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調養基本觀
中醫認為,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其中也包括飲食營養這一方麵在內。早在古代,一些著名的醫學專著中就明確提出了飲食調養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等方麵有調養作用。例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的“五味所生”及《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載的“五味所入”等,都說明作為自然界產物的“味”對人體髒腑能發揮特殊作用。
中醫飲食調養是將中醫“天人合一”的觀點運用到營養學理論中,以通過飲食調養來達到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的目的。而且由古至今,佛、道、儒、醫、武各家學說中都以人體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來闡述生、老、病、死的規律,現代也一樣,人們更加注重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可以看出,自古至今人們的各種勞作休逸、飲食起居,尤其是進食方式都遵從著天人相應的法則,提倡既要注意膳食“合而服之”,同時又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因病的不同,飲食內容也會有所變化,嚴格做到“全麵膳食”“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
全麵膳食、審因用膳、辨證用膳
數千年的飲食文化曆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從整體來看,是以素食為主,力求葷素搭配,全麵膳食的。如《黃帝內經·素問·藏器法時論》所說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也說“穀肉果菜,食養盡之”。
全麵膳食,就是要在飲食內容上做到食物種類的多樣化,講究食物的葷素搭配,主副食的合理搭配,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要偏食,更不要過食或節食。
藥食同源
而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多是對特殊人群或患者來說,由於他們的體質、職業、信仰、病情等不同,所以飲食的安排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對症食療。
我們常說“食藥同源”,中醫理論認為,食物和藥物是同出一源,二者都是天然食物,而且食物和藥物的性能基本相同,都具有形、色、氣、味、質等特性。因此,中醫通過食物與藥物相結合來進行調補養生或防病治病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
早在古代醫書中就得到了明顯的體現,例如,《黃帝內經》所載的13個方劑中,有1/2含有食物成分,這也是最早的“藥膳”方。在漢代的《五十二病方》中有1/4的藥方為食物成分方劑。
總的來說,從古代的方劑、本草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子。如采用烏雞、羊肉、蔥、薑、棗等以補益陰陽氣血,進而達到防病之效。而從大量古代食譜中又不難發現其中也有不少藥物,如枸杞子、黃芪、茯苓、桂皮之類,以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調理陰陽
中醫理論提出:人體生病,多由陰陽失調所致,所以防治疾病和飲食養生應該以調理陰陽為基本原則。正如《素問·骨空論》中所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或補或瀉,都是在調整陰陽,都是以平衡陰陽為準則。
古代的食養與食療著作中的養生理論也都是圍繞調理陰陽展開的,以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調理陰陽需要達到平衡的效果,所以飲食中不得不提出關於飲食的宜忌,因為對陰平陽秘有利則宜,反之為忌。例如,痰濕型體質的人一般忌食油膩食物;而正處在發育期的兒童無特殊原因不建議進補;中老年人如果陰不足陽有餘,一般忌食大熱峻補的食物;胃寒患者則忌食生冷食物;對於一些皮膚疾病患者、哮喘患者,應忌食蝦、蟹等物。
因此,為了更好地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人們在調理身體的時候就需要做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過祛除病邪、消除病因、補虛扶弱、調整髒腑氣機功能,來達到平衡陰陽的。
在食物搭配方麵注重調和陰陽,使食物的寒熱達到中和。如烹製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可以放入一些蔥、薑、酒、醋類溫性調料,就能達到中和食材偏寒涼的情況,這樣一些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食用後也不至於引起腹瀉等。
寒性食物與溫熱性食物相搭配能很好地緩和菜肴中食物的寒性
中醫典籍中對調味品的功用的記載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對調味品的養生功效早有記載:
調和五髒
內經原文
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