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遠離疾病,健康坐月子(1 / 3)

月子坐不好容易留下月子病

許多新媽媽平時身體很健康,但在坐了月子以後卻得了病。這是由於這些新媽媽在坐月子時,夜間要為寶寶喂奶、換尿布,白天又要照料寶寶,已經疲倦的身體一時很難立即恢複。加上產後內分泌功能正處於“動蕩”和重新“組合”的時期,肌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局部傷口未愈,惡露未盡。在這種全身和局部抵抗力差的情況下,是十分容易得病的。如果新媽媽再不注意分娩後的身體保養,不注意冷熱(冬天夜間換尿布、喂奶容易著涼;夏天貪圖涼快而著涼),就更容易外感風寒、病邪侵入而致病,導致日後出現一些月子病症:

1.腰酸背痛:通常是因為睡姿或喂奶姿勢不對,或提重物、勞動等。

2.皮膚鬆弛、老化:多為水分攝取過多造成。

3.乳房下垂:未綁束腹帶,使內髒未獲得良好的支撐。

4.子宮下垂、膀胱下垂、陰道鬆弛:提重物、勞動、久站都會有影響。

對於身體虛弱者,經過充分的臥床休息和良好的營養補充,有些月子病是可以改善的,但有些疾病,例如細菌感染性疾病,光靠休息和營養是難以治愈的,必須通過相應的藥物治療,隻靠月子中的休養是絕對不夠的。

常見的月子病有哪些

手關節痛

分娩結束以後,新媽媽體內激素發生明顯變化,這就容易導致關節囊及其附近的韌帶出現張力下降而引起關節鬆弛,此時若過多從事家務勞動,或過多抱寶寶,接觸冷水,就會使關節、肌健、韌帶負擔加重,引起手關節痛,且長時間不愈。在產褥期,新媽媽一定要安心休息,少做家務,要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少抱寶寶,盡量少接觸冷水。

生殖器官感染

坐月子期間,新媽媽抗病能力極差,同時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愈合,細菌極易因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後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新媽媽要注意外陰清潔,宜常用溫水擦洗,如同房會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及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可能引起敗血症、失血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在產褥期一定不能同房。平時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後即要加強營養,充分休息,以增強身體機能。

陰道鬆弛

陰道鬆弛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恥骨、尾骨肌功能的下降。恥骨、尾骨肌是提肛肌群中作用範圍最廣的肌肉之一,它能托起盆腔內髒,保持盆陰部軟組織張力,它和近端尿道壁括約肌相互交錯,還伸延進陰道括約肌的1/3,因此,它能收縮直腸下端和陰道,主管排便動作及陰道“緊握”功能。可見,防治產後陰道鬆弛,關鍵是鍛煉恥骨、尾骨肌的功能。

PC肌練習操:

新媽媽坐在馬桶上,兩腿分開,開始排尿,中途有意識地收縮陰部肌肉,使尿流中斷,此時感到在收縮的肌肉就是PC肌。如此反複排尿、中斷,排尿、中斷,就像反複開關水龍頭一樣。

新媽媽坐在椅子上,由後向前緩慢地收縮PC肌,在收縮狀態下,從1數到10,然後,由前至後逐漸放鬆。此時,腦子裏可以想像海邊的潮水,漸漸漲潮又漸漸退潮,反複操練,不斷體會。

新媽媽鍛煉腰腹、臀腿肌肉,即仰臥床上,以頭部和雙腳為支點,抬高臀部,同時收縮PC肌,然後放下臀部,同時放鬆PC肌,反複數次。這樣做,可使腰腹臀腿肌與PC肌都得到有效的鍛煉,增強PC肌的張弛能力。做“提肛功”,即吸氣時用力使肛門收縮,呼氣時放鬆,反複20~30次,隔1~2分鍾再進行下次,每天清晨鍛煉5~6次,日間鍛煉2~3次,鍛煉時可采用慢速收縮、快速收縮或兩者交替進行。

