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遠離疾病,健康坐月子(2 / 3)

1.增加血色素鐵的攝入量:血色素鐵主要存在於畜禽的肝髒、瘦肉、血液和蛤貝類,所以增加動物性食品的攝入量,既可增加血色素鐵的供給,而且血色素鐵不受植物性食物中植酸和草酸的影響,因此,新媽媽應增加肉類、動物血液和動物肝髒的攝入量。另外,動物性食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也有利於鐵的吸收,而動物肝髒還含有較多的核黃素,對鐵的吸收也有促進作用。

2.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量:維生素C可促進體內鐵的吸收,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量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貧血,新媽媽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因為新鮮蔬菜和水果中的維生素C可與鐵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使鐵在堿性條件下,仍呈溶解狀態,有利於鐵吸收。

3.增加葉酸、維生素B12的攝入量:葉酸廣泛存在於各種動、植物性食品中,其中肝、腎、蛋類及酵母中含量尤為豐富。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肉類、貝殼類、龜類、蛋類及動物肝髒。因此,應保證新媽媽每日膳食中有一定量的動物性食品,特別是動物內髒。

營養學家推薦新媽媽的每日膳食中鐵的攝入量為25毫克。實踐證明,通過調整和改善新媽媽的不合理膳食結構,保證供給充足的熱能和蛋白質,提供充分的鐵、維生素C,能有效地預防和糾正貧血,其效果優於藥物治療,且能獲得持久的效果。

科學地認識產後頭痛與頭重

在分娩之後,新媽媽身體會發生一係列的變化,與剛剛誕生的寶寶一起生活,也帶來思想上的變化以及與丈夫、家庭成員關係上的變化。在產後新的生活規律下,多數新媽媽從心理到身體都能較快適應,但也有人不適應這種變化。由於不太適應這種變化,於是身體的部分器官就會感到不適,產生頭疼或頭重。

新媽媽由於產後疲勞加重,血壓升高,有貧血傾向,分娩時又使用麻醉藥,這些情況也會導致頭痛或頭重。所以新媽媽要保證睡眠,盡量讓家人分擔家務,症狀就會減輕。症狀持續令人難受時,找醫生商量,有高血壓、貧血的人應盡快治療。凡事要想開,轉移一下情緒,這樣也會舒緩頭痛或頭重的現象。

預防產後心力衰竭

患有心髒病的女性,有可能在懷孕和分娩時發生心力衰竭,要注意預防。除此之外,在產後的6~8天內,尤其是產後1~3天,仍有發生心力衰竭的危險,必須做好預防工作。

預防產後心力衰竭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新媽媽一定要好好地休息,以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勞累。可以每天在床上活動下肢,以助心髒活動。下地活動也要循序漸進,先小活動,後大活動,根據身體狀況來進行。

2.一定要避免情緒激動,家中其他人不要惹新媽媽生氣。

3.要防止感染,墊會陰的衛生墊要經常更換,保持幹爽。

4.心功能為Ⅲ級以上的新媽媽不宜親自哺乳,可采取人工喂養的方法。

5.掌握好做絕育手術的時間。一般在產後1周左右進行輸卵管結紮術。如果新媽媽心髒不好,出現心力衰竭,要在心力衰竭控製後才能做絕育手術。

6.飲食上要限製鹽量,最好食用低鈉鹽,多食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可吃太油膩的食品,以防增加消化負擔。一次不要吃得過飽,特別是晚餐不要吃得過飽,最好少食多餐。

產後盆腔靜脈曲張的防治

所謂盆腔靜脈曲張,是指盆腔內長期淤血、血管壁彈性消失、血流不暢、靜脈曲張彎曲的一種病變。造成盆腔淤血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由於妊娠期子宮擴大,壓迫盆腔血管,血液回流受阻,產後調養失宜,盆腔血管複原不良。

由於盆腔靜脈淤血,血流循環不暢,可引起下腹疼痛、墜脹、惡露多、月經多。長期淤血又造成子宮頸肥大、腺體增生、陰道壁充血而白帶增多。還有會因盆腔靜脈曲張影響膀胱而出現痔瘡,同樣也可引起腰酸及腰骶部墜痛。

