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飲食循道,讓營養不請自來(5)(1 / 3)

為了預防癌症,人們最好改善飲食結構,紅肉不能多吃,此外要多食水果和蔬菜。蔬菜、水果對人體起著始終如一的保護作用。特別是胡蘿卜、西紅柿、十字花科蔬菜、大蒜、洋蔥、土豆、檸檬、葡萄、大豆、漿果類等,它們大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抗氧化劑、礦物質等。蔬菜還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和大量纖維素,而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及時排出糞便及大量有毒物質。

小貼士

在家做紅肉時,可以先將紅肉略煮,然後放入冰箱冷凍至白色的脂肪凝固,然後將白脂去除,重新烹調,可極大降低脂肪攝入;吃紅肉時搭配粗糧,能降低膽固醇的攝入。

豬身上不同部位所含的脂肪量也不同。想少攝入脂肪,選豬前後腿肉、裏脊肉要比五花肉、梅花肉(上肩肉)好;選牛腿肉、牛腱比選牛小排好。

盤點吃肉的種種誤區

⊙“海魚好,要多吃,趁著新鮮吃”

總的來說,魚肉要比牛羊肉好。首先,魚肉的蛋白質非常好消化;其次,魚的脂肪總量少,類型很好。而且深海魚中所特有的Ω-3脂肪酸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但並不是說魚肉好,就要多吃。深海魚中有一種物質叫嘌呤,它在深海魚中的含量比在河魚中的含量多得多。這個東西在體內代謝成尿酸。尿酸在體內蓄積多了,就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導致血尿酸增高。之後,還會引起痛風甚至痛風性腎病。海魚一周可吃兩次,一次不超過半斤,烹飪方法以清蒸為最佳。趁著新鮮吃的說法也太過絕對,譬如生魚片可以吃,但是一定要處理好,因為現在魚的汙染很嚴重。據我國對南方淡水魚的調查,魚身上沾著細菌和寄生蟲的比例很高,有的甚至高達60%~70%。這些細菌寄生蟲通過高溫是可以殺滅的,所以吃熟的安全。

此外,建議大家做魚前,最好用清水泡一泡。因為魚剛剛殺死,身上的細菌寄生蟲並沒有死,泡一泡,靜止一段時間後,細菌死亡的就多了,而且魚肉的口感也會好一些。

⊙“鴨子很容易出油,盡量不吃”

很多人持有這種觀點:鴨子,尤其是烤鴨,出油很多,因此要少吃。但烤鴨又非常美味,喜歡的人很多。所以說鴨肉讓人又恨又愛。對於如何吃鴨肉,我們要客觀看待。鴨肉的好處是容易消化,味道可口;鴨肉裏的脂肪油和橄欖油成分相近,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高,因此鴨肉還是不錯的。對於鴨肉的高脂肪,我們可以控製一下,譬如每次吃烤鴨時不要吃太多,也不要經常吃。麻辣鴨脖這類食物,也不能常吃。此外,在做鴨肉時,盡量選擇低油的方法烹製,鴨湯盡量少喝,因為裏麵的營養不高,脂肪含量卻很高。

⊙“豬肉越鮮紅越新鮮”

這純粹是誤區,因為在自然情況下,豬肉不可能呈現鮮紅的顏色。新鮮的豬肉是淡紅色、粉紅色,時間長了會變成暗紅色、褐紅色。如果豬肉呈鮮紅色,肯定是用了一些違禁的東西,比如硼砂,硼砂對人體是有害的,攝入超過一定量會致癌、致死;還有些人用一氧化碳包裝豬肉,使肉色鮮紅;還有用亞硝酸鹽使肉色鮮豔,但亞硝酸鹽是致癌物質。

隻要不吃肥肉,就不會長胖?

不隻是攝入脂肪會使人發胖,當能量有剩餘時,糖類、蛋白質都會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

很多人聽到肥肉,就立即想起肥胖。在潛意識裏,大家認為吃肥肉就會變胖,因為肥肉裏脂肪含量高。所以很多人寧願奮力抵抗肥肉之香的誘惑,以免增加體重。肥肉真的是肥胖的罪魁禍首嗎?不吃肥肉就不會發胖了嗎?可是,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吃肥肉的人患了肥胖症。顯然,肥胖不能歸因於肥肉。

導致肥胖的因素

所謂肥胖,是因為人體攝入的能量遠大於支出的能量,多餘的能量堆積形成脂肪,儲存在皮下組織,導致體重超標。不隻是攝入脂肪會使人發胖,當能量有剩餘時,糖類、蛋白質都會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

從飲食上講,大量吃糖的人、喜食高脂肪食品的人,都會發胖。從運動上講,體力勞動很少、鍛煉不多的人,消耗能量少,也容易發胖。有人總結了四個字,來形容導致肥胖的原因:“湯、糖、躺、燙”,說是喜歡喝油水大的湯,好吃糖,餐後愛躺著不動,偏愛容易吸收的熱食者容易變胖,就是這個道理。

不吃肥肉不等於不長胖

肥肉中含有的脂肪固然很高,但是脂肪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脂肪可以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K、維生素E、維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長期戒食脂肪,易引起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症,影響視力、凝血和骨骼生長。而且肥肉中的脂肪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之一。真正致人肥胖的原因是體內能量過剩,就算是不吃肥肉而攝入太多其他營養物質,也會轉化成脂肪,導致肥胖。

小貼士

用文火燉肥肉,可以降低飽和脂肪的含量,提高不飽和脂肪的含量。而且,這個過程會使得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燉好的肉尤其適合老年人食用。

肥胖的危害多多

⊙肥胖易導致高血壓

肥胖的人血液總容量增高,心髒輸出量增多,且胰島素水平高於正常人,容易刺激交感神經功能,使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此外,肥胖容易合並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使動脈硬化的風險提高,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