膀胱炎

膀胱的肌肉在產後一時還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的水分,在產後同樣也需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新媽媽在產後一定要勤排尿,不要讓尿液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不要讓髒水進入陰道。

子宮脫垂

在子宮未複原之前,不要過早幹重活,否則可致子宮脫垂。病發後會感到小腹下墜和腰酸,嚴重時子宮從陰道脫出。所以,新媽媽要臥床多休息,更不要參加體力勞動,走遠路或跑步。

乳腺炎

新媽媽產後在預防和保護乳腺方麵需注意兩點。其一是乳汁淤積,因為淤積的乳汁比較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其二是新媽媽乳頭、乳暈的皮膚薄,容易導致乳頭破損而引起細菌感染等現象。

孕婦在懷孕開始後直至喂奶期間,都要經常用幹淨濕毛巾擦洗乳頭和乳房,以保持清潔衛生,增強局部皮膚的抵抗力,盡量避免細菌從裂口進入乳腺而引起感染。在哺乳時要保持乳頭清潔,避免損傷,減少感染途徑。每次哺乳要將乳汁吸空,若寶寶吸不完,可用吸奶器吸空,因為乳汁在乳房中淤積過久,就會發生變質,進而形成細菌。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妊娠期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新媽媽應該繼續檢查治療。否則,留下病根,在下一次懷孕時會出現死胎或胎兒發育不良等情況。在浮腫、尿蛋白、高血壓還未完全消除之前,仍要繼續檢查、治療,直至痊愈為止。

貧血

新媽媽必須注意防止貧血。在分娩時,一般都會失血150毫升,妊娠期貧血的人容易引起產褥熱。因此,新媽媽在分娩後應喝些補血劑,多吃含鐵豐富的肝、蛋黃、肉類、菠菜等,還有蘋果、葡萄等水果。

如何處理產褥熱

在分娩過程中,不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產後陰道壁及子宮內膜,特別是胎盤剝離後的子宮壁等處,會留下大大小小的傷口。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如化膿就會引起全身症狀,伴有38℃~39℃的高熱,這就叫產褥熱。

通常子宮內幾乎沒有細菌,但是從子宮頸開始,陰道、外陰部,越向外細菌越多。外陰部生存著各種細菌,分娩時當羊膜破裂後,子宮就與外界貫通了。產後子宮腔和陰道完全連接在一起,細菌能乘機大肆侵犯子宮。白血球為抵製細菌的繁殖,在子宮壁與細菌進行了殊死搏鬥。抵禦不利就出現了炎症,細菌通過血管、淋巴管進入輸卵管及卵巢,引起產褥熱。

容易引起產褥熱的原因有幾種:早在妊娠中就因子宮頸管及陰道內細菌引起炎症,早期破膜,分娩手術中細菌感染。

另外,新媽媽體力不支,也能引起炎症;產後惡露處理不當,也容易引起感染。

通常,產褥熱症狀是在產後2~3天內打寒噤,然後持續38℃~39℃高熱,大約1~2天高熱消退。但是如成重症,在產後2~3天內會出現39℃以上的高熱,下腹部疼痛,陰道及外陰部等傷口感染細菌時會出現潰瘍,惡露顏色變得很不正常。

治療產褥熱最重要的是追查病原菌,對症下藥。令人寬慰的是已有多種抗生素藥物問世。另外,病人必須保持絕對安靜,臥床進食高營養的流質食物。

為了預防產褥熱,對陰道炎、鼻炎、扁桃腺炎等化膿性炎症及齲齒等要在產前治愈。妊娠中要注意攝取營養,增強抵抗力,要保持身體清潔。尤其在產後,要格外注意外陰部衛生。

預防惡露不淨

產後4~10天,隨著子宮內膜的修複,出血量逐漸減少,惡露顏色轉為暗紅色與棕紅色之間。約2周後轉變為白色惡露,內含大量白細胞、退化蛻膜、表皮細胞及細菌,持續2~3周後幹淨。若紅色惡露持續20天以上仍淋漓不斷者,稱為產後惡露不絕。這是產後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若遷延日久,除了直接影響到新媽媽的身心外,還不利於母乳喂養,可能會影響到新生兒的正常生長發育。產後惡露不絕主要是因為產後子宮複原不全、感染、胎盤胎膜殘留所引起。據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有2000多萬新媽媽,其中約有70%在產後自然恢複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產褥期子宮收縮不良的情況。因此,對本病預防應予重視。