防治該病的方法,可根據上述發病原因,除去外界和人為因素,做好產後靜養,加強腹肌、盆底肌肉和下肢肌肉的鍛煉。

1.產後注意臥床休息,隨時變換體位。

2.保持大便通暢。

3.經醫生確診為盆腔淤血者,可按摩下腹部,用手常在下腹部做正反方向圓形按摩;每天在尾骶部上下來回按摩1~2次,每次10~15下。

4.用活血化淤、芳香理氣藥熱熨,可選用川芎、乳香、廣香、小茴香、路路通、紅花等各15克,炒熱盛入布袋中,熨下腹部、腰脊和尾骶。

產後新媽媽為什麼會腰痛

新媽媽產後容易患上腰痛的病症,原因是分娩後新媽媽體內的內分泌係統尚未得到調整,骨盆韌帶和腹部的肌肉由於分娩都處於鬆弛狀態。再加上產後照料寶寶,要經常做彎腰動作,或惡露排出不暢引起血淤盆腔,所以很容易發生腰背痛。

針對腰痛這種症狀,專家建議:

1.可按摩、熱敷疼痛處或洗熱水澡。

2.注意腰、背、腹部位的保暖。

3.不要久站,若無法避免,可讓一條腿的膝蓋略彎,並且兩側交替;不要提舉重物。

4.照料寶寶時避免彎腰。如喂奶時,要保持一個舒適的姿勢,背部和肘部都要有支撐物(如枕頭),不要盤腿而坐;給寶寶換尿布或洗澡,應該有一個使你不用彎腰操作的台子;哄寶寶睡覺時不妨利用搖籃輕輕搖,不要抱著在地上來回走動;抱寶寶時,讓他叉開雙腿坐在媽媽骨盆上,新媽媽的腰部就不會過度後伸而引起疼痛。

5.控製體重也很重要,因體重加重腰部的負擔也會增加;也不要過早穿高跟鞋,這樣會增加脊柱壓力而引起腰痛。

6.學習正確的彎腰和挺直姿勢,即兩腿分開與雙肩同寬、兩膝彎曲、挺直腰。當舉起寶寶時盡量利用手臂和腿的力量,避免用腰背的力量。

7.睡覺時平躺或用身體的側麵著床,睡床不宜太軟,如果太軟可鋪上較硬的墊子。雙膝保持彎曲,平時,無論站、立、走,都要縮緊臀部、收小腹。

產後腹痛的防治

產後正常腹痛

新媽媽分娩後發生以小腹疼痛為主的病症,稱為產後腹痛,又稱兒枕痛,產後1周小腹呈陣發性疼痛,1周以後自然消失,屬於子宮收縮複位生理現象,不是一種病症,用不著擔心。

病理性腹痛

若腹痛久疼不止,綿綿不斷,或疼痛較甚,時間超過半月,甚至在整個產褥期內;並伴有其他症狀,如發熱惡寒、惡露不絕,或疼痛偏於一側,兼下腹脹者,屬於病理性變化。病因或由於分娩時流血過多,或由寒邪入侵,淤血停滯經脈收縮而痛;或許多其他的原因,如子宮肌瘤紅色病變性、卵巢囊腫扭轉破裂、急性闌尾炎、壞死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等症。如果盲目止痛,容易掩蓋病情,延誤診治。

血虛腹痛

新媽媽分娩時流血過多,或因身體極度虛弱,子宮失於氣血產生腹痛。

主要症狀:小腹隱隱疼痛,綿綿不斷;惡露量少,色淡紅、清稀;或兼頭暈、眼花、耳鳴、身倦無力;或大便秘結幹燥,麵色萎黃。

防治方法:

1.加強營養。可選用人參粥、扁豆粥、豬腎粥、紅杞鯽魚湯、當歸生薑羊肉湯、黃芪當歸烏雞湯、參棗羊肉湯等。

2.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久站、久坐、久蹲,防止子宮下垂、脫肛等病發生。

3.若惡露量多,或有創傷性流血者,必須盡快求醫。

調養不慎引起的腹痛

新媽媽在月子期生活起居不慎,過食生冷食物,腹部感冒風寒,用冷水清洗,精神不暢;或者產後站立、蹲下、坐、臥時間過長、過久不換體位,上述情況都可能引起淤血停留,導致下腹疼痛墜脹、腰酸、尾骶部疼痛。

