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藥物治療,中西結合療效更佳(1)(2 / 3)

4幹燥綜合征

脾胃陰虛證治法:健脾益腎,養陰潤燥。肝腎陰虛證治法:滋補肝腎,清肝明目。

5骨關節炎

如瘀血阻滯證。臨床表現:腰膝疼痛,疼痛夜甚,或呈刺痛,活動受限,行動困難,舌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方藥:桃仁四物湯加減。

6痛風

濕熱痹阻,熱傷血分證。臨床表現:起病急,關節紅腫疼痛,疼痛劇烈難忍,或伴有發熱、口渴、心煩,舌紅苔黃厚,脈滑數。治法: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方藥:四妙散合犀角散加減。

中醫流派眾多,治療各類風濕疾病的思路、手法也各有千秋,但萬變不離其辨證施治的宗旨,患者可對應證候,結合醫生的診斷,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西醫聯合用藥的優點

中西醫聯合用藥目前在我國風濕病治療中已逐漸展開。所謂聯合運用中西藥,就是患者在發病過程的不同階段,分別使用中藥和西藥,從而提高對疾病的康複率。

在風濕病的用藥中,西醫西藥作用機理常常較為明確,作用較強,但其作用靶點多是單一的,且毒副作用也大,而中醫中藥雖然殺死殺傷風濕病毒的能力較弱,近期療效較差,但其作用是多靶點、多環節的模式,多靶點、多環節地調節疾病過程中的病理生理變化而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樣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遠期效果較好。在風濕病藥物治療中,有機地將西醫治療手段和中醫中藥治療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有效地殺滅病變細胞,而且還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生存質量,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降低複發率等。

中西醫作為人類防病治病的智慧結晶,既有各自的優勢與特色,又有各自的局限與不足,進行互融與滲透、互補與借鑒也就成為勢所必需。具體地說,中西藥合用的優勢包括以下幾方麵。

1辨證治病,作用協同,增強療效

許多風濕病患者在經過中西藥聯用後,都能很好地提高療效,有時還可以很顯著地呈現出中西醫藥物在各自治療領域內的積極效果,如西藥有效治療急性風濕病症,而中藥則能通過調理抑製風濕病漫長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病症。

2降低藥物的毒副反應

眾所周知,西藥大多是化學物質,西藥裏的某些化學藥品或提純品,成分單一,治療風濕病時作用明顯,但毒副作用較大。目前我國醫學界通過西藥與中藥相互搭配的方法治療風濕病,既提高療效又減輕毒副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減少藥物劑量,縮短療程

中西藥兩種藥物同時使用時,其在風濕患者體內的藥力同時發揮,表現到治療效果上則是事半功倍,可以加速病情的恢複,從而能減少原來單一用藥時中藥或西藥的劑量,縮短治療療程,加快康複進程。

西藥分清通用與專用

風濕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病程有的會綿延終生,藥物治療是目前為止最基本、最主要的治療途徑。風濕病治療藥物按其適用範圍可分為通用藥物和專用藥物兩大類。通用藥物適用於多種風濕病,專用藥物隻適用於個別疾病。目前治療慢性炎症的通用藥物很多,按化學結構和藥理作用特點可分為甾體類抗炎藥、非甾體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細胞毒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等。非甾體抗炎藥物的品種多,從水楊酸類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到萘普生、雙氯芬酸、美格昔康,臨床上常用的有數十種,它用於抗炎、止痛緩解症狀,是基本的對症治療藥物。

而專用藥物,則是針對個別風濕病症所使用的藥物。例如丙磺舒、別嘌呤醇、秋水仙堿等藥物專治痛風;治療係統性紅斑狼瘡的專用藥物有非類固醇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抗瘧藥等。

藥物治療不論其目的性為何,都不可能是100%有效的,因此患者有必要分清通用藥物和專用藥物的用法。

10早期治療聯合用藥

風濕疾病的發病機理比較複雜,目前學界也尚無明確定論,所以,對它的治療,單一用藥很難達到健康標準。以類風濕關節炎為例:對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是否需要聯合用藥尚存在一些爭論,有學者認為有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使用單種藥物即可控製症狀,如果采用聯合用藥,療效不一定會增加,反而會增加副作用;而有的學者認為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非常重要,這一時期滑膜炎的緩解程度將對整個預後產生重要影響,所以主張聯合用藥以達到關節滑膜炎症的最大緩解。

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種類很多,分類也多,我國將其分為四類:一線藥物、二線藥物、三線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

1一線藥物

一線藥物包括水楊酸類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它們的治病原理主要是通過抑製環氧合酶(COX)作用,分解炎症反應,從而減少前列腺素和緩激肽水平而緩解疼痛。非甾體抗炎藥有著十分廣泛的臨床應用,但由於不同患者對此類藥物的反應各不相同,因而患者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切勿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