該病大多由胎盤、蛻膜殘留或宮腔內感染引起,所以隻要加強產前、產後正確的護理,就可以有效地預防產後惡露不絕的發生。懷孕24周內應該禁止性生活,以防胎膜早破。對胎膜早破者,必須消毒會陰,並觀察羊水性狀,每日測體溫2次,必要時適當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產後堅持母乳喂養能幫助子宮恢複,有利於惡露的排出。同時做好產褥期衛生,產後每日用碘酒棉球消毒會陰2次,並保持外陰清潔、幹燥,避免盆浴,防止患陰道炎而發生上行感染。若為會陰側切的新媽媽,休息時最好用右側臥位以防發生切口感染而致上行感染。若惡露有臭味兒且子宮有壓痛表示有合並感染,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生素控製感染。

產後乳房容易出現的問題

乳房脹痛

乳房脹痛時,有3種情況發生:乳房淤積、淤乳、乳腺炎。雖然這3種情況都會導致乳房脹痛,但形成原因卻各不相同。若沒仔細了解而處理失誤,恐怕會造成母乳育兒工作的挫折感。

乳房淤積是指在產後3~4天時,乳房突然會脹痛,這是由於血液充塞乳房所致。淤乳是因乳汁流出管道的一部分被阻塞所致,使得乳房內囤積乳汁。乳腺炎是因淤乳時,乳房脹滿乳汁而使得細菌進入引起發炎。它們之間的不同在於,乳房淤積是因血液充斥乳房所致,而淤乳和乳腺炎則是乳房脹滿乳汁所致。可用冷敷,減緩血液流動,然後再予以按摩使血液流動。不必擔心用冷敷而導致母乳分泌降低。就算冷敷1~3天使得乳房分泌功能暫時停止,但乳腺組織並未因此萎縮。乳房冷敷1星期後,一切可恢複正常。

但是一定要按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冷敷。

乳腺炎或淤乳時

隻在某一乳房淤乳而導致乳腺炎的話,就在那一側乳房戴上腹帶,再用冰枕冷敷硬塊。也可熱敷並按摩,和冷敷相反,利用溫濕布熱敷並按摩,可促進良好的血液循環。

緊張反而使母乳分泌不佳,想要分泌出足量乳汁的話,絕不可忽視精神因素。有些新媽媽在住院期間,無論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分泌出母乳,但出院一回到家後,卻能大量分泌,這主要是因為精神緊張而抑製了母乳的分泌。這種現象其實很好理解,精神一緊張,使得交感神經作用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會使末梢血管收縮,從而抑製血液流入乳房,導致分泌狀況不佳。若保持心情輕鬆,副交感神經發生作用使得末梢血管擴張,於是乳房血液循環好,就可分泌母乳。所以忘記緊張,保持輕鬆,也是幫助母乳分泌的一大要素。

乳房淤積時

產後容易引起乳房淤積,此時第一件大事就是冷敷乳房:用一條小小冰枕放在胸罩內冷敷,又因為直接冷敷會導致凍傷,所以冰枕外要包著毛巾。

分泌過多時

母乳分泌過多或斷奶後仍不斷分泌乳汁,可利用冷敷法來壓迫乳房,抑製血液循環。此時可利用腹帶壓迫乳房,再用冰枕冷敷乳房。

產褥乳腺炎的防治

在母乳授乳期發生的乳腺炎,叫做產褥乳腺炎。產褥乳腺炎是由於淤乳處置不當引起化膿,或從乳頭傷口進入化膿菌引起感染。表現為乳房紅腫發硬,疼痛劇烈,體溫可達38℃左右。嚴重時,積存的膿使乳房變得又軟又大,最後從乳頭往外流膿。這時要切開排膿。

