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免疫科疑難病診斷》病例分析
【病例一】
幹燥綜合征合並類風濕關節炎:反複發熱、關節腫痛、皮膚變黑4年,加重伴尿瀦留10天。
1病例的基本情況和治療難點介紹
(1)主訴:間斷發熱,皮膚粗糙變黑及多關節腫痛4年餘,加重伴尿瀦留10天。
(2)病史:患者屈XX,女性,25歲,緣於4年前懷孕5個月時無明顯原因出現全身皮疹伴低熱,皮疹消退後漸出現全身皮膚變黑、粗糙。分娩2個月後出現高熱(最高至40℃)及多關節腫痛,就診於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給予強的鬆、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等藥物口服,病情一度緩解,激素減量過程中病情出現反複,再次就診於河北醫大二院,給予非甾體類消炎藥、強的鬆、甲氨喋呤等藥物應用,病情仍不穩定,之後輾轉就診於當地多家醫院,病情始終無明顯好轉。近10天來患者多關節疼痛加重,以左髖關節疼痛最為明顯,臥床不起,且出現尿瀦留,當地診所給予留置尿管及膀胱衝洗,無其他特殊治療,為求明確診治,於2008-11-26入我院。病程中患者皮膚變黑及粗糙漸進加重,晨僵、口幹明顯,進食較幹食物需用水送下,閉經1年,出汗較多,無反複口腔潰瘍、光過敏、脫發及肢端遇冷變色等症狀,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3)入院查體:臥位,精神萎靡,中度貧血貌,全身皮膚粗糙,局部脫屑,麵部兩頰淡黑色斑,四肢、軀幹遍布陳舊性色素沉著斑,骶尾部7厘米x3厘米大小潰瘍,部分結痂,頸前可觸及多個黃豆大淋巴結,雙眼瞼浮腫,二尖瓣區、主動脈瓣區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肝髒肋下3厘米可觸及,輕觸痛,脾髒肋下6厘米可觸及,留置尿管,引流通暢,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變形,雙側腕關節僵直,左髖關節屈曲位,活動受限,左下肢強迫外展位,雙足麵輕度指凹性浮腫。舌幹紅,苔少,脈細澀。
(4)輔助檢查
①血常規:HGB52g/L,PLT395×109/L尿常規無異常,r-GT21.8U/L,血清Fe7.49μmol/L,IgG46.4g/L,CRP17.8mg/L,ESR147mm/h,RF20~40IU/mL,ANA1:1000(+),抗-SSA(+),抗-SSB(+)。
②X線示:右骶髂關節變窄,關節間隙部分消失,雙手諸掌、指骨,包括腕關節普遍疏鬆脫鈣,指骨旁見層狀增生;左下肺第三、四前肋間見斑片狀增高影;雙髖關節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麵下可見囊性改變。
③心髒彩超:左室增大伴二尖瓣輕度關閉不全,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
④腹部彩超:肝界下移(肋下3.6厘米),脾大(肋下6.7厘米,厚約4.9厘米)。
⑤心電圖:T波異常(考慮前側壁心肌缺血)。
(5)病例特點
①青年女性,懷孕過程中起病,分娩後病情加重,病情漸進發展,病程較長。
②以發熱、皮膚色素沉著、關節腫痛起病,病程中出現晨僵、口幹、閉經、尿瀦留,皮膚症狀漸進加重。
③發熱最高至40℃,發熱時未伴有明顯惡寒及皮疹。
④皮膚色素沉著明顯,淺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多關節腫脹、壓痛、變形,雙眼瞼及雙下肢浮腫。
⑤中度貧血,血小板升高,免疫球蛋白(IgG)明顯升高,血沉、C反應蛋白升高,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滴度升高,抗-SSA、抗-SSB陽性;多關節破壞、骨質疏鬆、畸形;肝脾增大。
⑥既往外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應用強的鬆、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等藥物治療有效,減量後出現病情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