主要症狀:小腹疼痛,惡露量少,澀滯不暢,色暗紫常夾血塊。

防治方法:

1.用熱毛巾敷患痛處。

2.服益母草膏,每日3次,可化淤止痛。

3.加強食療。可選用生薑紅糖湯、醋糖蛋、益母草煮醪糟、當歸生薑肉湯、羊肉桂圓湯。忌食生冷瓜果、飲料。

4.注意保暖防風,尤其是下腹部的保暖,忌用冷水洗浴。

5.不可長久站立、蹲下、久坐,或保持一種姿勢睡臥,應注意隨時改變體位。

綁腹帶防止內髒下垂

綁腹帶的操作要點

坐月子期間必須特別注意防止“內髒下垂”。內髒下垂可能是所有“婦科病”及“未老先衰”的根源,並會因此產生小腹凸起。

專家建議在綁腹帶時,所使用的腹帶為一條很長的白紗帶,長度約為個人腹圍的12圈半,寬度約為30~40厘米,最好準備2~3條以便替換。因產後需熱補,容易流汗,若汗濕時應將腹帶拆開,並將腹部擦幹,再撒些不帶涼性的痱子粉後重新綁緊;若汗濕較嚴重時,則需更換幹淨的腹帶。如果用一般的束腹帶或束褲,不僅沒有防止內髒下垂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壓迫內髒令氣血不通暢,使內髒變形或產生脹氣而造成呼吸困難或下腹部突出的體型,所以新媽媽在選用腹帶時要特別注意。

新媽媽產後久用腹帶之弊

新媽媽不宜長時間使用腹帶,否則會有以下幾個弊端:

引發痔瘡和靜脈曲張

腹部是人體大血管最密集的地方,腹部被束緊後,靜脈血液的回心流動就會受到阻礙,在身體外周淤積,從而引發下肢靜脈曲張或痔瘡。

心髒供血不足

由於動脈血流不通暢,從而使得血管的供血能力下降,導致心髒的血流量減少。

使腰肌受到損傷

腹帶使脊椎周圍的肌肉群受到壓迫,妨礙了肌肉的正常活動以及血液的供應,使腰肌血液不通暢,久而久之導致腰肌勞損等症狀發生。

降低產後消化功能

腹帶在影響生殖器官的同時,還會使腸道受到較大的壓力,通常表現為飯後腸蠕動緩慢,造成食欲下降或便秘等。所以,應每隔1小時左右,鬆懈一會兒。

誘發各種婦科疾病

若是把腰腹勒得太緊,還會造成腹內壓力增高,使盆底支持生殖器官的組織和韌帶的支撐力下降,從而導致子宮脫垂、子宮後傾後屈、陰道前壁或後壁膨出。而且還很容易誘發盆腔靜脈淤血症、盆腔炎、附件炎等婦科病。

新媽媽要防止產後出血

產後2小時內陰道流血量較多,2小時後出血量逐漸減少。一般來說,分娩總失血量不超過200毫升(相當於一茶杯水的量)。如果產後(胎盤娩出)24小時後到產褥期間發生大量的陰道出血,出血量超過400毫升,稱晚期產後出血。以產後1~2周發病較為常見,有時也可延及產後6~8周。陰道流血可為少量或中等量,持續或間斷,大量出血時會發生休克,如果不及時搶救,則有生命危險。正常新媽媽產後陰道流血,一般持續3~5日,不超過1周。如果流血量多,或持續時間延長,就要注意有發生晚期產後出血的可能。

發生晚期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胎盤或胎膜碎片殘留,這就要求醫生或護士在接生時仔細檢查胎盤是否完整;若稍有疏忽,就會遺留後患。如果懷疑胎盤或胎膜娩出欠完整,應立即做宮腔探查,這時新媽媽應密切配合,忍住短時間的疼痛,避免日後大量陰道出血的危險。