在產褥期4~7日左右容易引起乳汁滯留、發熱,因此在每次哺乳後要將乳房擠空。乳房發硬或疼痛劇烈時,盡早請醫生診治是很必要的。在治療初期,要常擠乳,或用冷毛巾暫時冷敷,病情會減輕一些,根據情況還可以遵照醫囑使用抗生素和消炎劑。

預防方法與淤乳和乳頭裂傷相同,做乳頭和乳房的按摩,保持清潔,不要把乳汁存留在乳房內。

按摩乳房,預防乳腺炎

乳房按摩不僅可以預防乳腺炎等疾病,且方便寶寶吸吮乳汁,所以請掌握好正確的按摩手法。

乳房按摩的必要性

1.從妊娠5個月後,就應做乳房按摩以使乳腺組織大量增加並促進胸部血液循環,增加產後泌乳功能,防止產後乳房方麵的疾病發生。

2.產後最初幾天,乳房內結構變化很大,乳汁分泌與寶寶的吮吸能力尚未協調適應,易造成乳汁聚積成塊,並引起乳房腫痛。因此宜在產後2~3天內積極進行乳房按摩。

3.堅持每天按摩可防止乳房鬆弛、下垂,保持乳房美麗的外形。

正確的按摩手法

乳頭的按摩:用一隻手從乳房下麵撫住,用另一隻手輕輕地擠壓乳暈部分,讓其變得柔軟。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手指垂直胸部夾起乳頭,輕輕向外拉。用三根手指垂直夾起,一邊壓迫著盡量讓手指收緊,一邊變化位置,可以轉動360度。

乳房基底部的按摩:把乳房往中間靠,盡量讓兩個乳頭靠近。通過這樣的方法,讓乳房基底部比平時更多地活動。把大拇指放到腋下,剩下的手指從乳房底下橫著托住,把兩個胳膊肘向內收緊,讓胸部挺起來。用兩隻手把乳房包住,然後像是在揉麵團似的,朝著每隻手的手指方向揉動乳房。

三種錯誤的按摩方式

1.很用力地擠壓乳體部:乳體部當中有很多細小的組織,這個部位是不可以用手指用力地擠壓的,刺激過於強烈會引起乳腺炎、乳房腫塊等疾病。

2.用力壓迫乳房外側:如果乳房的外側殘留的奶水比較多,會發生炎症,引起乳房疾病,但如果用手掌使勁兒地壓迫,會加重組織的損傷。

3.任何情況下都熱敷:如果你的奶水量比較少,可以用熱毛巾對乳房進行熱敷。可是在乳房嚴重脹痛或乳腺沒有通暢的情況下進行熱敷,反而會加重炎症。

產後貧血的防治

貧血是新媽媽常見的營養缺乏症,貧血將會影響新媽媽的健康及產後的複原。貧血一般表現為麵色萎黃、口唇黏膜和眼結膜蒼白、發枯、膚澀、頭暈、無力、心悸、氣急、疲倦等血虛症狀。如果孕期嚴重貧血會使體質虛弱,引起臨產時子宮收縮無力、滯產等,並且還會引起虛脫,甚至休克。

膳食中鐵吸收率較低是新媽媽易發生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膳食特點是以穀類及根莖類食物為主,鐵吸收率僅為5%左右,即使是含鐵豐富的動物性食品中鐵的吸收率也不過15%左右;同時膳食中還存在很多幹擾鐵吸收的因素,如磷酸鹽、植酸等。再加上哺乳本身就對鐵的需求量增加,如果再有挑食和偏食等不良習慣,則更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由於以上原因,新媽媽的飲食調養就顯得十分重要,可多吃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髒、豬血、瘦肉、豆類等,以及一些富含水溶性維生素的綠葉蔬菜和水果,如西紅柿、柑橘、蘿卜、芹菜、桃等。葉酸與維生素B12配合能增強治療貧血的效果,可預防惡性貧血,維生素C則能促進鐵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