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遠離疾病,健康坐月子(3 / 3)

新媽媽對產後痔瘡的防治

分娩時由於過度用力,可能使痔瘡加重,脫於肛門外。因此痔瘡的預防應從孕期開始,預防的重點在於防止便秘的發生。在孕期一是要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豆類,而且要不斷增加含纖維素的食物;二是多飲水;三是要適當活動,盡量經常變換體位,切勿久坐並注意保持肛門部的衛生。產後加重的痔瘡,常因新媽媽怕痛不敢用勁,加之產後腹壓下降,腸腔舒張擴大,糞便在直腸滯留時間較長,易形成便秘,使痔瘡更加嚴重,因此產後預防便秘是預防痔瘡的關鍵。方法:除孕期多食水果、蔬菜、粗糧,勤飲水,適當活動之外,產後應早下床,早活動,這樣可增加腸蠕動,防止便秘。飲食要合理搭配,既保質保量又要合理均衡,食物的選擇應多樣化,不可過多地食用雞蛋,要搭配芹菜、大白菜等纖維素較多的食物,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勤換內衣,勤洗會陰。產後還要盡早排便,如出現內痔脫出,應先用溫水洗淨,在表麵塗痔瘡膏後慢慢送回。分娩後無嚴重水腫的痔瘡經3~4周就會痊愈,如果疼痛嚴重,排便持續困難就應請醫生處理。

泌尿係統感染的防治

泌尿係統感染是產褥期的常見病。產後新媽媽的發生率約為2%~4%,以腎盂腎炎多見,其次是膀胱炎。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下腹部不適等症狀,甚至出現畏寒、高熱、頭痛、周身痛、惡心、嘔吐,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易轉為慢性,給新媽媽造成很大痛苦。

由於女性尿道短直又靠近肛門,當產後抵抗力減弱時,很容易受到汙染,這些都是易感因素。原因如下:

尿瀦留

產婦分娩後腹壓下降,尿道和膀胱張力降低,對充滿尿液的感覺下降,容易造成尿瀦留而引起細菌繁殖。

憋尿

分娩後會陰傷口疼痛使新媽媽不敢排尿,實在憋不住再排時,尿瀦留已經發生,想尿也尿不出。

殘餘尿

分娩後由於膀胱收縮功能降低,排尿後常有殘餘尿,為細菌在膀胱繁殖創造條件。

產後醫護人員會鼓勵新媽媽盡早排尿,衝洗外陰,這都是防止尿瀦留、預防感染的措施。新媽媽自身的預防也非常重要。產後要每2~3小時排尿1次,盡量不用導尿管。產後4小時內下地排尿。每次大小便後都要及時用溫開水清洗會陰。多飲水,每日4000毫升,以達到衝洗膀胱的目的。勤換消毒的會陰墊。一旦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堅持按時足量應用抗生素控製感染。

導尿

剖宮產時為了防止術中損傷膀胱,常規使用導尿管,或分娩過程中,防止脹大的膀胱影響胎先露下降以及產後解除尿瀦留均需安插導尿管。導尿可使前尿道的細菌帶入膀胱,引起上行感染。

膀胱充血、水腫

分娩過程中,膀胱受胎先露的壓迫而充血、水腫,容易引發膀胱炎。

尿瀦留的防治

產後數小時之內,多數新媽媽都能順利地排出尿來,但有些新媽媽產程延長,胎兒先露的部分較長時間壓迫膀胱,使膀胱黏膜水腫,膀胱肌張力下降,收縮力差,造成膀胱逼尿肌無力,從而缺乏尿意,這是其一;其二就是產後腹壓下降,張力差,膀胱容易增大,對膀胱內部張力增加不敏感而無尿意;其三就是由於產後會陰傷口疼痛而不敢排尿,憋得過久,造成排尿困難;還有些人是由於不習慣床上排尿而造成尿瀦留。

產後尿瀦留可防可治,特別是產後2~6小時,無論有無尿意都要主動排尿,這一點非常重要。如不習慣床上小便則應去廁所或下地床邊小便,但一定要注意起床時要防止暈厥、虛脫,須有家人陪伴,如正好家人不在時應立即平臥,休息後再起床。新媽媽排尿困難應首先采用誘導排尿的方法,比如打開水龍頭聽流水聲,用熱水熏洗外陰,溫水衝洗尿道外口周圍,下腹部正中放置熱水袋等,以刺激膀胱肌收縮。也可用針刺關元、氣海、三陰交的方法。還有人使用新斯的明0.5毫克雙側足三裏封閉,或肌注新斯的明,以興奮膀胱逼尿肌,促使排尿效果也很好。經過上述療法,多數都能順利排尿,如果用上述療法均無效時,應在無菌操作下導尿,4小時開放尿管1次,以訓練膀胱功能,1~2天後拔除尿管,多能恢複排尿功能;留置導尿期間每天衝洗會陰1次,並需要多飲水,以衝洗膀胱。