另一種常見的原因是子宮內感染,影響子宮收縮,而發生流血。感染源可來自接生人員、接生用具;也可能因新媽媽沒注意產褥期衛生,如用不潔的紙墊,坐盆洗澡;或產後過早開始性生活等。因此,防止晚期出血,一方麵要求接生人員按科學方法接生,另一方麵還要求新媽媽注意產褥期衛生。如會陰紙墊要經過消毒,洗浴應該淋浴,產褥期絕對不能性生活等。盡量減少感染的機會。

還有一種少見的原因是產後並發子宮滋生葉細胞腫瘤。這種腫瘤細胞侵蝕血管,主要症狀是不規則陰道流血。因此對於產褥期有不規則流血的新媽媽,醫生都會要求抽血測絨毛膜促腺激素含量;如果高於正常值,要警惕滋生葉細胞腫瘤的可能,新媽媽應立即住院治療。

此外,有一種晚期產後流血是由於剖宮產後感染所致;經治療無效時,需做子宮頸全切除手術。

新媽媽應對產後腹瀉有妙招

如果在坐月子期間拉肚子,那吃藥就要注意了。因為藥物會通過母乳分泌,從而對寶寶產生直接的影響。拉肚子時,建議新媽媽可以吃點乳酸菌素片,也可以把蘋果蒸了吃。腸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可以把1個蘋果(帶皮)切成塊,然後放一大碗水,用小火煮。等蘋果爛了,連果帶湯吃下。每天早晚各吃1次,幾天後大便減為1天1次,10天後開始成形,1個月後完全恢複正常。新媽媽在用蘋果止瀉的時候,必須連皮煮湯服用,如果削了皮生吃,反而會使腹瀉加重。

產後肛疾是怎麼回事

痔瘡、肛裂等肛門疾患是新媽媽高發的疾病,痔瘡通常是孕期的“後遺症”,肛裂則多與飲食不當、過多臥床、大便幹結難解等有關。

針對這種症狀的防範對策:

產後應該盡早起床活動

自然分娩者產後1~2天即可下床,初起床時可以先進行一些輕微活動,如抬腿、仰臥起坐、縮肛(像忍大便那樣)等,對增強腹部肌力、鍛煉骨盆肌肉、協助排便有益處。

患便秘者切忌強行排便

可試用下列方法治療:石蠟油30毫升早晨一次服,下午即可通便;酚酞100毫克口服,6~8小時後通便;開塞露一支插入肛門後,將藥物擠入直腸,10~20分鍾後排便。

調整食譜

多吃新鮮果蔬,以增加大便容量。少吃或不吃熱性辛辣食物。多喝魚湯、豬蹄湯,補充足夠的水分,潤滑腸道避免便秘。

新媽媽應對產後便秘的措施

新媽媽產後身體的變化具備了引起便秘的條件,幾乎所有的新媽媽都如此,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麵:產後腹壓下降,腹肌和盆底肌鬆弛,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長;會陰傷口或剖宮產手術後傷口疼痛,不敢用力;產後活動減少,進食少或吃的食物過於精細殘渣少;擔心排便會使傷口裂開,覺得在醫院內缺乏保護個人隱私而羞怯等心理因素。

預防措施:產後如無特殊情況應盡早下床活動,產後第一天就可在床上活動,第二天就下床在床邊活動,做產褥期體操,促進腸蠕動,加強胃腸道活動,以增進食欲,減少便秘的發生。多飲水,每日至少6~8杯。但對於那些體質較差或難產手術後的產婦,不可勉強其過早下床活動,可以先在床上做些被動活動,等身體適應後量力而行。多吃營養豐富、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紅薯粥、菠菜粥、蜂蜜等。我國有些地方至今仍流傳著新媽媽不能食生冷食物,也不能吃鹹、酸的食物,不能刷牙、洗臉、梳頭的習俗,其實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既不衛生又影響健康。產後洗臉、刷牙、梳頭後,會使人覺得神清氣爽,增進食欲。新媽媽還應多吃蘋果、橘子、香蕉等水果,但水果不能太涼,吃時要清洗去皮。還有,新媽媽無論多忙也要定時排便,切勿顧此失彼。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坦然麵對一切,承擔起做母親的責任,時刻想著自己身體的恢複還關係著寶寶的身體健康。如果產後3天無大便的話,可使用開塞露注入肛門,停留5~10分鍾後再排便。新媽媽大便困難切不可盲目用力,以防子宮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