在什麼優勢或劣勢?
3.結合本節內容,分析一下中小企業在實施財務戰略方麵還存在哪些問題,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思考
1.結合所學內容,簡述企業如何建立一個財務管理權力製衡機製,在關鍵的位置上做到不矛盾,不重合。
2.根據本企業財務戰略的具體內容對企業的財務業績進行深入分析。
1.2股東價值
本節要點
1.股東價值的創造途徑
2.提高股東價值的方法
股東價值是指企業通過掌握新信息技術,努力降低成本,探索業態規律,將發展與優化相結合,為股東創造合理的商業利潤。財務戰略的重要部分和使命之一就是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
全球視角
吉百利曾公開承諾,致力於提高股票持有者的價值。公司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每股每年收益增加10%,創造至少1.5億元的現金流,力爭每隔4年將股票持有者總體收益翻一番。結果,公司近乎實現了這些富有挑戰性的目標:潛在收益每股增加11%,現金流平均達2.52億元,股票所有者總體收益提高了84%。吉百利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增加股東價值並非最終目的,之後,公司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力爭在強大的品牌基礎上獲取穩固而持久的市場地位。由於完全以市場為中心,吉百利創造了異乎尋常的股東價值。在下一個4年計劃裏,公司仍致力於股東價值的創造。不過,與此同時,它更加關注增長和管理,即通過革新實現營利性的增長,同時擴展產品的有效性。
1.2.1股東價值的創造途徑
現在很多企業都注重短期經營業績,有時僅把精力放在季度經營效果上。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忽視了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這一關鍵問題。從企業發展經驗中得知,為股東創造價值時應該同時考慮短期和長期的結果。
要創造股東價值,企業管理層需要做出如下決定可選擇的途徑有以下種。
上述建議隻有進行資產分析後才能執行。因為,隻有了解價值產生和破壞的地方,才能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更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企業必須能夠辨別未來的價值機會。
了解股東價值的創造過程之後,有必要對股東價值的提高方法進行分析和探討,因為它關係著股東價值的順利提升。
1.2.2提高股東價值的方法
1.走出常見的誤區
對於如何提高股東價值,很多中小企業很容易走入一些誤區。下麵就來看看你的企業是否走入了這些誤區。
請在你選擇的觀點前打鉤,測試完畢後,算出各種觀點你所投出的票數,再在表中的“檢測說明”欄找出測試結果。
2.選擇衡量成功的準則股東價值的衡量
創造股東價值的方法和方式隻有在被管理層接受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企業必須選擇正確的衡量成功的方法,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衡量:外部方麵股東價值增加的衡量和內部方麵股東價值增加的衡量。企業還可以將兩者聯係起來。它的作用是用來幫助企業聚集、監督和分析其成敗,然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鞏固成功。
3.建立價值創造能力
建立價值創造能力是勢在必行的。一個企業隻有懂得辨別機會,並以組織能力支持新近發現的價值機會,才能獲得持續的價值改善。
4.克服舊有習慣
要建立股東價值的心態,克服代理人(代理理論在下節中將作概述)效應。企業站在股東利益一致性的角度來衡量和獎勵業績時,就會發現財務管理者在思考和行動的方式上更像企業所有者。轉變思路的關鍵之處在於衡量資金投資回報必須超過其資金成本,且財務管理者對此必須有全盤的認識,為此他們才可以盡其所能地對結果施加影響。隻有將注意力集中在增量回報的管理上,才真正能夠創造利潤。
5.與社會更好地溝通
外界輿論對股東價值有顯著影響,因此,管理團隊必須審視資本市場對其表現的期望,決定實現當前目標能否轉化為股東的優厚回報。為了不被社會曲解,每季宣布盈利贏利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合適的、非財務性的衡量指標,反映企業的財務戰略。管理團隊應該將其已經決策的財務戰略更多更透明地向投資者彙報。因為這類信息可能是未經審計、更具柔性的和非量化的,因此,管理團隊的可信度對於一個企業的成功愈來愈重要。
你的企業是否重視提升股東價值,利用以下工具進行測試便可以知道企業在這方麵的情況。
工具企業股東價值自薦檢表
在所選擇的分值前麵打鉤,選擇完畢時把分數加總,再根據分值在“得分情況”欄找到你企業股東價值自檢表的結果評議以及改進建議,這樣你就會對自己企業的財務環境有個大致的了解。
此外,還有少數類型的公司如初建期的高科技公司和受到資本嚴重限製的公司,它們很難忽視市場對短期業績的壓力。但是,很多公司都可以靈活運用這7條原則更好地發揮自己創造股東價值的潛力。
案例討論不可忽視任何一個客戶
飛利浦前任CEO科爾·本斯特一上任就宣稱公司決策將以創造股東的價值為中心。第二年,他興奮地宣布:“我們已經向股東提供的回報大約為715億歐元,同時將已發行股票的數量減少了8%。本年度股價上漲136%,市值增加240億歐元!”對飛利浦當年的決策仔細分析後發現,年度最大收入主要是來源於旗下的寶麗金唱片娛樂公司,同時,飛利浦也涉足多元化業務。毫無疑問,本斯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增加股東價值。可是,在業績改善的背後,飛利浦的資金運作、銷售量及客戶滿意度等方麵出現了一些問題。
飛利浦執意尋求財富,集中關注股東價值,卻並沒有產生更高的利潤,致使其股價之後一路下跌。
案例提示
創造股東價值本身無可厚非,但一定要記住股市和股東是公司發展的因素,但銀行、供應商、雇員以及客戶也是同樣重要的。一個成功的公司必須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在股東、雇員、客戶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實現共贏。
討論題目
1.飛利浦實現股東價值的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2.結合飛利浦案例分析實現股東價值與公司健康發展相結合的必要性。
思考
1.結合企業當前情況,試述本企業在實現股東價值方麵存在的優勢和劣勢。
