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心理健康的3個標誌(2 / 3)

2.不良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是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升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

1)時間短暫。此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

2)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隻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彙。

3)能自己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盡快得到調整。

3.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方麵(或幾方麵)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

1)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2)針對性。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信維及動作行為),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3)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焦慮者(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於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誌)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1)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成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複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誌減退等等。

2)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製係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製人體各個係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係統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症狀;影響心血管係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影響到內分泌係統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3)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裏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需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複。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複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在中國,目前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據調查,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

缺乏從事心理谘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專家建議,當你遇到生活中的困擾,準備走入谘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谘詢與治療經驗,閱曆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谘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