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1)(3 / 3)

酸味:酸味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津開胃,促進食欲和增強消化能力。另外,酸味還可以收斂止汗,抑製腸道細菌滋生,提高鈣、磷等物質的吸收率。該類調味品包括:醋、番茄醬、檸檬汁、酸菜汁等。

苦味:此味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炎、健胃開脾。適合熱病煩渴、中暑、瘡瘍癤腫的人食用。此類調味品包括:白果、淡豆豉等。

鹹味:鹹味能祛痰、補腎、消腫散結、瀉下通便、軟堅散結。大便幹結、痰熱咳嗽的人,可以食用一些鹹味的食物。該類調味品包括:鹽、醬油、醬、腐乳等。

食物的歸經

歸,即歸屬,指食物作用的歸屬;經,即人體的髒腑經絡。歸經,即把食物的作用與人體的髒腑經絡密切聯係起來。食物的歸經提示某種食物對人體某些髒腑、經絡、部位等的突出作用。

另外,中醫認為,食物的歸經與食物的性味還有一定的聯係,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夫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物化之常也。”主要體現在下麵的表格中:

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除了具有四性、五味的性質外,還具有升降沉浮的特點,調味品當然也不例外。所謂的升、降、沉、浮就是指食物對人體的作用有著不同的趨向性,各種疾病從症狀表現到發病機製均有不同的趨向性,向上如噯氣、嘔吐等;向下如腹瀉、脫肛等;向內如麻疹等;向外如發熱、盜汗等。日常生活調理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症狀趨向,以調味品進行輔助調理。

升指升提舉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發散,沉指下行泄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氣味陰陽屬性及其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根據機體升降出入障礙、病位病勢的不同應采取相應的治療與保健方法。此外,食物的升浮沉降與食物的性味歸經有密切關係,調味品的升降沉浮也不例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質地輕薄、食性溫、熱、食味辛、甘、淡的調味品,屬性為陽,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趨向,如的薑、蒜、花椒等。

第二:質地沉實,食性寒、涼,食味酸、苦、鹹的調味品,屬性為陰,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趨向,如鹽、醋等,具有清熱、利尿、斂汗、止瀉等食療功效。

根據自身體質選擇調味品

現代中醫研究的理論將人體分為九大體質,主要包括:平和型、氣虛型、陰虛型、陽虛型、痰濕型、濕熱型、氣鬱型、血瘀型和特稟型九種。這是對於人體體質的具體細分,但是從大的方麵來講人體可以分為兩大體質:一類是平和體質;另一類是偏頗體質。中醫提出人們需要根據不同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地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而調味品也和食物一樣有些特性,所以人們也需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調味品。

中醫認為,每個人體質的形成既包括先天基礎,還包括後天營養。而且現代人很注重體質養生,也是為了改善自己的體質,減少疾病的發生。因此吃對適合自己體質的調味品,才能更好地保養自己的身體,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因此,首先我們要清楚自己的體質,了解體質的特征。

平和型

一般為正常體質,飲食正常、睡眠良好、性格開朗、適應能力強,日常飲食建議:少食多餐,不宜吃得過飽或過饑,不宜貪冷或貪熱,少食過於油膩及氣虛型辛辣之物,對於調味品沒有太多忌口,但不宜多吃辛辣的辣椒、薑、蒜等。

一般表現為氣息輕淺,說話聲音小,肌肉鬆弛,四肢乏力,疲勞懶怠,排便無力,內髒下垂,血壓偏低,頭暈目眩,月經淋漓不暢,經血色淡等,性格內向,情緒不夠穩定。建議多吃一些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調味品可以選擇蜂蜜等。

陰虛型

一般表現為手腳心發熱,麵頰潮紅或偏紅,皮膚幹燥,口幹舌燥,失眠,大便幹結等,性格比較外向好動,情緒比較急躁。日常飲食建議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對於一些性溫熱的調味品,如辣椒、蔥、蒜、葵花子等盡可能少吃。

陽虛型

一般表現為肌肉不結實,麵色偏白,經常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腹部特別是下腹部、腰背部、膝關節怕冷,不敢吃冷食,無論吃飯還是喝水都喜歡熱的,大便溏稀,小便色清且量多,性格多沉靜內向、喜安靜獨處。建議多吃有甘溫益氣作用的調味品,如蔥、薑、蒜、花椒、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涼調味品。

痰濕型

一般表現為腹部肥胖,皮膚易出油,而且愛出汗,眼睛經常浮腫,容易困倦。性格溫和穩重。日常的飲食建議以清淡為原則,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對於蔥、蒜、芥末等調味品可以適當多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