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有社交障礙的學生在人前麵紅耳赤,目光緊張,唯恐與他人目光相遇,心跳加快,講話吞吞吐吐,顯得思路混亂,難以自我控製,出現一些多餘動作等。由於他們的這些異常的人際交往表現,在與人交往中難以取得好效果及他人的積極反應,這更增加了障礙者的緊張意識,於是在惡性循環中變得神經質,從而處處小心拘謹,時時躲避,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或事物特別敏感,恐懼感也加強了。可見,並不是與之交往的對象構成令人恐懼的威脅,他們不敢正視的恰恰是“自己的恐怖”,在想象中將一切事物蒙上恐懼的色彩。實際上這隻不過是恐懼心理的一種自我加強過程,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恐懼便會愈演愈烈,泛化的對象便會越來越廣,最後便嚴重地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

就曾有這樣的案例:一名平常沉默寡言、學習優良的女學生在一次考試中失敗,就感到無法見人,不願與人接觸,久而久之,發展到不敢進教室,總覺得大家都在注意她,令她抬不起頭,再往後連上街也不敢了,特別不敢與人對視,總想逃到無人的地方。

對於類似案例的谘詢,最重要的一點是消除自卑和羞怯心理,培養信心和堅強的意誌。就培養自信的心理來說,第一,對於自己的弱點能加以改善的就努力去改善,並且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黑格爾有句名言:“人應尊重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比如社交能力差,開始開口要難一些,但應想到“萬事開頭難”,隻要堅持,我一定能做好。第二,對於有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麵對別人超常的、自己無法達到的能力,如經常將自己的這些不足與別人的優點比,隻能導致更加自卑。如一位名人說的:“愈注意自己的缺點,就愈無法改善。”應在看到別人長處的同時,也找出自己的長處,從而使內心平衡,減輕社交障礙。常言道:“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常想自己的長處,就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同時,在增強自信的同時,應注意多參加集體活動,嚐試著開始在眾人麵前講話、表演、唱歌,開始時可以在家裏多準備幾遍以增強自信。麵對眾人時,先不要正視目光,把精力專注於講話和表演上,然後再訓練用眼神、表情與大家交流。多鍛煉幾次,直到消除與人交往的緊張和恐怖。

對於在與領導、長輩、異性的交往中易產生恐怖的特定場合社交障礙,可以運用認知療法。即在開始與他們交往時,不要將他們看得太高,過多地考慮他們的身份、地位、年齡和性別,而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考慮,他們也是人,也是別人的父母、兄弟姐妹……這樣在情感上可產生親近感,會減少拘謹和難堪的感覺。

對於社交障礙,還有一種心理谘詢法,即進行團體谘詢,讓一些有同樣障礙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由小組指導者(一般為有經驗的心理醫生)組織這些人自由交談,相互交流自己的社交感覺、人際交往中失敗的感受,並共同商討出克服障礙的辦法在組內加以實施,就效果進行評價,這是社交障礙有較好的療效。因為,第一,小組提供了安全的實驗環境,在這裏,成員們可不必憂慮地去觀察、分析、體會自己平常在與人相處中易出現的問題,並且現場改變行為後,能及時得到反饋,不會付出很大代價。第二,成員間相互交流經驗,談出自己的收效和心得,有利於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第三,小組本身就是一個社交場合,共同的心理問題引起心理共鳴,有助於成員拋棄主觀害怕的心態,放下戒備,與人交流。

自我覺醒的煩惱谘詢

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意識覺醒使他們的視線開始轉向自己的內心深處,他們自以為成熟了,長大了,可以獨立自主了,然而在很多事上實際能力又達不到,加之社會上的成人、老師、父母仍把他們當孩子,使他們備感委屈並由此產生不被人理解的孤獨和煩惱。

由此可見,青春期的孤獨、煩惱的出現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正常的,它標誌著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但經常陷入孤獨和煩惱中難以控製和不能自拔則是不良的心理狀態,由此還可能產生苦悶、抑鬱,甚至出現逃學、出走、暴力行為、自殺輕生等,這就更危險了。