另外,還有個別新媽媽如出現排尿不淨的現象,可在排尿後稍用力按壓小腹,如有尿意,則證明排尿不淨,也需用上述誘導排尿等方法治療一個階段才能恢複。

為什麼產後容易發生腎盂炎

腎盂炎常常伴隨膀胱炎同時發病,這也是產後常見病:分娩前後,因用導尿管導尿,細菌容易通過尿道感染,由膀胱逆行而上的大腸杆菌,侵入腎髒腎盂繁殖而引起高熱、寒噤過後,就會出現40℃的高熱,忽升忽降,這種激烈的體溫變化是腎盂炎的特征,與產褥熱很相似,但即使高熱,自身症狀並不嚴重,如觸摸發病一側腎髒、腹部會感覺疼痛。腎盂炎與膀胱炎同樣需要絕對安靜,臥床時讓疼的一側向上,冷敷疼的部位,多喝開水有利於細菌隨小便排出。也可采用抗生素藥物治療。

產後新媽媽為什麼會腕部疼痛

因為內分泌的影響,新媽媽在分娩時皮膚毛孔及關節大開,又因產後氣血兩虛,若受風寒侵襲,則使風寒滯留於肌肉和關節中。若是不停地給寶寶換尿布、哺乳、抱寶寶,在疼痛時未能及時治療,使得肌肉關節損傷加重,引起肌腱和神經發炎。

一般表現為以下兩種疾病:

1.伸腕肌腱炎引起的疼痛以大拇指和手腕交界處最為明顯,而且發病率也高。特點為腕部酸痛或疼痛,握拳或做拇指的伸展動作,如寫字、拿筷子、舉杯子及拿奶瓶時疼痛加劇,在手臂上能夠見到條索狀腫脹物,如不及時休息和治療,疼痛會加重。

2.腕管綜合征是手臂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到發炎腫脹的肌腱壓迫而引起手指疼痛麻木感,這種不適感在一開始僅表現為刺痛,患病新媽媽經常在睡眠中因疼痛而醒,但是活動一下手指會很快消失。若不及時治療,數月後會因神經性營養不良而出現手掌內外肌肉萎縮。

針對產後出現的這些症狀,專家給予以下一些建議:

1.照料寶寶時避免受涼,不要過早動用冷水。

2.若腕部出現疼痛,不要使用手腕和拇指,也不要讓它們用力。

3.新媽媽本人不要用力揉動或推拿患處,應盡早請醫生診治。

4.少吃酸味食物、香蕉、雞肉、啤酒等。

預防產後尾骨疼痛

產後脊柱最下端處產生疼痛,這是因為分娩時骨盆偏於狹窄而胎頭較大,在穿過產道時把尾骨擠破了,肌肉也因此而損傷。最明顯的表現在仰臥、坐立或如廁用力時會有疼痛感,特別是坐在較硬的東西上可加重疼痛。

針對這種症狀,專家給出以下幾方麵的建議:

1.一般1~2個月會自然痊愈。臨近產期時,若發現寶寶超過4千克或骨盆狹窄應手術助產。

2.疼痛時,在患處做熱敷,以放鬆局部肌肉。

3.躺或坐時,避免疼痛處接觸硬物,最好用柔軟的墊子或橡皮圈墊。

4.滿月後仍不見好轉應去看醫生。

產後手足關節痛是怎麼回事

有些新媽媽分娩後常感腕部、手指關節及足跟部疼痛。這是因為體內內分泌改變,使手部肌肉及肌腱的力量、彈性出現程度不同的下降,關節囊及關節附近韌帶減弱,削弱了鬆弛度與功能所致。足跟痛多是由於產後活動減少,致使足跟部的脂肪墊因廢用性退化而變得薄弱,從而對體重支持和運動時震動的緩衝作用降低,脂肪墊因而發生充血、水腫等特異性炎症而造成。

針對這種症狀的防範對策是:注意休息,避免過早、過多地用手幹重活,特別是不要經常冷水洗浴或浸泡手足,避免手足部因受涼而發生肌肉和關節疼痛。

產後新媽媽為什麼會恥骨疼痛

疼痛最主要的表現是蹲或拿重物時,乃至排便時都有疼痛。嚴重時,行走邁不開腿及用不上勁。骨盆是由骶骨、尾骨、髖骨、坐骨、恥骨融合而成的。左右兩恥骨在骨盆前正中連接,形成恥骨聯合。恥骨聯合中間有纖維軟骨,上下附有韌帶。懷孕時體內分泌的激素使得恥骨聯合部位逐漸分開,韌帶也隨之鬆弛,當新媽媽分娩時,激素就會使恥骨聯合處的軟骨溶解開,特別是第一胎會因用力猛烈而把恥骨聯合撐開,以讓胎兒順利通過。但常常會損傷骨頭和韌帶,所以產生疼痛。

針對這種症狀的防護策略:

