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社會、學校、家庭也應拋棄隻注重學習成績的狹隘觀念,避免從外界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教育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考試焦慮谘詢

考試的問題在青少年學生中非常常見。調查表明,不少中學生考前睡不好覺,一聽到考試就緊張,就是一些平時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一到考試也慌了手腳,不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情況嚴重的發展為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偏高的人,在重大考試前,通常有一係列的外部表征:運動性緊張,如肌肉緊張、周身感到疼痛、放鬆困難、煩躁不安等;自主性活動過度,如皮膚出汗、麵色蒼白、嘴發幹、頭暈、尿頻、腹瀉、臉紅等;精神恍惚,如表情呆滯、注意力不集中、不現實感、缺乏耐心等;恐慌性逃避或攻擊行為,如悲哀、拒絕合作、行為難以自控、言語表達能力異常等。

過度的考試焦慮特別是持續時間較長,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它可能導致大腦神經活動與抑製功能的失調,形成多種類型的神經症;由於它使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心血管功能紊亂,出現心律不齊、高血壓、冠心病等;過度焦慮不安的情緒降低了人體內的免疫機製等等。過度的考試焦慮對心理健康威脅也很大,它使人的意識範圍變得狹窄、心智操作效率降低;它使人情緒不穩,終日焦躁不安,遇事好衝動,自製力減弱;它使個體的心理反應過於敏感,經常猜疑或挑剔,不能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它使個人的社會適應力大大減弱等等。

同時,過度考試焦慮對人的認知過程產生消極作用,影響水平的發揮。首先,容易分散和阻斷注意過程,在考試的有限時間內把注意力分散在各種各樣的多餘擔心和動作上,如想到考不好怎麼辦,這門考不好會影響總分等,同時伴有身體緊張,使注意無法集中,擾亂應試過程;其次,它會幹擾回憶過程,過度焦慮者頭腦昏沉,記憶庫中儲存的信息出現混亂,造成錯答、混答,影響考試成績;再次,它對思維過程有瓦解作用,思維過程包括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獨立性、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過度焦慮者的思維活動陷入混亂和凝固狀態,無法進行正常的思維過程。

過度考試焦慮存在如此之大的危害,那麼在應試心理上如何加以調整,掌握考試的主動權呢?

首先,考生平常應注意客觀評價自己,最為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不要過分地注意於橫向比較,無論自己學習處於好、中、差哪一個檔次,所要求自己的都應是:我的現在比以前是否有進步、我的學習潛力有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我是否能將自己的水平充分發揮。無論別人對自己是怎樣的評價,自己要相信自己在經過平常的努力和充分的複習準備後是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的,即使不能完全達到,隻要盡力而為,也就沒什麼可遺憾的。

其次,考生們要製定適合自己的考前複習計劃,在老師的帶領下抓住自己的薄弱點,合理地安排適合自己的學習進程。有了計劃,按步實施,可以做到心中不慌,手中不亂。在製定計劃時,考生要注意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輔之以一些必要的課外書和課外習題。

再次,要注意調整自己的考試動機。考試動機對考試的成敗影響,可謂至關重要,因為自己應試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此動力支配下產生的。一些迫於外在壓力的考生在考前和考試過程中常表現出信心不足、動機不強,甚至考試焦慮。此時,應學會開發自己的內在動機,把考試作為戰勝自我、鍛煉意誌的一種挑戰,強大的內部動機可使自己不容易受各種挫折的影響,持久性強。在製定目標時,也要切合實際,符合自己實際能達到的水平。

另外,考前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如備好各種文具、各種考試必需品等;考試中注意做題技巧,如先做易的後做難的,穩紮穩打,科學安排考試的時間等。

對於已有高度考試焦慮的同學,可在心理谘詢員的指導下,做一些必要的訓練和治療,以盡快擺脫習慣性焦慮,如自信訓練、係統脫敏和放鬆訓練等。

社交障礙谘詢

人際交往作為交流與溝通信息的媒介之一,是人們相互聯係的重要方式,也是獲得愉快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有的人從小就形成了比較害羞、沉默寡言、孤獨、不善交際、容易害怕等性格特點,到了青春期以後,生理上的巨變、視野的開闊、自尊心的增強,使他們對他人和社會的評價變得敏感,加上生活環境的變化,學習方麵遇到些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創傷,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不適、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