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寶貝全家人(2)(3 / 3)

一般來說,癲癇病人在發作前有先驅自覺症狀,如感覺異常、胸悶、上腹部不適、恐懼、流涎、聽不清聲音、視物模糊等。因此,患者本人在預感到癲癇發作前應盡快離開如公路上、水塘邊、爐火前等危險境地,及時尋找安全地方坐下或躺下。患者的家屬也應學會觀察病人發作前的表現,以便盡早作出預防措施,防止其他意外傷害的發生。在病人未發作起來時立即用針刺或手指掐人中、合穀穴位,有時可阻止癲癇發作。

癲癇小發作時,患者表現為短暫的意識喪失,通常隻有幾秒鍾,沒有抽搐痙攣,臉色發白或發紅,小孩表現為原地打轉等,一般容易被人忽視。局限性癲癇通常表現為局限性的手、腳、麵部等處的痙攣抽搐。發現有上述表現的一定要送醫院接受檢查治療,按醫囑堅持服藥。

癲癇大發作時,病人表現為腿部痙攣抽搐,頭部後仰,大叫一聲摔倒在地,全身肌肉呈強直性收縮、痙攣,嘴巴緊閉,兩眼上翻,強直期一般持續數秒至半分鍾,轉為陣攣期,此期全身肌肉呈有節律的強烈收縮,呼吸恢複,隨呼吸口中噴出白沫或血沫,尿失禁,一次發作持續2~3分鍾,多的可達7~8分鍾。當病人發生全身抽搐前將要倒地時,患者家屬或救助者若在附近,要立即上前扶住病人,盡量讓其慢慢倒下,以免跌傷。同時,趁病人嘴巴未緊閉之前,迅速將手絹、紗布等卷成卷,墊在病人的上下齒之間,預防牙關緊閉時咬傷舌部。

對於已經倒地並且麵部著地的,應使之翻過身,以免呼吸道阻塞。此時若病人已牙關緊閉,不要強行撬開,否則會造成病人牙齒鬆動脫落。然後救助者可解開病人的衣領和褲帶,使其呼吸通暢。為防止病人吐出的唾液或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救助者或家人應始終守護在病人身旁,隨時擦去病人的吐出物。

病人抽搐時,不可強行按壓其肢體,以免造成韌帶撕裂、關節脫臼甚至骨折等損傷。也不要強行給其灌藥。癲癇發作中,為免使病人再受刺激,不要采用針刺、指掐人中的搶救方法。更不要用涼水衝澆病人。

少數患者的大發作,可接連發生,在間歇期間仍是神態暈迷,表現為癲癇的持續狀態。這是該病的一種危重情況,如不及時搶救,可出現腦水腫、腦疝、呼吸循環衰竭直至死亡的嚴重後果。一旦發生癲癇的持續狀態,可先給一次較大劑量的藥物,然後盡快將病人送往醫院搶救。

當病人全身肌肉抽搐痙攣停止,進入昏睡期後,應迅速將病人的頭轉向一側,同時抽去其上下牙之間的墊塞物,讓病人口中的唾液和嘔吐流出,避免窒息。此時病人的全身肌肉已放鬆,可將其原來的強迫姿勢改為側臥,這樣可使病人全身肌肉放鬆,口水容易流出防止窒息,同時舌根也不易後墜而阻塞氣道。並注意病人保暖及周圍環境的安靜。

病人睡醒後,常感頭痛及周身酸軟,對發作過程,除先兆征外大都並無記憶。救助者及家屬均不要向其描述倒地抽搐時的“可怕”場景,以免增加其精神負擔。給病人的飲食應注意清淡,避免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九)中暑的急救

當人們在夏季長時間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或停留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中,以及在炎熱的天氣裏長途行走過度疲勞等情況下,均容易發生中暑。

在上述條件下,一旦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暈、胸悶、惡心、全身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時,應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此時,要盡快離開高溫潮濕的環境,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坐下休息,喝些糖鹽水或其他飲料,在兩側太陽穴擦些清涼油,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多可恢複。

當救助者發現有人中暑倒下時,要根據病人不同的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如果是因為在強烈的陽光下或悶熱的環境中停留時間過長,表現為麵色潮紅、皮膚發熱的病人,要根據現有條件給予降溫處理。迅速將病人抬到陰涼通風的環境下躺下,頭稍墊高,脫去病人的衣褲,用紙扇或電扇扇風。同時用冷水擦身或噴淋,以加快病人體內熱量的散發。有條件的可用酒精擦身加散熱。也可將冰塊裝在塑料袋內,放在病人的額頭、頸部、腋下和大腿根部。若無電扇冰塊等降溫條件,也可將病人直接浸泡在河水或海水之中降溫,救助者始終保持病人頭部露出水麵,以防病人溺水。

上述降溫處理時間不宜過長,隻要病人體溫下降並清醒過來即可。為避免皮膚很快冷卻引起皮下血管收縮,妨礙體內熱量散發,救助者還應不時按摩病人的四肢及軀幹,直至皮膚發紅,以促使循環血液將體內熱量帶到體表散出。

神誌清醒者,可喂以清涼飲料、糖鹽水及人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氣水等清熱解暑藥。若病人昏迷不醒,則可針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位於鼻唇之間中上1/3交界處)、內關(位於手腕內側上方約5厘米處),以及合穀(即虎口)等,促使病人蘇醒。

出現嘔吐的,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嗆入氣管引起窒息。對於高燒不退或出現痙攣等表現的病人,在積極進行上述處理的同時,應將其盡快送往醫院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