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谘詢與治療行業中有著眾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療法,旨在通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為矯正”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方式。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為補充的。
(二)心理健康輔導
心理健康輔導是指心理輔導者與受輔導者之間建立一種具有谘詢功能的融洽關係,以幫助來訪者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並克服成長中的障礙,改變自己的不良意識和傾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邁向自我現實的過程。
1.輔導形式
1)門診輔導
即在心理谘詢室坐等來訪者上門谘詢,一周集中固定時間進行
若在谘詢時間外有來仿者,也接受谘詢。
2)書信輔導
即通過書信交流形式進行心理輔導。操作簡單,運用方便,非常適合對自己的心理障礙有顧慮,比較膽小、怯懦的人群,這種谘詢方式隨時進行,及時回複。
3)電話輔導
公布辦公室電話、與輔導對象通過電話進行溝通。
4)專欄輔導
專欄谘詢是結合實際,通過廣播、報紙等形式對群體的典型心理輔導進行解答。這可充分調動輔導對象共同完成。廣播則可根據實際隨時進行。
5)開展團體心理講座
即針對團體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當麵集中指導和谘詢。結合群體對象的實際開展團體輔導項目。
(三)孩子心理健康的標準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標準大致有如下幾方麵: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言行等方麵。
有的幼兒喜歡在入睡時由母親撫著、有的偏愛吃某類零食等,這也屬於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並非心理疾病。良好的個性包括: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無怪癖、無惡俗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樂觀、謙讓、樂於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隻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麵來測定。
正常的心理素質:無過分畏懼、驚恐、焦慮表現,喜怒哀樂表諸於色,活潑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反之,常常表現出過度恐懼、多動態症、強迫症、狐獨症、憂鬱症以及偏執傾向等,說明孩子的心理素質並非良好。
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尤其是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更會顯得好奇興奮、念念不忘。如果一個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都顯得漠然冷淡,那麼孩子的心理便有問題。
善於與人交往善於與同齡人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能與人平等、友好、和諧地相處,無猜忌,無嚴重的嫉妒心理,無明顯的淩弱欺小行為等。
常見心理問題的一般特征
1.心理疲勞:經過緊張的壓力事件後,感到驚慌,心緒不寧,對事物有一種無力應付的感覺(自信心滑坡)
2.一般性焦慮:表現為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憂心忡忡。具有情景性事件性,隨事件結束而消除。
3.一般性抑鬱:對於目前來說,全球性患抑鬱的人數增加,以至於世界衛生組織就危機(自殺)幹預問題專門召開了幾次會議。主要表現在遭受心理挫折後,覺得幹什麼都沒有意思,無精打采,疲乏無力,情緒消沉,有一種悲觀厭世的感覺。
4.自我關注:在心理正常的情況下,他們關注的是他周圍的世界,對外界有無窮無盡的興趣。而出現問題的時候,人關注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理總是如何才能解決,自己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總是並對此感到困惑,但又找到答案。
5.心理固執:個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某種想法困擾,不知如何處理,又無法排解的心理現象。在心理正常的情況下,人心理活動的中心是不斷變化的,即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思考的問題也會變化。但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則表現為,在不同的情景中往往總是在思考同一個消極的問題,總在進行著消極的心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