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五味論》
古文翻譯
食物進入人體後,五味分別入相應的髒腑經絡,若飲食不當會誘發相應病症。如酸味入筋,食用過多,會引起小便不通。鹹味入血分,食用過量,能引起口渴。辛味入氣分,食辛昧太過,可引起內心空虛感。苦味入骨骼,食苦味太多,會使人發生嘔吐。甘味入肌肉,過食甘味,會使人感到心胸煩悶。
滋補陰精
內經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素問·生氣通天論》
古文翻譯
陰精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儲藏陰精的五髒,也會因五味而受傷。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致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
掌管五髒補瀉
內經原文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素問·髒氣法時論》
古文翻譯
肝病可用辛味(藥物)補,酸味瀉。心病欲柔軟,宜急食鹹味(藥物)以軟之,需要補則以鹹味(藥物)補之,以肝味(藥物)瀉之。脾髒病需要緩和,甘味(藥物)能緩中,故宜急食甘味(藥物)以緩之,需要瀉則用苦味(藥物)瀉脾,以甘味(藥物)補脾。肺氣欲收斂,宜急食酸味(藥物)以收斂,需要補的,用酸味(藥物)補肺,需要瀉的,用辛味(藥物)瀉肺。腎主閉藏,其氣欲堅,需要補的,宜急食苦味(藥物)以堅之,用苦味(藥物)補之,需要瀉的,用鹹味(藥物)瀉之。
調味品的性味、歸經
要說調味品的性味、歸經,就不得不從食物的性味說起。食物的性味,是人們通過很長時間對食物的保健和醫療作用的經驗總結。古代醫學家把食物多種多樣的特性和作用進行概括和總結,建立了食物性味的理論,逐漸形成了中醫食療理論。而調味品作為食物中的一大門類,無疑也是基於中醫食療理論。
另外,食物的性味,古代簡稱為“食性”“食氣”“食味”等,和藥物性味一致,也包括氣(性)、味、歸經、升浮沉降、補瀉等內容,下麵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麵來了解一下食物中有關調味品的性味、歸經、升浮沉降等內容。
食物的性與味
中醫理論認為,每種食物都有其特定的性味、歸經,不同的性味、歸經對身體的作用和功效不同。所以,什麼情況下該吃什麼食物是有講究的,隻有掌握了食物的四性,才能做到越吃越健康。
食物的四性
食物的四性是指寒、涼、溫、熱四種屬性,寒熱偏性不明顯的食物則歸於平性,但習慣上仍稱為四性。一般來說,寒、涼性的食物能減輕或消除體內熱象,清熱去火;而吃完後能明顯地消除或減輕身體寒象的就歸於溫、熱性。其實,所謂寒涼、溫熱的區分都隻是程度上的差別,寒性的程度比較輕就歸涼,溫、熱也是如此。下麵介紹幾種常見調味品的四性。
性寒、涼:鹽、甜麵醬、醬油。
性溫、熱:紅糖、植物油、醋、芥末、花椒、茴香、料酒、辣椒、胡椒、肉桂、咖喱粉、八角。
性平:蜂蜜、可可。
食物的五味
溫熱性調味品
中藥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有些食物也是藥物,當然也有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以及歸經的理論。熟知食物的五味與五色,對掌握和運用好飲食防治疾病有著重要意義。食物的五味即辛、甘、酸、苦、鹹,主要由味覺器官辨別。五味之外還有淡味與澀味,不過,淡味常附於甘味,澀味則多附於酸味,所以一般仍稱為五味。
中醫認為,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功效。
辛味: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辣味,其辛辣的味道容易引起體內和皮膚的灼熱感,反射性地升高人的體溫和血壓,還能起到散寒、行氣、活血等作用。另外,辛味可以促進胃腸的蠕動,增強消化能力,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具有疏通經絡的功能。辛味調味品包括:辣椒、茴香、生薑、蔥白、紫蘇、桂皮、茴香、砂仁、白酒等。
甘味:甘味是口腔最容易接受的味道,也是大部分人最喜歡的味道。甘味能補益強壯,補充氣血,消除肌肉緊張,有解毒、開胃、生津的作用。此類調味品包括:白糖、紅糖、蜂蜜、冰糖、飴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