1.新媽媽產後會隨著激素作用減退而逐漸恢複。若在懷孕時即有恥骨處疼痛,當時就應減輕活動,甚至臥床休息。

2.若寶寶體重達4千克,分娩時應該考慮剖宮產,以免造成恥骨聯合分離和韌帶損傷嚴重。

3.疼痛嚴重的新媽媽需臥床休息,用彈性腹帶固定骨盆也對恢複有所幫助。

4.多吃蝦、牡蠣等食物,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補肝腎類藥物。

5.產後多休息,減少上下樓梯及走斜坡路的活動。若是需要走路,要放慢速度,步子也不可太大,以免加重恥骨損傷。

預防產後陰道疼痛

許多新媽媽在分娩時,沒有做會陰切開術,陰道和會陰部也沒有破裂,但產後卻感到陰道部位很疼痛,特別是笑或大聲說話時。其實,一個幾千克重的寶寶從狹窄的陰道娩出,總會使陰道組織因擴張和伸展過度淤血和損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疼痛會慢慢減輕。

針對這種症狀的防護策略有以下幾方麵:

1.疼痛部位洗溫水浴。

2.用紗布包裹碎冰對不適處進行冰敷。

3.疼痛劇烈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用作用溫和的止痛藥。

4.避免做對不適處產生壓力的姿勢,睡眠宜取側臥位。

5.不要長久站立或坐。坐位時應該墊個軟枕頭,或者坐在中間有凹陷的橡膠坐墊上,以緩解不適處的緊張感。

6.做促使陰部組織恢複的運動,方法為收緊陰部及肛門附近的肌肉,並盡可能持久一些,每次以8~10秒鍾為宜,然後慢慢放鬆肌肉。持續放鬆幾秒鍾,接著重複做,每天至少做25次。這一運動可在任何體位時做,以加快血液循環,使損傷的組織盡快康複。

預防產後肌肉關節痛

新媽媽分娩時因長久猛烈用力,造成肌肉組織和關節韌帶過勞,再加之失血,因此氣血兩虛,周身毛孔張開,容易使風寒侵入肌體而引起肌肉和關節疼痛,特別是兩腿間的肌肉疼痛更厲害。

對於這種症狀,新媽媽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產後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時。避免使用涼水,以免關節受涼而疼痛。

2.洗熱水澡來緩解肌肉的不舒服。

3.在疼痛處擦些紅花油,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把引起疼痛的代謝廢物盡快排出。

4.服用生化湯也能夠改善疼痛。

5.若疼痛的同時伴關節酸楚紅腫,一遇風時更為加劇,甚至影響行動,此時單憑補血益氣的膳食已不能夠改善症狀,應該立即看醫生,以免對新媽媽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預防產後結核病

結核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近年來都呈回升態勢,特別是我國在世界範圍內屬於結核病高發病區。分娩後的新媽媽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結核菌因而乘虛而入,導致新媽媽結核病發生。而新媽媽又與寶寶接觸密切,故可發生“連鎖反應”而危及下一代的健康。

而且產後結核病不易診斷。倒不是結核病有多麼複雜,主要是新媽媽在產後本身即可出現體力不佳,全身虛弱的表現,有時還有低熱、夜間多汗、進食差、奶水減少現象,謂之“產後虛弱”。這些“虛弱”症狀恰與結核病的早期表現相似,很容易被忽略。有資料為證:產後結核病的誤診率高達54.9%,甚至有個別身患結核病的新媽媽被誤作“產褥感染”治療數月之久。

針對這種症狀專家給予了以下的防護措施:

必須提高新媽媽對患結核病的警惕性,凡是出現上述“虛弱”症狀的新媽媽,應及時到結核病專科醫院或醫院的結核病科求醫,以便排除或確診可能存在的結核病;一經確診後,立即與寶寶隔離,同時進行係統治療,直至痊愈為止。

產後中暑的防治

新媽媽分娩後如果調養失宜、寒溫不慎、衣被過寒過暖,會感到風寒暑熱,引起發熱、惡寒、頭痛、咳嗽,或因盛暑之時,不減衣被,以致中暑。中暑時新媽媽表現高熱、煩躁、口渴、多汗、氣短、惡心、頭暈、頭痛、嘔吐、腹瀉、血壓下降等危險症狀。

防治方法:

1.新媽媽臥室要注意通風換氣,夏天應常開啟門窗;到室內探視的人不宜過多。

2.夏季穿衣、被褥不宜過厚,以免影響散熱。

3.若發生輕度中暑,趕快將新媽媽抬到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服,多喝開水或糖鹽水。如用人參10克,煎湯1碗給病人喝,效果更佳。

4.新媽媽若發生重度中暑,症狀表現為大汗淋漓,神誌昏迷,應趕快給病人服參湯,同時立即送醫院救治。如不及時搶救,數小時內即會出現呼吸和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

5.若新媽媽係風熱感冒,表現為發熱、惡寒、出汗、頭昏、咽痛、口渴,可給服板藍根衝劑、根柴衝劑等,或用薄荷、鮮葦根、魚腥草煎湯服用。

6.若新媽媽由於風寒受冷而感冒者,常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汗少或幹熱無汗、咳嗽,可給服磺胺類藥物、螺旋黴素、麥迪黴素等。也可暫時吃胡辣湯(麵糊中加胡椒、海椒、花椒、生薑、蔥、鹽),有辛溫解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