2.結合所學內容及你企業的現狀,分析你的企業是否重視提升股東價值,並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議。
1.3代理理論
本節要點
1.代理理論的具體內容
2.經理人作為代理人的自利行為
財務戰略的實施離不開代理理論。作為財務戰略的重要部分之一,代理理論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籌資方式和不同的資本結構下其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才能降低代理成本從而提高公司價值。
全球視角
花旗集團的桑迪·威爾總是在想辦法降低成本,嚴格監控支出,投資也減少到最低,因為這樣的企業代理成本比較低,利於企業財務戰略的實施;反之,普萊美利加公司的蔡吉拉德所有項目的支出都很大,特別是出差與娛樂的支出,這類企業的代理成本比較高,不利於財務戰略的實施。
代理理論就是要設計出一係列契約,給代理人以激勵和約束,使其行為與委托人的期望相一致,從而降低代理成本。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代理理論的構成要素。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代理理論的具體內容。
1.3.1代理理論的具體內容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法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一種法律製度。
代理關係的主體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三者之間包含了三種關係:一是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代理權關係;二是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實施法律行為的關係;三是被代理人與研究不同籌資方式和不同資本結第三人之間的承受代理行為法律後果的關係。其中,代理人是代替被代理人實施法律行為的人;被代理人是代理人替自己實施法律行為的人;第三人是與代理人實施法律行為的人。
從代理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出代理具有以下幾方麵的特征:
①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來實施法律行為的;
②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進行意思表示;
③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具有獨立的意思表示;
④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負責。
代理理論最早是在1976年由詹森和麥克林提出了的,代理理論,這一理論就是人們後來所說的契約成本理論。一個企業的資源提供者與資源使用者之間產生的契約關係都會涉及代理理論。按照代理理論,委托人就成為經濟資源的所有者,代理人成為負責使用以及控製這些資源的經理人員。
根據代理理論的設計,如果經理人員本身就是企業資源的所有者,他們就獲得了企業全部的剩餘索取權,經理人員知道他們努力為自己而工作,這種工作環境下,代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管理人員想從外部吸取新的經濟資源,而采用發行股票的方式,管理人員就有提高在職消費的動機,就會自我放鬆並降低工作強度。顯然,如果企業的管理者是理性經紀人,其表現行為與原先自己擁有企業全部股權時相比將有顯著的差別。如果企業不是通過發行股票,而是通過舉債方式取得資本,代理問題也同樣存在,隻不過表現形式略有不同。這就形成了如詹森和麥克林所說的代理問題。
詹森和麥克林將代理成本共分為監督成本、守約成本和剩餘損失三個部分。管理者可能會因為過度消費或自我放鬆而發生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外部股東為了監督他們的這種行為而發生的開支,稱為監督成本。代理人為了得到外部股東信任而發生的一係列自我約束支出稱為守約成本;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不一致而引發的其他不必要開支與損失,就是剩餘損失。代理理論還認為,代理人擁有的信息比委托人的多,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委托人有效地監控代理人,很難看出代理人是否適當地為委托人的利益服務。
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很理性,他們之間代理契約的約束力能使彼此財富最大化。代理人出於自我尋利的動機,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將會利用一切有利機會。例如,為自己購置高級轎車,去著名旅遊區商務旅行等。如果在委托人((業主))和代理人((經理))的契約關係中,沒有一方通過損害他人的財富為代價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就算達到“帕雷托最優化(Pareto optimal)”狀態了。也就是說,在有效的市場環境中,那些利用機會而損害他人利益的人或集團最終要承擔其行為的後果。例如,一個信用等級不高的借款人很難借到款項,一個聲望不怎麼好的經理將很難在有效的經理市場上謀取到一個理想的職位,在會計服務市場上,一家曾經注銷或由中國證監會通報批評過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能丟失大量客戶。
委托人和代理人為了獲得契約程序上利益的最大化,他們都會發生契約成本。委托人會支付一定的監督費用來降低代理人“磨洋工”的風險,如外部審計財務報表的成本。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代理人會發生守約成本。例如,代理人想向委托人((業主))證明他們誠實、有效地履行了代理職責而發生的成本。
在西方的一些實證研究文獻中可以看到,委托人監督代理人的費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代理人所取得的薪水。代理人出於自身的利益,需要設置內部審計之類的監督服務部門,以便讓委托人充分了解經理人員的努力程度,達到降低委托人對管理報酬做出逆向調整的風險。
我們可以從“聯合確定基數法”理論的核心思想內容和實施結果中得知:財務總經理隻有報出通過實現企業的最大利潤指標,才能實現個人獎勵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